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验考古,感受文明(三)

 【点石成金】 2017-01-24



体验考古      感受文明


三天的报告结束啦 粉粉们是不是有一些不舍~


有没有和小编我一样学到很多“干货”


今天的报告是非常精彩呢!


福利来了!


以下是今天报告的精彩回顾





1.从东天山到西天山—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报告人:王建新


简介


      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自上世纪末,就密切关注西北、中亚及丝绸之路考古并积极推进该项工作的进展。十多年来,从甘肃马鬃山到新疆巴里坤一直到中亚的乌玆别克斯坦等地,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并于2015年开始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发掘工作,在丝路考古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

内容提要


     古代月氏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人群。古代月氏从中国迁到中亚,进而引发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古代月氏研究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牵涉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这一课题上取得突破,将会颠覆许多国际学术界已有 的研究结论,产生重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在国际上获得古代月氏研究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

      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这为我们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新资料。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粟特等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考古调査、 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全面系统的考古资料和科学依据。从目前的工作进展看, 我们有望在这一重大国际学术课题上取得突破。



用泥坯坐葬具的小型墓葬



正在发掘的大型墓葬



萨扎干遗址出土的文物



2.从此出发—秦蜀古道考古调查 

     报告人:赵静

简介


     赵静,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研究与文物保护规划,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和项目,在文物保护基础研究领域和文物保护规划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文物保护实践经历,多项课题及专著获省部级奖,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的代表性课题与项目有:陕西秦岭古道调查研究,陕西省工业遗产调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等。近年获得的省部级奖有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陕西省优秀外宣作品奖、第二届陕西省图书奖等。



内容提要

    秦蜀古道是中国古代一条国家级大道,是古代修筑的一条穿越秦巴山地的秦蜀相通之路,是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七条主道路组成的一系列道路的统称,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周道、秦道、蜀道。七条道路具体包括由陕西关中通往汉中的故道、褒斜道、傥骆道、 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终点站四川盆地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秦蜀古道起点在陕西西安(古称长安),该道路交通网中的七条道路在陕西均有分布,汉中是整条线路系统的中转站,陕西占据了整条线路的时空界线以及分布格局的绝大部分区域,仅仅道路占比方面陕西已经包括了全部线路总长的三分之二。

    秦蜀古道历史渊源悠久,其起始年代,明确见于历史记载的,始于战国, 实际上远在殷商时期己经开通。故道、 褒斜道、子午道、石牛道等几条主要线路,最初被发现和利用都在周、秦、 西汉时期。不同于其他古代陆路文化线性路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栈道在秦蜀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陕西秦蜀古道的文物本体遗产数量庞大,七条线路中均有道遗迹的发现,目前已发现313处道路文物本体遗存,栈道、栈桥、蹁道则是秦蜀古道道路遗迹的主要遗存形。这些 文物全部是文物田野调査中实地踏查的成果,其特点是文物覆盖范围广,遗存数最大,具备一定的文物规模,文物遗存的保存环境真实,可信地证明了秦蜀古道不仅仅是存在于文献中以及是地图上的几个线条,证明了陕西是秦蜀古道线路的主省份,是中国秦蜀古道文物遗存的最主要地区。

前后道路的发展


褒斜道


东岸桥头栈孔特写 北南



     

3、秦基汉础—栎阳考古新发现

       报告人:刘瑞

简介


     刘瑞,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华南二队队长。先后在甘肃武威、河北邺城、 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澳门圣保禄经学院等遗址发掘。2011年至今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工作,从事秦阿房宫、秦汉栎阳城、汉唐昆明池等以秦汉上林苑为中心遗存的考古勘探与发掘;2012年起参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渭桥考古队各项工作。多年从事汉唐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展历史学、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研究,撰写学科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出版《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等著作三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各一项。

内容提要

     秦汉栎阳城位于阎良区东的武屯镇、新兴街道一带,在秦为献公、孝公时期都城,秦末项羽封司马歇以此所都管辖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后萧何以此为根据地支持刘邦完成了统一和汉长安城建设, 关中地区继咸阳、长安之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I960年代陕西省文管会、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均对栎阳城遗址开展过一定程度的考古勘探与试掘, 并发现了城墙、道路、建筑等大量遗存。2013年,为进一步确定栎阳城遗址范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考古。 经多年大范围勘探、小规模试掘,先复探确定了 1980年代发现的古城(编号为一号古城),后勘探试掘确定了二号古城的时代不早于西汉中期,发现并确认了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的三号古城,大体确定其应为文献所载的秦汉栎阳的所在,在三号古城中勘探试掘确定了大规模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丰富了对栋阳城遗址布局与内涵的认识。

    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了栎阳城遗址周围的路网、水网和墓葬区的考古勘探和试掘。勘探发现城外道路多条,发现并确定了汉唐时期最重要水利工程白渠和郑国渠的具体位置和走向,基本解决了郑国渠、白渠的关系和渠线走向问题,填补了秦汉时期最重要国家农田水利工程的考古学空白。



TG34遗迹(由南向北)



TG36B 夯土台基3南F1




4.古道名驿—从佛坪厅治到老县城村

     报告人:张小丽

简介


    张小丽,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市级劳模、 佛坪厅考古调査项目领队。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在西安市诸多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完成了诸多考古发掘项目。负责完成了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成果整理及出版工作。先后编撰完成《西安南郊秦墓》、《西安东汉墓》2部考古专题报告,出版《古都寻珍——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手记》、《古都遗珍——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重要发现》2部图书。撰写学术论文30篇、简报38篇。目前正在主持佛坪厅考古调査工作,编著《西安南郊上塔坡秦汉墓葬》、《西 南郊上塔坡隋唐墓葬》2部考古发掘报告。



内容提要

       佛坪厅故城位于今周至县老县城村,太白山东侧、秦岭南北分水岭南侧,是傥骆 古道上最大、最为重要的释站。该厅于清代道光四年割周洋地设立,属汉中府。厅城始建于道光五年,民国十五年迁至袁家庄,历时102年因其地处秦岭万山中,林深密菁、人迹罕到、文图缺载,不但历代沿革不能详考,而且鮮为人知。清光绪年间的《佛坪厅志》和《佛坪乡土志》是目前存留下来的唯一史料,通过考古调查来证勘史料之记载,补增史料之缺失,了解故城之布局, 明确遗存之现状,而后展现给社会民众,进而保护利用好这座故城,是此次考古之目的。

     通过走访、踏査、勘探、试掘等方式,明确了诸多厅域相关问题。在厅城城墙范围内,北半部分布着厅城主要官署机构和文化建筑群及庙宇,其中厅署居中,其西为城守把总、守备、巡检等机构, 其东为学署、文庙、书院等文化建筑群,而以城隍庙为主的各类庙宇、 祭祀等皆位于城外东关,这些建筑基址大多保存较好,多为四合院结构,或一进、或两进、或三进院落,两面坡顶、砖砌墙基、条石砌沿、卵石铺院、木板隔墙等相结合,形成了佛坪厅建筑群的建造特点。在厅域南侧及东侧沟道内,分布着众多的院落基址和与厅城

建造有关的采石场、砖瓦窑等遗存,其密集程度以都督门附近的阮全沟和去袁家庄的铁厂沟、塔耳河沟为最,院落基址皆依山面水,卵石垒砌墙基,木椽或木板搭建房屋,结构布局依据地形而建,无定势。 道路皆为山路,曲折迂回,遇山翻山,遇水架桥。厅城周边水系以自 河流正河、湑水河为主,其他沟道小河流皆汇人这两条河流,但在厅城南侧、东侧有人工开挖的水渠,以排弓引源出南山沟道的小溪水, 避免对厅城造成冲击。通过民居、人口调查,明确了佛坪厅人口来源以洋县、紫阳,四川、湖北为主,迄今为止,基本未发生改变,其语言、 饮食、民居皆与陕南相同,少见关中风俗。


佛坪厅故城地理位置


厅城内建筑基址调查成果图





体验考古,感受文明(二)

体验考古,感受文明(一)

当我们看青铜器时在看什么?(三)

青铜|这些字你认识吗?

当我们看青铜器时在看什么?

荐书 | 唐墓壁画中的《唐韵胡风》

 我知道你好奇壁画保护与揭取的秘密……

环游世界180天——文物的“神秘之旅”

金银| 白富美专用唐代高级香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漫画 | 其实古人也很潮

青铜 |“吃货利器”—饕餮纹四足鬲

玉杂 | 来自大唐的无线“兔标”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投稿合作邮箱:7490433@qq.com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