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清军士兵身上的奇怪现象

 q1338 2017-01-24

甲午战争是一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战争,当时很多欧洲记者都来到朝鲜和中国,随军采访战争,他们不断的发出消息,把清军和日军的表现写成文字报告给世界。各国记者,在谈到战争中清军的表现时,都有一点共识:“他们开枪时不瞄准!只是发出声响就满意了。”

注意,这不是说清军瞄准技术差,而是根本没有瞄准的习惯!清军只是对着大致的方向开枪就完了!

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清军士兵身上的奇怪现象不信?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自己的自传《黄河青山》里提到过担任国军基层军官时的见闻,当时一个连里,只有7,8个人受过射击训练,其他的人呢。“只要他们开枪的方向大致正确,军官就很满意了。”

黄仁宇服役的时候,已经是1930年代,但在落后的内陆地区,很多地方其实还是和清朝比没什么变化,四川那时还没有铁路呢。

再看看 美国枪械博客《火器博客》上一位来自非洲的编辑撰文(2014年8月25日发表)《非洲的枪械、无知和迷信》,讲述了他故乡(某西非国家)关于枪械的真实故事。

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清军士兵身上的奇怪现象在非洲的大部分地方,在这里大多数人,甚至其中一些受过教育的人,仍然相信火器之所以能够杀人是因为某些“白人的黑魔法”,或者认为枪口的火焰和热量才是杀死目标的真实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枪指向目标并开火——你只要把枪大概的指向目标——然后就能消灭它!

不幸的是,甚至是一些军人和警察和准军事部队的成员,甚至是军官,都相信这个!

这可是21世纪!

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清军士兵身上的奇怪现象我们想想其实也能明白了,今天中国人普遍知道枪械需要瞄准,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洗礼,而大量的电视电影也告诉了我们使用枪械的基本知识,而且我们都上过物理课,对于枪械的基本原理,大多数人至少知道个大概。所以我们不会认为枪是神秘巫术。

但对于没有现代教育,甚至没有通电的落后地区 比如21世纪的西非,和19世纪的大清,你能指望这些文盲士兵知道什么?

要知道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连不少清朝读书识字官吏,都认为 洋人枪炮之所以能打那么准,是肯定使用了巫术邪法,所以收集了全城女性的马桶去对付英军!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清军士兵身上的奇怪现象

所以清军不知道瞄准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文化太低,极端缺乏理科知识,对弹道学等完全没有概念造成的。

第二个原因呢?

我们得去问明朝的戚继光。为什么晚清的事情要问几百年前的戚继光?

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清军士兵身上的奇怪现象

因为在火枪技术上,清军可以说是不思进取。周边国家连缅甸和蒙古部落都用上新式燧发枪了,清军使用的鸟枪却一直和戚继光时代用的一模一样。都是属于16世纪欧洲水准的“前装火绳滑膛枪”-------------中国人称呼为鸟枪或者 鸟铳。

俗语说鸟枪换炮,就是指这个。

这枪是下图这样的。

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清军士兵身上的奇怪现象

戚大帅对这枪的评价是:这枪原来中国没有,从倭寇那里传过来(日本学自葡萄牙),准确度高,能穿透盔甲,但是现在国内仿造的工艺不好,所以容易炸膛,所以士兵们经常“以双手把持柄后,又用一手点火”。

明朝清朝可没什么军火管理制度,工匠们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都把枪管做得薄得要命,于是开枪后很大几率炸膛,根据鸦片战争时代的记载,很多士兵使用的都是乾隆甚至康熙时代的火枪,这种年纪70,80年的鸟枪比士兵年纪还大,又没什么保养,情况可想而知,而道光年间新造的鸟枪呢,甚至质量还不如康熙时代的。

因为害怕炸膛,所以士兵们开枪时只有尽可能把枪拿得远远的,害怕炸到自己。最后这个因为军工糟糕造成的现象,成了从明朝到清朝火枪兵的共同习惯。

所以清军不会瞄准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几百年来国产劣质鸟铳给他们带来的严重心理阴影。这个心理阴影让他们在甲午战争中,即使拿着的是进口的新式线膛枪,仍然不愿意去瞄准射击。赶快开枪打完子弹,就赶快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