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把刘备讨伐吴国的原因归结为为关羽报仇,这符合人情而不符合历史。。其实,这个决策是刘备精心谋划之后做出的一个战略决策。当初,他确实有机会击溃吴国! 网络配图 这次的作战可以说即使从战略上讲也没有太大的失误,刘备伐吴时候已经六十二岁的高龄了,即使是没病没灾的,也活不了几年了,自己儿子什么德行,刘备心里也很清楚,如果统一之战不在自己手里打响,恐怕蜀汉也就只能是偏居一隅的草头王了。虽然刘备毕生都在说伐魏兴汉,但是这时候伐魏显然非常不现实。现在曹魏方面卡着祁山,并且像曹仁,徐晃,张辽这些老将都还在,刘备手下字关羽张飞死后,手下也已经没有多少能和这些老将抗衡的武将了。而东吴方面综合实力就弱了很多,周瑜,鲁肃,吕蒙这些人挂掉之后,在刘备眼里确实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御兵大才了,伐吴绝对是一个好的选择。所以伐吴之战开始了。 下边说说对夷陵之战的看法。 1.在战役的开始阶段,刘备携倾国之兵攻入吴境,这个时候不是孙权不想挡住刘备的进攻,而是压根就拦不住,一来,刘备这是以多击少,另外刚刚出征士气正盛,孙权虽然预料到刘备要来找事但是也没想到刘备回来的这么快这么猛。反观吴军方面没有与刘备相抗衡的将领,在西线也没有足够的军力与刘备对抗。所以前期刘备的胜利是必然的。 2.进入夷陵山脉,在多次大败东吴军后,刘备进入了夷陵山脉,这时候如果没有陆逊坚龟壳战术,吴军也肯定打不过刘备,看看刘备先期的攻击,吴军一样扛不住,但是吴军凭险固守就是不出战,大大挫伤了蜀军的锐气。所以这一阶段双方算是平局,不过刘备掌握着主动权。 3.最后的猇亭之役,这个时候刘备确实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屯大军于坚城之下本来就是兵家大忌,虽然夷陵山脉走不出这个死胡同,但是刘备当时如果能主力退回秭归,一来可以解决当时所谓的瘟疫,二来也可以形成以秭归为中心的进攻态势,三来可以对东吴照成强大压力,迫使东吴在荆州问题上的让步。明知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攻势,却联营御敌,太小看东吴了。结果在陆逊凌厉的反击之下,大败而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