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传世名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QIANSHI 2017-01-24

一幅传世名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在之前的【一幅传世名画,一个传奇人生】中,我们讲到的是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

今天,我们来讲讲另一幅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

以及它的作者——王希孟

目前小编也只能找到这样的头像,毕竟史料太少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我国绘画史上唯一一位以一张画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我们目前对他的生平只有大概了解。

王希孟生于1096年的北宋哲宗年间,由《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可知,王希孟十多岁就显示出不凡的画天赋,进入宫廷画院学习,后来又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奉事在宋徽宗赵佶左右。

王希孟在皇家画院献了几次作品,都不好,但艺术家皇帝赵佶看中了他的聪颖,亲自调教笔墨技法,王希孟画技日益精进。

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篇名垂千古的鸿篇《千里江山图》,当时年仅十八岁。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王希孟唯一一件存世的作品

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

之后就再找不到关于他的详尽记述了。一有说是在一本《北宋名画臻录》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 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

”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遂锁此图与铁牢,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

此后半段记录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小编宁愿相信它是真的,王希孟在那一夜把他永恒的十八岁和《千里江山图》融为了一体。

正如陈丹青所说:

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的格局是非常开阔且开阔得非常具体的。

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连绵的群山冈峦、浩淼的江河湖水、山岭坡岸水际中点缀的亭台楼阁、毛居村舍、水墨长桥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景物繁多,气象万千。

《千里江山图》局部

在表现山光水色上,《千里江山图》也是成功的。在青绿山水中来体现光的,《千里江山图》有它的独到之处。

《千里江山图》局部,阳光照亮了柳树和草地

在强烈的但又统一的蓝绿色中,通过色调浓淡虚实,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景物的高低远近,产生一种阳光扑人之感。波光闪烁,阳光和煦,水气蒸腾,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朝气。

《千里江山图》局部,阳光照亮了山坡

拿《千里江山图》与别的画比较一下,可以明显地感到,正是明媚的阳光感在其中起着作用。


《千里江山图》局部,阳光照亮山腰的小树林

而王希孟的笔墨,简直是提前发明了元明清的文人画。文人画宗师如赵孟頫的荷叶皴,黄公望的披麻皴,王蒙的解索皴,都已经出现在王希孟笔下精细的笔法,也是《千里江山图》令人叫绝的地方。


《千里江山图》局部。混合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小斧劈皴而画的山。

王希孟的笔法也令人称绝。在图中,山中驮运的驴马,尽管只能粗略写之,也要写出其负重的神情,捕鱼的船家,阁楼上的人群,都清晰可见。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细节

在高山阔水中活动的人物虽然那么细小,但从他们的举止中仍可判断每个人的大致身份和正在干什么。

《千里江山图》细节

可以想象,用细如毫发的笔法来绘制近十二米长的巨幅山水,将耗去画家多大的精力和心血!

《千里江山图》请横屏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