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其山:真切的心灵牧歌

 老鄧子 2017-01-24



现代散文不论怎样写,我认为都必须回归心灵。只有独立于人格之中的真切和纯朴才是散文创作的首先和根本,而舍此而去追逐词章借物言志写景抒怀,往往会落入为文造情的俗臼,读梁其山的散文集<小城如歌>>(注: <小城如歌>>荣获2001-2002年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从中可是见作者无不是有所触动有所沉淀有所过滤,经过心灵拷问洗礼之后再付诸于笔端。因而,他的散文有一种特殊的认识价值和人生体悟。


当今记游散文有很多俗不可耐的模式,稍有不慎或底气不足就会落入俗套,缺乏新意。给人以罗列景点,为文造情的感觉。梁其山深谙散文创作的心灵感悟,写的游记散文总是寻找给自己心灵烙上印记感受真切深刻的景物和事件,并以此为突破口,在简短的篇幅里写景抒情,情因景生,景为情存,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情钟沙美海》是梁其山比较成熟的一篇记游散文。其文体境界而言,就是放在海南当今散文中也别具艺术魅力。作者开端先写儿时就知道“沙美海”之名,却引用大人吓唬不谙世事刁顽的话:“再闹,把你丢进‘担鱼溪’(九曲江的俗称),流到山尾海(‘沙美海’别称)去喂鱼。”以此烘托了“沙美海”在少年心灵上产生的几分恐惧,尔后接着写沙美海(山尾海)与台风的关系,融造了沙美海的神秘感,接着写终于在盛夏的一天来到了沙美海,然后,铺开篇幅,叙写沙美海的人文变迁和作者由衷的感慨。读罢全篇,让人倏地记起著名作家韩少功的小说《北门口预言》,那里浸泡着文化的氛围,其中许多民情民俗的展示,特别是作家选择的叙述角度,即由局外人和“我”交叉变化,作家先写了“北门口以前是杀人的地方”,尔后又写“北门口是杀人的地方”,最后写“我第一次来到北门口”及以后的事,融客观自行呈现与主观介入文体,既展现风情变迁,又烘托了文化氛围,梁其山的《钟情沙美海》让人读后也颇有同感,其谋篇布局也足见作者匠心。


然而,相比之下,我认为,梁其山写得最好还在他的记事散文,如《小桥故事》、《稻草垛的故事》等,其中蕴含着作者的心灵印记。前者写“村北小河上”的“一座独小桥”的变迁,表面上行文不紧不慢,既写妻过桥心态以及巴眼建桥的渴望,又写了建桥之后的悲哀及怀旧,其中似乎寄托着人们期待太久的理想一旦实现,心灵已烙上了忆旧与怀念的印记。后者写了由于母亲“花甲之年”还在垒稻草垛,引动心灵的怀旧,叙写稻草垛与作者心灵感悟的人和事,既写稻草垛曾给人留下的心灵创伤,又写了挡御台风的妙用,此篇在构思意境艺术上,引入倒叙结构,以劝说母亲,母亲应答“不定有用……”入篇,以母亲把作者拽回现实“你先回去,我垒完这最后一垛”为结,也可足见作者构建艺术境界功力。


此外,梁其山的另一杂记散文《远去的教师节》写得深沉动人、震憾心灵。作者鞭挞教师节正在变味缺少情致,甚至庸俗与虚伪的同时,呼唤公众社会“尊敬教师,关心教师又岂止在节日”进而代表教师坦露心里宣言般表白:“我们渴望的只是社会、家长、学生真诚的理解和对劳动价值的承认……这,就已经很足够很足够了。”此文在结篇之后,还写了“又记”,简洁地叙写一则电视散文梗概,看似蛇足,实则是点睛之意,倘若去掉“又记”,文章则会略嫌逊色,“又记”更升华了教师奉献的精神境界,也让读者为“远去的教师节”顿首俯思。


梁其山的散文在艺术表现也有突出显著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是简短、简朴、简洁。其一,作者在写作观念上,惜墨如金,长话短说,化繁为简,从而主题包容量大,富有张力和韧性,精致隽永。他的散文大多篇什均在三千字左右,而赋予的含义则是以小见长,知微见著。如《你别无选择》等。其二,作者深受古典散文熏陶,力图简朴中见深刻,做到打开大门就见大山,搬起大山就成文章,少了曲折回环,多了简明通透。如《大河觅韵》等,可见行文节制和文字操练有致。其三,力求语言精炼,凝重简洁。这是作者力图并孜孜追求的境界。不少篇什在语言推敲以及章节锤炼上,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尤其是语言较富于节奏感和节奏感,如《小城夜夜如歌》等。总之,梁其山的散文创作能够通过心灵积沉,文因情生,有感而发,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切入生命的体验。


然而,就梁其山目前的创作状态看,也有其需要克服的毛病,主要有:一是应躲开前人影响,放开手脚,探索文体创新,以免形成固定的模式来束缚自己,特别是要抗拒俗套的记游样本。二是在文字方面虽然字从句顺,通畅达意,但仍缺乏个性,特别是尚缺乏自我感觉性叙述。写作本是一种自我完成过程,但关键的不是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紧的是,读者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符浩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