分享

民间故事:传说中的老桐城

 武宜北路 2017-01-24

眉先生

从前,桐城有一儒生应进士试,中榜而归,名动乡里,应酬招待,延宕数日后,才去拜望授业恩师。老师见学生来拜,便备菜置酒,盛情款待。几杯酒下肚,师生俱已微醺。老师眼见学生功成名就,而自己依旧清寒,便感慨丛生,顺口溜出上联:“鼻孔子,眼珠(朱)子,珠(朱)子反登孔子上。”此联巧借“珠”“朱”同音,以五官作比,说明尊崇孔子的朱喜,影响反而超过孔子,隐喻今天他和学生的不同处境。学生拜师来迟,心中本已忐忑,现听老师出此上联,以为老师见怪,忙起身作揖赔礼,老师微微一笑说:“不过有感而发,实无他意,请续下联。”学生于是对曰:“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对罢再次赔礼说“若非绝对,学生决不敢如此侮慢,请恩师见谅。”老师听罢,甚感学生才学已高出自己,不由赞叹曰:“后生可畏!”

劈石励兵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东吴破皖城,曹军救皖不成,遂筑垒桐城北峡关。时东吴名将鲁肃亦屯兵于北峡西南的鲁谼山,二军对峙,箭拔弩张。鲁肃治军,向来严谨,官兵习武不辍,曹军不敢冒进。但终因屯兵日久,士兵骄傲、懈怠的情绪有所抬头。为警诫兵卒,一日,鲁肃亲授兵法、兵阵后,纵身跃上一巨石,正言道:“联蜀抗曹,志在必胜!此志日月可鉴,坚如足底磐石!”言毕剑起,一声巨裂,只见犹如簸箕般的巨石在将军剑下劈为两半,官兵目瞪口呆。鲁肃遂厉声道:磐石不堪剑劈,骄兵岂能胜曹?自此,官兵睹石砺志,勤习兵法,苦练兵阵,武艺大进,曹军闻之惊骇不已。

鲁肃所劈之石,世人谓“试剑石”,今尚存于桐城鲁谼乡洪桥村试剑岭。

吴小妹屈嫁

抗日战争时期,前方战事吃紧,兵员需要量激增,时安徽省财政厅长、邑人吴益寿之子吴青和中了壮丁签,即日将要赴战场。吴家人犹如热锅蚂蚁,暗中活动,以免其子兵役之苦。时国民党怀太师管区长官浮道青见吴青和小妹俊美出众,有心娶他为妾,当即遣人到吴家说媒,并言称此事若成,可免吴青和服役。浮道青已有妻室,又为一介武夫,吴小妹当然不从,吴家为其子不入军营,硬逼小妹应允。吴小妹无奈含泪出嫁,乡人称其委身浮道青,犹如鲜花插牛粪,吴青和闻之羞愧难言。后民间即流传有“吴青和中老爷嘲弄挖苦了一通。平时敢怒不敢言的乡民闻之无不击掌叫绝,感谢作者为自己出了一口心头恶气。

肉案搭浮桥

汪志伊少时家贫,有一年除夕,家里没有一两猪肉,汪志伊只好厚着脸皮去张屠户肉店赊欠。碰巧张屠户外出讨债,便向伙计好言好语央求,赊回一个猪头。傍晚,张屠户讨债回来,听说猪头赊给了汪志伊,不由火冒三丈,硬逼小伙计去把猪头拎回。小伙计不敢怠慢,跑到汪志伊家里,见猪头在锅里已炆得半熟,心里有些不忍,可又不敢违抗张屠户,只得揭开锅盖,拎起猪头就跑。灶前之母,灶下之父,顿时泪如雨下,哽咽不止。汪志伊安慰道:“双亲不必泪涟涟,有锅油汤好过年,待儿有日时运转,日日年来月月年。”

十几年后,汪志伊中得举人,官至湖广总督,工部尚书。一年春天,他回乡做清明。时值家乡的姚河水涨,知县遂派船渡他过河。汪志伊想起当年遭辱的情形,不由气上心头,便托说惧怕晕船。指名道姓要张屠户用肉案搭桥。张屠户只得央求同行,借来肉案,于当天搭起一道浮桥,当汪志伊见到张屠户用肉案搭起的浮桥时,却早已气顺心平,后悔自己不该以势压人,做出这种只有市井小人才做的事情,遂召来张屠户,诚心向其道歉。他的这一举动,又深深感动了张屠户。

三媒六证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婚媾,是人生的一项重大礼仪。古往今来,中华儿女有着各自多姿多趣的婚俗。就那择偶的方式来说,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自古以来,桐城人择偶,大都以“三媒六证”为正统习惯。桐城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明媒正娶”。在金神墩一带,流传着一则鲜为人知的睿智故事,十分感人。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小镇金神墩来了三个皮匠。这三个皮匠吃百家饭,行万里路。他们手艺好,心肠也好,深受当地人民爱戴。

有一天,这三个皮匠在金神广度庵为来往香客修鞋。他们听说这儿有一个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学的小伙子,姓辛名郎。皮匠们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个小伙子,他们想试试辛郎的才学。一个皮匠说:“请你给我做一个像天上太阳大的一个馍。”一个说:“请你替我装像嬉子湖一样大的一缸油。”一个皮匠用手往桐城县城方向一指:“请你替我织出像那条路一样长的一匹布。”聪明的辛郎对那三个皮匠说:“可以呀!请把天上的太阳摘下来,我好比着做馍;请把嬉子湖水称一称看有多少斤,我好装油;请把通往县城的那条路量一量看有多长,我好再来量布啊!”最后,这三个皮匠不仅没有难倒辛郎,反倒让辛郎给难住了。

轮到辛郎向皮匠提问了。辛郎就说:“我没有你们那么多的苛刻要求,只想要个“六证”。

“六证”是什么呢?三个皮匠面面相觑。

他们走村串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问了多少人,都没有搞明白。

有一天,三个皮匠准备从天林庄趟过金神大河,到包兴圩一带继续打听。在大河边,他们遇到了一位正在河里洗衣服的妙龄少女,忍不住问道:“请问姑娘,你叫什么名字?你能帮我们一个忙吗?”少女微笑着说:“我叫欣娘,有什么事你们就快说吧,我还要洗衣服呢!”其中一个皮匠说:“姑娘,有个才貌双全的小伙子请我们替他找个‘六证’。我们找了好多地方,问了好多人,都没有找到啊!”

“哦,原来如此!请等等!”

听说他们要找“六证”,姑娘马上跑回家,很快取来一个升子、一把剪子、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杆秤、一把算盘,对那三个皮匠说:“要知粮食有多少,以升为证;要知衣服裁得好坏,以剪子为证;要知布有多少,以尺为证;要知容貌如何,以镜为证;要知东西的重量,以秤为证;要知账目是否清楚,以算盘为证。它们都在这儿,这些就是你们要找的‘六证’啊!”

皮匠们找到了“六证”,就去告诉辛郎。新郎听说天林庄那边还有个如此聪明的姑娘,非常仰慕欣娘的才学。于是,就请皮匠们前去说亲。欣娘听说新郎是个才貌双全的小伙子,自然也很乐意。不过,得有个条件。她要求欣郎必须在三天之内盖一幢“不用门来不用窗,无柱无瓦又无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长石头墙”的结实房子。结果,聪明的辛郎就跑进龙眠山里,找了一处“洞外百花飘香,洞内冬暖夏凉,方向坐北朝南,气候避风向阳”的岩洞作新房。于是,皮匠主婚,辛郎与欣娘幸福地结成了伉俪。

于是,人们根据这对伉俪的名字的谐音,称他们为新郎、新娘,把那三个皮匠叫做“三媒”,把新房叫做洞房。举行婚礼时,桌子上要摆设尺、剪、升、镜、秤和算盘,称之“六证”,成为桐城地区的一种传统婚俗。

目前,这项传统婚俗已为国家颁布的婚姻法所取缔。然而,为了便利青年男女择偶,在一定条件下,还需要有热心的“红娘”、“月老”为他们牵线搭桥。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式的包办婚姻和一些传统的陈规陋习已经基本消除。但是,婚礼中还是讲究要有介绍人、证婚人之类。其实,这就是古代婚俗的遗存和延续。

现代婚姻的“介绍人”虽然是由传统的“媒人变异而来,在全国各地(包括桐城),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姑洞

从前,黄甲牯牛尖上牯牛洞里,有个牯牛精,看到山上采茶姑娘个个如花似玉,总想变个白面书生去引诱姑娘们上钩。怎奈他法术浅,变来变去还是个牛模样,吓得姑娘们四散奔逃,躲进家里不敢上山采茶了。牯牛精无法,只得带上一份厚礼去芭蕉洞请教他的老祖宗牛魔王,牛魔王又请来密友老龙王。老龙王拍拍胸脯说:“二位放心,此事我老龙包了!”就这样,黄甲山区一连数月无雨,田干地裂,禾苗枯死。山民们天天烧香求雨,仍日日万里无云。一天夜里,空中忽然有人发话:“小民们听着:老天不雨,事出有因。磕头烧香顶个屁用,你们要想活,赶快送一位美女进牯牛洞,不然,就等着瞧吧!”山民们宁可一死,也不愿送自己的女儿进妖洞。但吴家嘴吴二姑,决心解救一方之难。这种献身精神感动了天庭。她只身走向牯牛洞途中,一位道姑送给她一枚穿线花针,并在她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吴二姑壮着胆子靠近牯牛洞口,看到一条膘肥体壮的大黄牯在洞里团团打圈。吴二姑依照道姑嘱咐,走进去唤了一声“哇——”。说来也怪,那家伙便乖乖地站着不动。二姑再喊一声“撇着尸那家伙就转过身去,头朝洞里站着。二姑轻轻搔了两下牛肚皮,那家伙象散了架似的趴下。二姑绕到前面猛地抓起牛鼻子,用那花针从鼻孔穿过,用力一抽,牵着就走,把牯牛精拴在洞外一棵大树上,拔起一根荆条,罚那牯牛精叫龙王下雨。牯牛精无奈,只得对龙王庙哀叫三声,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如注。接着,二姑又罚、牯牛精为农民犁田耙地,这就是耕牛的由来。为了感谢二姑的大仁大勇,大恩大德,人们把牯牛尖改名“二姑尖”,牯牛洞改名“二姑洞”。

仙姑井

唐代,大同禅师来龙眠山修炼,深谷中跑来一只梅花母鹿,终日伴随禅师,如影随形。不知过了几多年月,这鹿忽然产下一斑斓肉球,肉球徐徐裂开,里面钻出一个幼女。仙僧收留身边抚养。幼女长到十二岁,不甘山门寂寞。一天,她趁禅师外出云游之机,信步来到嬉戏于山麓的牧童、牧姑中间,同他们一起玩耍。突然,大同禅师出现在她的眼前,满脸愠色地喝道:“孽障,尔能跳出三界之外,便须坠入五行之中尸立即逐她下山。她被迫离开山门后,县城柴巷口一个姓何的人家收留了她。

仙姑长到十七、八岁,出落得很标致,何家想把她嫁出去,赚得一笔厚礼,可她死活不依。何家没法,打发她住进过道口的一间破房里。她凝视屋外,昔日同她嬉戏的牧童,如今都成了饥困焦渴的挑柴汉,心想:佛本济世为怀,眼前众生受难,却不能拯救,岂不妄僭佛德?于是闭目诵经,就地涅槃,为众生祈祷。倏忽,在她圆寂的那块地面,涌现出一泓清泉,泉水芬芳清冽,行人饮上一口,只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份量,脚力倍增。于是,他们捐钱圈井,这就是仙姑井。旁边修了一座庙,就是仙姑庙。古往今来,过往行人在仙姑井旁饮水解渴,在仙姑庙里憩息解困,心里总不忘仙姑救民济世的功德。

茅草堰

茅草堰堰口位于桐城市大关河胡庄段,堰口宽2.7米,干渠底宽2米,干渠长9.8米,有效灌溉面积7600余亩,它是我镇甑山片农田灌溉的一条大动脉,为下游农业生产的增产保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茅草堰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是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相传在明万历年间,何畈村有位姓何的在朝庭为官,一生为官清政廉洁,在告老还乡之时,皇帝问他有何要求,他说我无别的请求,只是我的家乡有一片好的良田,可惜无水源,皇帝问他可有解决水源的办法,他说办法倒有,只需从上游大关河开条茅草宽的堰就可以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于是皇帝就准凑,并批示从大关下街头以下不准拦河打坝,只准仁河咀牛车一架,何尚书带着圣旨回到老家,叫人找了一根很长的茅草,以茅草横量为标准作为渠底宽,开成了此堰,茅草堰也由此而得名,茅草堰建成后,为更好的发挥工程效益,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用牛皮做了一个契约(现存于庐江博物馆)。同时还将用水制度和管理制度刻在石碑上(如今石碑在何畈村大原村民组,但字迹模湖),管理制度及内容大约是:将茅草堰分为八宿,每宿再分为八把锹,引水从每年的春分开始到秋分结束,每宿一次引水12个时辰,即从当日太阳起山开始到次日太阳起山交水,八天为一轮回,撮堰以明锣为号,每把锹出工一人,但必须是男性。

茅草堰自建堰近五百年来,始终延袭着建堰时的规章制度,效益一直发挥良好,建国后为更好的发挥工程效益,1976年将施家山咀至向阳段4公里的弯曲渠道进行了改道和整治,九十年代由于河道大量采砂,河床急剧下降,堰口无法引水。1996年将堰口向上延伸了154米,并集资14万元,修建了拦水坝,2003年市又拔款二十余万元进行了加固。目前,该工程效益发挥十分良好。

吕亭镇由来

吕亭,古称张家岗,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曾来此扎营建亭,故改名吕亭。吕蒙任东吴中郎将后,经常率军转战四方,一次他从舒州往安庆进发,过了北峡关,进入张家岗,驻马四望;北面青山逶迤,气势磅礴,南面原野广袤,一碧万顷,东接庐江、舒城,西通潜山、安庆,真乃屯兵养马、布阵作战的好地方。这一次他因军务在身,只是嗟叹一番,也就依依不舍地走了。赤壁之战,他撵走曹军以后,又一次来到张家岗,并就地安营扎寨,修建起一座路边长亭,在长亭下还凿起一方泉水池。这一亭一池,后来都成为过往行人歇息、解渴的最好场所。人们为了感谢吕大将军,就将长亭称作“吕亭”泉池称作“吕泉”。100多年后,南北朝期间的宋武帝,也看重这个地方,在此设置了“吕亭左县”,围绕四周修起了一道城池。到了明朝,开国不久的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3),又在这里设了驿站,称“吕亭驿”。这样,“吕亭”的名字,就载入地舆,世代相传了。

这则传说,叙说的是“吕亭”的由来,这里涉及到真实的古建筑,以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人其事是否绝对真实姑且不论,但它所反映的三国至明朝初年这一段吕亭的历史,到现在人们还把它当作事实,而“吕亭”的名字也延用至今,现在已成了桐城市的名镇“吕亭镇”。

新安镇由来

乾隆当政时,常微服私访。据说一次他化名洪立,下江南巡视民情,一行人行至桐西路旁小镇小憩时,见一农妇正在田间插秧,乾隆随口作戏道:“啰,啰,一天能插几千几百棵?”农妇抬头望了一下,接口对道:“哟,哟,一日可行几千几百脚?”乾隆顿觉有趣,佩服农妇口齿令俐,便走上前询问路径。农妇见来者是不俗之客,便引入家中饮茶。乾隆知桐城乃文化之邦,遂出联要农妇对,上联云:“新岁乾坤芳草绿,”农妇对曰:“安宁天下杏花红”。乾隆大喜,说:“善,此地宜名‘新安’。”临走前给农妇一围裙作谢茶礼。后乡人悟“洪立”为“弘历”,知乾隆帝至此,遂改小镇为“新安”。这便是现在新安镇名的由来。

七儿塘

鹿儿城的北城墙,依虎形山脉而建。山下有一条冲,叫虎冲,它从北城门始,途径大小衙塘,直至七儿塘,全长两华里,说起七儿塘,还有一段神奇曲折的故事。

传说一天晚上,黄荣六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独自在虎冲里溜跶,舞剑自娱时,忽然一条金龙飞纵过来,一对龙爪将他死死拴住,他大呼救命,陡然金龙腾空而起,向南飞驰,一直飞到一口塘上空,降落下来,然而金龙却销声匿迹,自己平安地站在塘埂上,眼前的绿叶捧着荷花,竞相开放,香气溢满荷塘,绿丛中有一束荷花,发出闪闪的光亮,正当也移步上前欣赏它时,突然水底一声巨响,水柱冲出几丈高,他一下被惊醒了,这时正好天也这亮了,黄荣六便仔细琢磨起梦里的事来,忽然他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似的,连梳洗也顾不得,就命田贵派人将日正午请来,为他解梦。

日正午来了以后,黄荣六将晚上做的奇梦说了一遍。日正午说:“金龙即龙脉,那口塘是活龙口,那束发出闪闪光亮的荷花是一桌荷花地,金龙将你带到荷花地,这桌地应归属黄家也。”“何以能得到这桌地?”黄荣六问,日正午站起来,缓缓地说:“将你祖宗的遗骨葬下去,地就得到了,你黄家将会代代殊荣。”“荷花立在水中,岂能安葬祖宗?”黄荣六又问。日正午说:“将祖宗遗骨焚化成灰,打成布包,在夜深人静之时,埋到闪光荷花根须的污泥之中即可。”为了验证日正午的话,就在当天晚上,黄荣六陪同日正午等人来到塘边,他们真的看到了那朵闪光的荷花。黄荣六双手作揖说道:“先生真是神人啊!”

于是黄荣六要田贵与他一同回江南鄱阳湖,取出祖宗遗骨,焚化成灰带回来,又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与田贵静悄悄来到荷塘,按照日正午的指点,将骨灰沉水埋下去。不几天那朵荷花晚上就不发光了,埋骨灰的那地方随即长出水面,越长越高,最后长成一大一小的两个坟冢。

不久,黄荣六的夫人李氏肚子渐渐凸出来,十个月不见分娩,李氏十分着急,然而就在黄荣六一次到前沿视察作战布署时,李氏肚子痛得十分厉害,很快孩子就生下来,李氏见生下的孩子,大耳朵,大嘴巴,大鼻梁,大眼睛,一张紫红脸的怪胎,吓得直哆嗦,产房里人也都一个个目瞪口呆,说是妖怪,李氏命下人将这个孩子放到马桶里淹死了。接着第二个孩子又生下来,他浓眉黑脸,下地就开口问话“我大哥呢?”李氏更害怕起来,又命下人将他放到马桶里,紧接着第三个孩子又生下来了,他眉目清秀,活泼可爱,李氏将他紧紧抱在怀中,然而这个孩子也开口就问:“我大哥和二哥呢,他们现在何处?”李氏说:“他们不是你的哥哥,是妖怪,处死了。”李氏话刚落音,他大哭不止,乱蹦乱跳,不到几分钟,就气绝身亡。

据说那个红脸是武将,黑脸是臣相,最后眉目清秀的那个小子才是真主呢,他见两个哥哥已被处死,谁还能为他保朝,他感到大势已去,故自气身亡。黄荣六凯旋归来,听到这些话,气得大病一场。

李氏分娩不到一个月,田贵的妻子陈氏一胎产下四个男孩,后来都随父从军,在朱元璋统一中原后,田贵的四个孩子随部被诏,官阶不等,入大明麾下。

传说黄荣六回江西鄱阳湖时,田贵随从,他背着黄荣六将自己祖宗遗骨也焚化成灰带回来,在安葬好黄荣六祖宗遗骨时,田贵顺手从腰间拿出自家祖宗的骨灰,抛下那棵荷茶下面。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随黄荣六回到军帐。后来从水中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坟冢那个大的是黄荣六家的,那个小的当属田贵家的了。

后来,这里的群众按照这个传说,将这口塘称作七儿塘。

将军庙

白兔湖边万家圩堤上有一座将军庙,每年“三月三”,当地农民将庙中将军菩萨塑像抬到河中擦洗,谓之“将军菩萨下马”。是日,锣鼓齐鸣,人声鼎沸,从早到晚,热闹非凡,表现了当地农民对这位圩堤守护神的爱戴。传说宋代曹彬下江南行军过此,秋毫无犯,鸡犬不惊。入夜,突降暴雨,山洪陡发。万家圩堤出现漏洞,水越冲越大,眼看就要土崩堤塌,黎民生命财产危在倏忽。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曹营一位将军纵身跳入水中,漏子被堵住了,但将军再也没有浮出水面。数日后,雨过天晴,洪水退去,百姓遍寻将军尸体不得,去在漏洞中挖出一段木头,疑为将军化身,乃立庙于堤上,将所得木头雕成将军菩萨,奉为圩堤守护神。

木鹅洲

木鹅洲,距桐城区一百二十里,原是桐城与贵池的边界。

相传五代时期南唐与北方政权争夺领地,曾激战多时,难分胜负。后双方议定划江为界,但界桩该往哪里钉,双方发生争执。

为避免南北战争再度爆发,当地一位白发银须的老木匠抱来一只大木鹅,对争执双方说:你为为了江心一块小地盘交战不休,害得我们老百姓田不能种,布不能织,鱼不能打,再也活不下去了。我看你们不要吵了,我把这木鹅放到江里,让它顺水漂流,漂到哪里就以哪里为界。

双方依从,老木匠遂把木鹅漂到江心洲时,被洲边芦苇挡住了,双方就在这里下了界桩,以此为边界。乡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平息战乱、调解纷争的老木匠,就把这个江心小岛称作“木鹅洲”。

婆媳塘

桐城有句歇后语:婆媳塘的水——清浑照人心。

城南七里的魏家嘴,有一口水塘,相传从前有户王姓人家住在塘边。王某去世后,王妻虽年逾四十,但仍姿色媚人,能说会道,善弄风骚,常与小伙子打情骂俏。媳妇为一教书先生之女,文静端庄,勤劳贤惠。她谨遵父教,天天起早摸黑,操持家务,下田劳动,但对婆婆的伤风败俗行为十分厌恨。婆婆深知媳妇对自己不满,便时常找岔子跟媳妇作对,婆媳之间的予盾日益加深。

一天,婆婆见儿子、媳妇下地劳作,家中无人,便约其侄子来家。两人正在调情时,不料媳妇中途回家烧水沏茶。婆婆和其侄子见丑事败露,决意一不做,二不休,合谋陷害媳妇,以保全自己。她从媳妇的箱柜中找出媳妇出嫁时娘家堂姐所赠的罗帕,交给侄子,赖为媳妇给的情物,尔后在儿子面前添油加醋地诉说一番。媳妇明知是这对奸夫淫妇的蓄谋陷害,却无法说得清楚。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洗刷冤屈,她头也不回地走出大门,到塘东头投水自尽。恶婆见丑事败露,也到塘西头跳水身亡。自此,塘东头的水变得清澄,塘西头的水变得浑浊。一塘之水,清浑分明,似有魔界,虽大风大浪,也不混淆。

九龙定居

传说禹王治水年代,东海龙王的九个孙子因幽居水府,郁闷无聊,便结伴来到人间遨游嬉耍,不料当其穿云钻雾,上下翻腾之际,人间却是风狂雨骤、天崩地裂、人神不安,连西王母也被惊动了,一怒之下,喝令他们往江淮地带寻一灵秀之处安身,再也不可兴风作浪,祸害百姓。

九龙领旨,屈身纵体,入雾钻云,腾挪跌宕,翻滚而去,不多会来到大别山,先在群山耸立处遨游数遍,恨无施展身手的合适地方,一纵身又向大别山东南开阔地带翱翔而来。见这里濒临浩荡的长江,背倚大别山的余脉,钟灵毓秀,蓄美流芬,兄弟九个一商量,便决定不再漂泊长空,就在此各找栖身之所了,于是按下云头,只见桐叶满地,碧绿流光,树上桐子如拳,缀满枝丫,果然是名不虚传的桐子国度。

当下,大龙携着小龙先行。他们告别众兄弟道:“我等今朝告别,可不能忘却骨肉情份,众兄弟不可相离太远,日后倘有需要相帮之处,务必相互通报,相互支持。”言毕向南飞去,在长江北岸降落下来。后来人们称他们为大龙山和小龙山。八龙和七龙相约在桐子国西北蜷伏,形成了龙眠山。五龙和六龙则北上,驻足吕亭、鲁谼一带的虎头寨、盘龙地。三龙、四龙结伴向桐西飞去,变成了挂车岭和屋脊岭。唯有二龙喜欢独居,见众兄弟分飞而去,便懒洋洋地向西移动一下身子不动了,这就是现在的栲栳尖。

寄母山

东汉临淮人鲁肃,生而失父,与母相依为命。稍长,仗义疏财,有壮节,多智谋。后经周瑜荐举,出任东吴大将。

鲁肃忠吴主,孝老母,戎马倥偬,常携母出征。建安年间,鲁肃屯兵甑山之麓(今属甑山梅湾村),练兵防务,以拒北曹南侵。其母亦居兵营。建安十九年(214)孙权破皖,拜鲁肃为大将军。不久,吴、魏交锋,战事吃紧,鲁肃奉命移营。因其母年老体衰,随军诸多不便,遂将老母寄居于甑山的一座庵堂里。战事毕,鲁肃探母,痛闻其母早已故去,遂扶柩上山,葬于山巅。后人称鲁母安息之岭为“寄母岭”,山为“寄母山”。

赵州和尚访投子

唐弘道年间,舒州高僧大同禅师相中投子山,结茅驻锡,大同禅师为舒州怀宁人,俗姓刘,幼时出家,后谒翠微山法席,证得南禅守顿悟之旨,不久归隐于投子山庵院。禅师博学多才,却性格古怪,朝廷几次派人来请他出山做官,都见他在佛座前卧地酣睡,推之不醒,弟子们说他已经三十年没醒过了。

一日,赵州从谂和尚来到桐城,大同禅师正巧出山,途中两人相遇未识。赵州和尚暗暗打听,才知所遇者为投子大师。于是回身赶上前问道:“莫是投子山主么?”大同禅师未直接作答,只是说:“茶盐钱布施我。”赵州先到庵中坐,大同禅师随后携一瓶油归。赵州说:“向往投子大师很久了,等到来时,却只见个卖油翁。”大同禅师说:“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识投子。”赵州问:“如何是投子?”大同禅师提起油瓶说:“油,油”!

投子禅师对赵州开示不是“茶盐”,就是“油,油”,显然体现了没有造作的南禅宗风。何谓禅心?恰如茶盐油一样,以平常心,行本分事,扬眉瞬目,无非是道!赵州对大同禅师心悦诚服,赞叹道:“自尔同道闻天下,云水之侣竟奔凑!”:以后,当自己门僧有惑时,赵州便向其荐举投子为师。有一次,他以炭火为喻说禅,门僧不解,赵州便说:”此去舒州,有投子和尚,汝往礼禅,问之,必为汝说。“从谂大师后来创立“赵州茶”,以茶喻道,作为禅门接引为人的方便法门,其实受到了大同禅师的深刻影响。

鲁肃落败投子山

投子山在桐城北郊约3公里处,是龙眠山的余脉,原名凤凰山,后改名投子山是缘于三国时期的一段往事。

相传三国时期东突攻破皖城,派鲁肃为横山大将军,在这里排兵布阵,抗拒曹魏南侵,结果遭到曹魏军队夜间突袭,丢盔弃甲,大败而逃。慌乱中,鲁肃带着一家老小玩命奔逃,曹兵紧追不舍,如影随形。生死关头,却见路边有一座寺庙,为保全襁褓中的儿子,鲁肃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投匿寺中,以免遭到伤害。投子山也就因此而得名,后来山中寺亦改名投子寺。宋代刘与言曾写有《投子山》一诗,载录这段旧闻,诗曰:“三雄分汉鼎,郊野战群龙。将军偶败北,投子空山中。”

天下名山僧占多,投子山也不例外。大唐弘道年间,一位博学多才的得道高僧来投子寺参禅说法。唐代开始,投子寺规模逐渐扩大,鼎盛时寺僧近千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座有名的禅寺。当时林木参天,佛殿崔嵬,香火旺盛。每日香烟与雾霭蒙蒙缭绕,晚钟伴长风悠悠长鸣。寺中浑厚悠长的钟声人称“投子晓钟”,被列为“桐城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户部侍郎盛汝谦奉旨废寺葬父,寺于是被废。从此,投子山上那悠长的钟声便销声匿迹了,只剩下耐人寻味的历史传说萦绕于山峦之间。

境主庙

相传唐贞观年间,桐城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旱,田地龟裂,草木焦枯,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惨景,县丞张孚卿忧心如焚,只好效法古人,在西郊外祈雨顶设立祭坛,每天光头赤足,伏地跪拜,祈祷上天普降甘霖。可一连跪了七七四十九天,弄得心力交瘁,神思恍惚,老天爷却雨意全无。这一夜,张孚卿郁闷地躺在床上,长吁短叹,辗转反侧,直至鸡鸣时分,才迷迷糊糊睡去。朦胧之间,只有一白发老人飘然而至,对他说:“此去三十里的龙眠山云雾峰顶,有块巨石,状如棋盘,矗立云表,雷公、电母、云童、雨司常在那儿博奕,你可只身前去求救。不过,此去吉凶难卜,请三思而后行。”张孚卿闻听此言,心头一阵狂喜,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他将梦中之事告知夫人王氏,并决定依言而行,进山求雨。

次日一早,张孚卿辞别妻儿,携带供品,骑上心爱的大白马,来到云雾峰麓,选了一处平地,摆上供品,焚香叩拜,默默祈祷。片刻,风起云涌,天昏地暗,云层间现出一尊天神,大声问道:“张孚卿,吾神念你爱民心诚,求雨心切,决定即刻赐雨。你是要上马雨还是要下马雨?”张孚卿不解其意,叩问其详。天神说:“不等你蹬鞍上马,就暴雨如注,叫上马雨;等你回衙再下,叫下马雨。”张孚卿盼雨心切,脱口回答要上马雨。天神又言:“上马雨,大而猛烈,时间又长,只怕你回衙途中有性命之忧。”张孚卿肃然应道;“但能解除旱情,拯救斯民,孚卿何惜微躯,请速降雨!”话音刚落,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降,顷刻间龙眠山千沟万壑急流奔腾,一齐汇入龙眠河。张孚卿见状,赶紧拉住缰绳,搂住马背,艰难地出了深山,顺着龙眠河岸往回走。

此时的龙眠河,已是洪流滚滚,波浪滔滔。张孚卿看在眼里,精神为之一振,全然忘却了天神的告诫,猛地一提缰绳,就想跃马过河。不料一股激流汹涌扑来,白马受惊,立足不稳,一头栽进水里,巨大的漩涡将张孚卿和他的白马一起吞没,刹时不见踪影。

孚卿之妻惊闻噩耗,哭得死去活来。在极度的悲痛中,她瞒着他人,怀抱幼子,独自登上城北钓鱼台,呼喊着夫君的名字,纵身一跃,跳入龙眠河中,一缕芳魂随波而去。说来也怪,王氏遗体并未随湍急的河水往下流淌,而是逆流而上,与下漂的张孚卿遗体会合一处,相依相伴,再不分开。原来是两位河神被县丞夫妇的义勇忠贞所感动,特意运用法力,让这对恩爱夫妻永远相聚。

雨过天晴,沟满塘平,龙眠大地重现生机。县民们含着热泪,将张孚卿夫妇合葬于龙眠山口,并捐资在那里修了一座庙,取名境主庙,庙中供奉本境之主张孚卿的神像,镌刻一联颂曰:“念在苍生,水色山光名胜地;神荫赤子,清风明月圣贤心。”他的事迹传到长安,朝廷追封他为“英烈昭应侯”,封其妻王氏为“列夫人”。百姓们则径直称之为“境主老爷”。张孚卿跨下白马被发现后,葬于下游十里处,县民们立白马庙以祀之,并撰联悬于庙门两侧:“惜民胜惜身,万户张侯忠莫此;载德不载功,千秋良骥义难齐。”白马乡之名由此得来。

如今,龙眠山口高峡出平湖,汇集龙眠山泉的境主庙水库不但解决了龙眠河流域的旱涝灾害,同时也给城区人民送来不竭的清流。

苏蕙华裁襟

塾师江百川之妻苏蕙华,幼学于家,才德兼备。生有三子:兴汉、羽仪、兴皖。一日,兴汉放学归来,说陈师母要给她的儿子拼做一方彩色兜肚,尚缺大红绸布一块,他已答应陈师母,回家找一块带去。陈师母之夫陈明启是兴汉的塾师,与百川先生素有交往。苏蕙华当然不会让陈师母失望,更不愿儿子食言。她翻箱倒柜,遍寻红绸布无着,最后眼光落在自己一件心爱的红绸嫁衣上,便拿起剪刀,裁下一块衣襟,递给儿子,亲切地说:“孩子,你不要惊慌,这没有什么。说过的话该算数,何况这是送给先生家的呢。你父亲也是先生,你应当尊敬先生,好好读书。”并嘱咐儿子不要向陈师母说这是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儿子感动地点了点头。然而陈师母接到布料后,还是从颜色、剪口、针脚上看出是刚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她怕孩子不懂事,瞒着大人把好衣剪坏了,便托人向苏蕙华打听此事。了解真相后,陈师母觉得过意不去,便邀陈先生陪同自己登门向苏女士道谢致歉。苏女士说:“我不是不爱衣服,何况有纪念意义的嫁衣?不过我更注重教育孩子一要尊重老师,二要说话算数,三要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谢你们呢!”陈先生见此事、闻此言感慨系之,赠一诗云:古来女传古人编,今事惊人更应传。方讶宁馨为可畏,尤夸女士足称贤。新襟能剪懿行著,画荻堪名妇德全。来日骚坛知必颂,抛砖引玉我。

乌金渡

乌金渡,位于旧时桐城东乡,距城区一百余里,是白荡湖的重要渡口。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传说六百多年前,山上下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牵着一条大水牛要求过渡。水牛躯大体重,载牛必然要少载人,老者又不愿意多出钱,摆渡人很不愿意渡他,后经旁人劝说,才勉强让老者与水牛上了船。渡船划到湖心,水牛哗哗地拉出一大堆牛屎。摆渡人十分恼火,一阵脚踢手捧,把牛屎抛入湖中。不一会,渡船到了对岸,众人纷纷下船时,老者和水牛不见了。摆渡人回头看看舱内残存的牛粪,都变成了闪闪发光的乌金,但为数极少。摆渡人后悔自己肉眼凡胎,把神仙当无赖,把乌金当牛屎,懊悔不已。乌金渡由此得名。

落凤窝

嬉子湖镇胜利村有个名叫落凤窝的地方,相传是张英家的祖坟地,是明朝一个有名的风水先生史仲宏相中的。史曾经受城里魏姓大财主重托,跑遍全县都没找到好地。一日来到菜子湖畔,忽见一只五彩缤纷的大鸟落到山冈丛林里。经打听,其地名叫燕窝地,史说不如就叫“落凤窝”好。谁知那魏姓财主嫌地不好而放弃。其时张铁匠(据传是张英之父)也在找地葬母,史见张铁匠为人忠厚老实,便劝其将老母葬于“落凤窝”。下葬时按史指定位置挖穴,当挖到半人深时,竟挖出一块大石板,上有“前葬出司马,后葬出翰林,只准棺上加棺,不准移棺再葬”刻文。史仲宏一看高兴地说:果不出所料,将相之地也。“落凤窝”地处菜子湖滨,白天渔船舟楫往来,如同打躬作揖,夜晚渔火闪烁,星罗棋布,犹如万盏明灯,有“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之胜。

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城区北门外的小山上,亦称“观野崖”,又名“跳吕台”。登临此处,可揽古城郊野风光,这大概是“观野崖”一名的由来。钓鱼台海拔50米,南可俯瞰城区,北可远眺龙眠诸峰,台的北端系陡峭悬崖,犹如天斧神劈。崖下有一深潭,水深丈许,清流见底,游鱼可见。滔滔的龙眠河为其源,蜿蜒的桐溪塥纳其流。明清之际,邑中名士多登崖垂钓,钓鱼台始得其名。邑人方以智曾云:钓台何嶙峋,百尺钓竿千尺纶,乃可垂钓桐江滨。钓鱼台又谓跳吕台。民间相传,清康熙年间,吕洞宾云游至桐城,与当地才子戴名世邂逅于城东紫来桥,仙道遇奇才,遂结为友。不久,吕洞宾意欲返东海,邀戴名世同行。二人同登钓鱼台,吕洞宾略施法术,将扔至崖下深潭的一片树叶,变为一方小舟。他指小舟对戴名世道:你我同乘此舟去蓬莱也!说毕,便轻撩道袍,纵身跳下悬崖,轻轻落于小舟中。面对山崖之险,戴名世驻足不前,吕洞宾见他尘心未净,只好独驾轻舟飘然而去。钓鱼台故又称为“跳吕台”。

赵州泉

赵州泉址在城郊投子山观音亭下,泉水依石而出,淙淙有韵,甘洌清醇。泉旁勒石篆书阴刻“古泉”二字,笔力苍劲古朴。

相传,唐赵州和尚云游四方,慕名来到投子山,驻锡投子寺弘扬佛法。时适大旱,寺中众僧饮水困难,苦不堪言。一天,赵州和尚端坐蒲团之上,手捻佛珠,口念佛经。良久,他蓦地高举锡杖,用力向一堆松散的沙土刺去,锡杖如飞,直插土中。过了一会儿,他拔出锡杖,就有一股清泉汩汩上涌,咕噜有声。待沙土退尽,泉眼傍石而露。僧徒见此,无不惊羡,纷纷合掌而诵“阿弥陀佛”,叹服佛法无边,救苦救难。赵州和尚走后,寺僧为感其恩德,将此泉取名“赵州泉”,又因他飞锡得泉,故又称为“卓锡泉”。后来又立碑刻“古泉”以志之。现在,赵州泉旧址依稀可见,古碑尚存。

洞宾泉

很久很久以前,吕洞宾路过吕亭,正值久旱不雨,河水断流,禾苗枯死,连人畜饮水都无处可取。当地有一老妇,卧病多年,其媳至孝,每天步行五十里,至白兔湖汲水供婆母饮用。一天挑着水桶刚出门,吕洞宾即笑着对她说:“天不绝人路,此间有甘泉,孝心动天地,苦水也变甜。”说完,拔剑划地,一股甘泉从地下涌出,饮之清洌甘甜无比。时至今日,泉水仍不枯竭,即使大旱之年,深井干枯,此泉照样喷涌清洌与甜润。

棋盘石

从前,黄甲山区望曹尖一带无田可耕,无地可种。山民们只得以挑柴卖炭为生,度日艰难。一天,两个年轻后生在山腰砍柴,无意间,看见山顶有一块彩色云朵,心下好奇,便想上去看个究竟。两人遂你牵我拉,依藤攀岩,爬到山顶,只见山顶那块巨石上面对面坐着两位老汉,脸色一红一白,正聚精会神地下棋。两人没有惊动老者,便悄悄下山。回到村庄,两人将这奇遇说给人听,一长者认为:那两位老汉不是凡人,红脸是南斗星,白脸是白斗星。并要年轻人明天再去,跪求仙翁治一治这里穷乡僻壤。其中一年轻人满口应承。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动身爬山,又是一路艰辛地到达山顶,两位仙人仍在全神对奕。年轻人牢记长辈嘱咐不敢惊动两位,便悄悄跪在棋盘下方,用两只手在石头上撑着。两仙棋逢对手,一时胜负难分。年轻人早已又饥又渴,遂捡起两仙吃剩的桃核放进口中,顿觉香气扑鼻,神清气爽。过了一会,他回头一看,大吃一惊,不知什么时候,高山矮了半截,丘岗变得山青水秀,地熟田沃。

后来,望曹尖上的那块巨石,人们称之为棋盘石,至今石上仍留有两仙下棋时的坐印和年轻人的轨迹。

大横山

秦灭六国之后,发动几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观音大士念民工服役之苦,便在他们的工具上系上一根“一缕拨千斤”的红丝线。民工顿觉千斤重担轻如鸿毛。监工发现这个秘密,报告了秦始皇。秦始皇转念一想,一根红丝线有那么大的神力,若是聚成丝鞭,定可移山。恰在此时有大臣来报,长江洪水猛涨,冲开枞阳口,涌入菜子湖,良田被淹、黎民遭殃。秦始皇于是下令收缴红丝线,编成丝鞭,移山堵口。始皇一鞭在手,从龙眠山中寻出一匹不高的小山,扬鞭一抽,天摇地动,山峰拔地而起,直朝枞阳口飞去。观音菩萨听到响声,在天庭朝下界一看,大惊失色。她知道此次虽然堵住江水倒灌,但后患无穷。日后这一带山洪暴发,泄口被堵,原来的桐国岂不成了汪洋大海。便赶紧长袖一拂,用假丝鞭换掉了真丝鞭。随即轰隆一声,山峰便横落在练潭镇的西北边。这就是如今大横山。如今山脊背上还有三道深沟,那就是秦始皇当年赶山留下的鞭痕。

孤儿泉

孤儿泉,位于桐城挂车山东麓。相传三国时期魏吴两军多次交战于此,当地百姓或被掠杀,或逃往异乡,挂车山一带,路无行人,村无炊烟。一日,军旅中一个好心肠的士卒,见到山泉边的草地里有一对濒临气绝的男婴和女婴。心想,行军一日,只见到两个弃婴,战争把这里老百姓害苦了。遂潜入丛林,待大军全部过境后,偷偷出来,将两个婴儿抱起,于山泉边辟地搭棚,垦荒种粮,辛勤耕作,精心抚育婴儿。两个婴儿长大成人后,相亲相爱,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后人遂将军卒拾养弃婴处的山泉叫孤儿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