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腰傣与稻田

 七里山人 2017-01-24
花腰傣与稻田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7-01-22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84 ]

L_1484795719674371171

在温暖的红河谷,花腰傣种植双季稻,每个月你都能看到稻田里不同的景观。

在红河谷,身姿曼妙的花腰傣卜少挑着鳝箩,穿过金色的稻田,从如火般盛开的木棉花树下走来的场景,定格在了多少旅人的镜头和记忆中。红河,是花腰傣人的母亲河。在依江形成的红河谷中,花腰傣人逐水而居,开始了近两千年的生息和耕耘。

花腰傣是人们对于红河谷中傣族支系的美称,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挑绣精美的刺绣,缀满琳琅的缨穗银饰,特别是女子腰间层层束有色彩斑斓的腰带而得名。关于花腰傣,有很多传说,有的传说认为她是古滇国皇族的后裔,傣族卜少的头饰令人看到王冠的踪迹,无论哪个支系,一套盛装服饰的制作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层层叠叠穿戴束腰后无法进行劳作。也有传说讲述,古夜郎国、滇国被西汉王朝降服后,原居于滇中湖群坝区的越人被迫向南迁徙,越过滔滔红河,进入哀牢山区开辟新的生存天地,作为百越人的花腰傣在迁徙中掉队了,从此留在了哀牢山下红河谷里,红河用母亲的胸怀,孕育了这支风情独特的傣族支系,花腰傣用辛勤的劳作,演绎了红河沿岸一段旖旎壮美的稻作历史。

在温暖的红河谷,花腰傣种植双季稻,一年中的每个月你都能看到稻田里不同的景观。稻作在红河谷特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演进模式,使得花腰傣的稻作文化拥有和保留了独特的濮水文化的特质。今天,新平境内红河流域居住着4.2万花腰傣,种植有5万多亩水稻,花腰傣的土掌房寨子分布在河谷里,隐身在青翠的树丛中,更浸润在稻香里。在花腰傣人的生活中,红河和她所哺育的稻作文化的滋养和体现无处不在,从服饰、饮食、竹编、器皿等生活方式与民间技艺的发展,音乐诗歌以及民间信仰习俗等方面衍生了整个文化体系。花腰傣的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艺术”,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无字史书。她们把自然中花鸟虫鱼等美丽的事物融入刺绣,色彩主要采用白、黑、红、绿、蓝,其中白色象征河流,黑色象征神秘的飞鸟,红色象征花朵,绿色象征草木,蓝色象征天空。花腰傣至今沿袭着古老的稻烧陶技艺,家家户户喜欢使用土锅、土壶、土碗等傣陶器皿,盛水清凉甘甜,储米储茶干燥防虫,炖肉香浓醇厚。这些器皿在手工制成后,喜欢刻上水波纹和虫鱼等图案,覆以稻草、谷壳等烧制成陶。花腰傣对于爱情的表达也是独特的,在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花街节,卜少们盛装打扮后,早早备下香滑软糯的糯米饭、美味的干黄鳝和腌鸭蛋,赛装比美寻找自己中意的卜冒,相约到树林里吃秧箩饭定下终身。多情的红河水灌溉着稻田,滋养着生命,也滋养着爱情。

红河水在调适着四季流转的节奏。丰水季,她激情浓烈滋养着更多的生命;枯水季,她隐忍含蓄,河边的花腰傣人又多了一片肥沃的西瓜地或者甘蔗地。一方水土一方人,红河谷气候温暖、土地湿润肥沃,这使花腰傣的性格温良敦厚、心思细腻,生活节奏徐缓有度,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花腰傣把心中的信仰供奉与自然天地,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性和需要敬畏的,人们珍惜森林、土壤、水流和自然中的每件事物,这种自然崇拜客观上保护了环境和自然生态。花腰傣特别重视对于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祈福,从备耕开始到稻谷的收获和储藏阶段形成了各种祭祀礼仪。比如祭竜节时要敬奉用野花染成金色的米饭,祈愿收获金黄的稻谷,要把祈福过的达辽带回田间插在地头,祈愿稻谷长得丰茂饱满,他们把辛苦的体力劳动和精神世界的美好祈愿结合在一起,让劳动变得有意义和幸福。花腰傣有一个古老的习俗一直传到现在,在收割庄稼的时候,他们会特意在田里留下几簇庄稼。有人说,是给路过这里的饥饿的鸟儿和小兽;也有人说,是留给河谷里一切需要滋养的生命。我曾就此寻访过一位年岁近百的花腰傣老人,老人说,少吃几口人就有福气了。当我走在收割后的田边,望着那几簇看上去孤零零的庄稼,我知道那是大地里面生长出来的信仰的香烛,花腰傣源远流长的敬奉。

稻作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水稻的种植不是单独可以从事的劳动,而是多人合在一起的集体性劳动,因此在进行利害选择时,人们更多地要顾及整体利益而不是一己之私。水田需要灌水的时候,必须要一起灌水;水田排水的时候,也要同时操作;位于高处的水田,施肥的时候,肥水会自然流到位于低处的别人家的田里,反过来,涝的时候,低处水田要首先遭受不利。仿佛花腰傣每个人家的每一方田地,都告诉我们,有一利必有一弊,要对此从容接纳,大家有共同的命运,要共同承担,美好的集体观念就这样产生了,同红河一样仁和宽厚,并和这片红土地的植物一样青翠丰美。

亿万年以来,红河谷与哀牢山深情地守望着,山川塑造性格,大河哺育文明,而红河谷怀抱中的花腰傣吟唱着水的民族亘古不变的辛勤和幸福的耕耘。稻子熟了,而红河水滔滔而去,从花腰傣的村庄旁,从花腰傣的稻田边,携带着金灿灿的稻香和深邃的生命力量,讲述着久远的故事……(周德梅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