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各家学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 2017-01-24

[转载]简介《中医各家学说》

 (2016-12-07 15:24:17)
标签: 

转载

分类: 经典学思集
明其来,才能知其往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专业本科的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主要学术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使医学生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了解各个学术流派的一般概况及各家学说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
    《中医各家学说》的学术流派属于人为划分,医家从各个方面、角度来认识辨析医理,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但不同学派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述医理、阐医道于方方面面,并且有相互之间的包容性。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了解《中医各家学说》,要兼学并蓄,开拓视野,广泛吸收,从善如流;以达到从各家学说中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为临床实践服务。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分为:
    一、远古时代医药学的发生和源流
    ⒈《礼记·曲礼》: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从伏羲制九针到著成《黄帝针灸》;从黄帝歧伯论经脉到著成《素女脉诀》;从神农尝百草到著成《神农本草经》。
    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末的时期,中医学的学术发展较快、成就较大。《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学典籍相继诞生,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都有了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整套的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各种学术文化的创立和发展及医学发展和中医学术流派形成
    ⒈中医学术有七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热学派。
    ⑴汉以前著名医学家及其医疗实践:
    ①(战国)扁鹊(秦越人)师承长桑君,传于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越
    ②(汉)淳于意(仓公)师承长桑君公乘阳庆、公孙华宋邑、高期…
    ③《汉书·艺文志》载: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
以《内经》《难经》相较就有多处不一。例如:论命门、三焦,等等。                   
    ⑵汉代《伤寒杂病论》:
    汉代医家(公元150~216)张机(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研究伤寒、杂病的诊治规律,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基础。《伤寒杂病论》亦被奉为经典。自此以来,医家结合自身实践,学习研究《伤寒论》,历代不衰,遂形成医家众多的伤寒学派。
    三、晋、唐、宋、元、明、清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

    中医学术的七大流派:
    ⑴伤寒学派:自晋唐以后,历代医家皆有研究和领悟。初期以收集旧论为要,继之则从多个方面加以探讨六经本质及诸病证为务。以时代之序,则分别有:王叔和、孙思邈、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余昌、柯琴、陈修园,又称:经方派。
    ⑵河间学派:金元时期医学家刘河间(完素),重《内经》理论,阐发六气病机。虽宗《伤寒论》之学,但能创立"火热论",治主寒凉,又称:寒凉派。
    ⑶易水学派:金元张元素,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华氏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等影响下,重藏府之虚实寒热而分析疾病,创立"藏府病机学说"。后李杲(东垣)继承其说,独重后天脾胃,著《脾胃论》,又称:补土派。
    ⑷攻邪学派:宋金医学家张从正,号戴人,字子和。宗《内经》《难经》《伤寒论》,私淑刘完素。临床上独树旗帜,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后称:攻邪学派。
    ⑸丹溪学派:朱丹溪,为刘完素三传弟子。倡"阳有余,阴不足"理论,治疗以泻火、养阴为主,开后世滋阴一派之先河,又称:滋阴派。
    ⑹温补学派:至明代,探讨藏府病机侧重于虚损病证,尤其重视先后天,并在肾命门水火的认识上发挥尤多。形成善用温补治疗疾病,如:创立临床上著名的“引火归源”治疗原则。代表医家有薛己(立斋)、张介宾(景岳)、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等。
    ⑺温热学派:明朝末年,温疫病开始广泛流行,用伤寒法治之无效。吴又可为开创、叶天士、吴塘为中坚的医家们,对温疫着重研究实践,并取得理论和临床的重大成就,对温病学的病变体系认识并确立了不同于以往的治疗体系,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形成了温热学派。可以说是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对外感热病研究领域的最为重要的成就。
    四、学术争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黄帝内经》确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

    其后二千年,众多医家发展、临床总结,形成众多学术流派,进行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学不断发展、充实和检验理论体系,阐述和扩大了医学理论的意义,积累了有效治疗方药。已经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展现中医学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巨大成就及其个人丰富的医学造诣修养的各个方面。

    这使后学的医生从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中得到启发和指导,从中找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将来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明确了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