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吃饭,教给孩子这些餐桌礼仪,彰显一个人的教养与层次

 水晶q7l0x0nh9n 2017-01-25

文/悠悠妈 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

春节吃饭,教给孩子这些餐桌礼仪,彰显一个人的教养与层次

西方的电影里,时不时能看到调侃中国人吃相难看的桥段。曾经在一部美国电影里看到一个反派香港黑帮老大,为了突出他粗鲁丑恶的形象,他以边吃边吐的特写镜头出场,吃一口吐一口骨头,而且还是眼睛都不转一下地直接喷在地上,一副毫不知耻的架势。

看到这一幕,悠悠妈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外国电影里被这样刻画,感觉他们分明是在故意丑化我们,不了解中国的老外看了会不会误以为中国人都是这样吃饭的?!

然而,悠悠妈到现在还记得,我和先生恋爱的时候,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我们在火车上看到的一幕。在卧铺车厢里,一个中年男人拿着一袋泡椒凤爪坐在走道里吃,边吃边把骨头吐在地上,十几分钟过去,等他吃完,原本干净的地面已经是一片狼藉,恶心至极。我先生第一次见到那种壮观场面,惊得目瞪口呆,语无伦次。我只好跟他解释,这只是个别现象啦。

我猜那位美国电影的编剧一定也是见过这种吃相的中国人,才会冒出用吃相塑造人物的念头吧。

在一部德国电影里,一位很zuo的德国年轻女士在亚洲面馆里和男朋友吵架,旁边的亚洲顾客吃面条频频发出响声,惹得这位德国女士全身发毛,最后她忍无可忍地对旁边的亚洲人喊:“你们就不能小点声音吗?”

原来,在很多别国人的眼里,吃面喝汤发出声音是让人难以忍受的粗鲁行为。可是,明明在有些国家,吃出响声才是吃面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一次在德国,悠悠妈和一个台湾男生以及日本女生一起去日本餐厅吃汤面。吃完后,这位日本朋友私下向我抱怨,那个台湾男生吃面和喝汤的声音实在太大,太没有manner了。

说实话,我听后很同情那个台湾朋友,被日本女孩背后里如此吐槽,他却完全不自知,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英语里说一个人没有manner,等同于不懂礼仪,是没有教养的体现。可是那个台湾男生真的没有教养吗?悠悠妈觉得更可能的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吃面喝汤发出声音是粗鲁行为。也许在他们家,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正常到从来没有人注意过吃面发出声音有什么问题。

坦白讲,我的父母就没有教过我这些礼仪。可是,如果有人因此笑话我没有教养,我真的会很伤心,很生气。

还记得八年前,悠悠妈第一次出国去荷兰,初遇我现在的先生。当时还是普通朋友的他给我泡了一杯荷兰特有的水果茶,我觉得味道很好,为了给他面子,就很享受状地喝起来。他在一旁盯着我看了很久,最后来了一句:“No, this is too loud.” (这声音太大了。) 当时的我尴尬得恨不得马上钻进地洞里躲起来!

不过,我很感谢他直接了当地指出来,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西方社会对餐桌礼仪的重视。后来,为了不在外国人面前丢人(其实中国也很讲究),热爱学习的我还专门去买了德国有关生活与社交礼仪的书仔细研读,不得不说,其中很大一部分笔墨都放在了餐桌礼仪上。

诚然,东西方餐桌礼仪有较大区别,鉴于文化与烹饪方法的不同,很多西方餐桌礼仪对我们并不适用。快过年了,悠悠妈今天不想谈什么西方礼仪,我要写的是我们中华文化自己的餐桌礼仪。

前面废话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表达,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我们都可以从吃相略窥一个人的出身和层次。日本有句俗语:从一个人拿筷子的样子就能看出他的出身。一个人在吃饭时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举止最能看出TA的修养与内涵。有时候,平时掩饰得再好,一顿饭却败露了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长大了出去吃饭,因为吃相不好而被人耻笑没教养,那么就请从小教TA餐桌礼仪,让孩子将来无论是在高档餐厅还是朋友聚会上都能优雅自如地进餐,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中华餐桌礼仪

01

吃相篇

  1. 尽量不发出声音。喝汤时不要咕噜咕噜,吃饭时不要吧唧吧唧。小口进食,一次不要放太多食物在嘴里,闭上嘴唇咀嚼,不要发出声音。

  2. 如果是面条的话,为了不发出太大的声音,可以用筷子把面条卷起来再放入嘴里。注意一次不要放太多。

  3. 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尤其不要在嘴里塞满食物的时候开口,让人看到你一嘴的食物呼之欲出很倒胃口。

  4. 坐要有坐相,把食物递进嘴里时不需要伸脖子哈腰,更不要伸舌头去够食物,这样看上去不够优雅。背保持挺直,用筷子或叉子把食物送进嘴里。

  5. 吃米饭时,切忌伏在桌子上对着碗沿上往嘴里扒饭,会显得很不雅观,要用筷子把饭夹起来送入口中。至于到底要不要端碗吃,貌似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觉得端碗更有礼貌,有的人觉得端碗反而像农民。在日本吃饭一定要端碗,而在韩国一定不能端碗。中国到底是怎样,欢迎大家来补充:)

  6. 吃入口中的食物,尤其是已经咀嚼过的食物最好不要吐出来。实在要吐,请用纸遮住嘴巴悄悄吐出,同时把吐出物立刻用纸包起来。让同桌的人看到咀嚼过的吐出物很煞风景。

  7. 骨头鱼刺之类的如需吐出,应用筷子夹出放在骨碟上。切忌直接往桌上吐。

  8. 避免用筷子碰碗发出声音。

  9. 手肘不要放桌上,尽量向内靠拢,考虑邻座人的感受。

  10. 吃多少盛多少。吃完碗里的饭菜,暴殄天物不是美德,而是没教养的体现。

02

夹菜篇

  • 吃饭时,可以建议别人品尝某道菜,但不要擅自做主为别人夹菜,这样做看上去有礼貌,实则不卫生,还会让对方陷入勉为其难。

悠悠妈家聚餐时,偶有热情的长辈会用自己的筷子夹菜喂给悠悠吃,看得我那叫一个揪心啊!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不吧,结果长辈压根不当回事,继续我行我素...后来我只好在每次开饭前,都特意强调一下,悠悠有自己的餐具,她不能用大人的筷子!

  • 夹菜时,要从靠近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别人的一边夹起。夹菜动作要干脆利落!翻来覆去,在公共的菜盘里挑挑拣拣,夹起来又放回去,会显得缺乏教养。

  • 如遇到酱汁多的菜,先在盘沿顿一顿,再夹起。或者把碗靠近菜盘接住菜。夹菜过程中酱汁洒到桌布上很不雅观。

  • 多人一起用餐时,要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取菜时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

  • 如果是转桌,要按照顺序夹菜,不要抢在邻座前去夹TA面前的菜。在转转盘前,请先观察一下同桌用餐的人,等到没人夹菜时再转。

  • 一次不要夹太多菜,取用适量。不要盯着自己喜欢的菜反复夹,那是自私的体现。

  • 如果不是转桌,取离自己较远的菜时,不要站起来夹菜。可以把碗递过去,请同桌的人帮忙取菜。同时自己也要多留心,主动提出帮有需求的人取菜。

  • 切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显得急不可耐。

03

筷子篇

使用筷子时,也有很多需注意的地方。

  • 忌舔筷;

  • 忌迷筷,夹菜时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

  • 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

  • 忌插筷,把筷子插在米饭中央,像祭祀过世的人一样;

  • 忌掏菜,用自己个人的筷子在菜中间扒弄;

  • 忌剔筷,用筷子剔牙。

  • 忌拿着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

04

就坐与离席篇

  • 让长辈先入座。

  • 如果是受邀去别人家用餐,请主人先坐。

  • 让主人先开动取食,不要抢在主人前面吃。

  • 用餐速度与主人保持一致,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

  • 如有人还未用完餐,请勿离席。坐在那里陪着所有人吃完饭。

  • 等主人先离席后,再离开桌子。

05

个人禁忌篇

  • 剔牙:一定要用牙签,并以餐巾纸或手帕遮掩。切忌用手或筷子公然剔牙。有东西吐出来也请以餐巾纸掩口。牙签用完后立即放入骨碟中,口中咬着牙签与人交谈,状似流氓无赖,非常难看。

  • 打嗝(或放屁):在席间打嗝和放屁是很不雅观和礼貌的,应尽量控制,可以通过屏气、喝水、憋气来减轻症状,实在控制不住,可去洗手间打个够,等废气消了再返回座位。

  • 打喷嚏:当面对着人大口打喷嚏也是非常恶心的,还可能传播疾病。打喷嚏应以餐巾掩口,将污染降至最低。若是喷嚏不断,则最好离席处理。

  • 刀叉或筷子掉落:请主人或服务员换一副干净的来。不可以用餐巾擦拭后继续使用。

06

点菜篇

  • 别光顾着点自己喜欢吃的,要兼顾所有人的口味。多人聚餐时,尽量各种口味的菜都点一些。

  • 点菜时考虑别人的特别需要。出于健康原因有禁口的,有宗教饮食禁忌的都需要放在心上。

除了以上这些,毫不怀疑,在正式的商务场合我们还有更多复杂的餐桌礼仪。但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这些,是悠悠妈想到的在家中或与朋友聚会时就应该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言传身教给孩子的最基本中餐餐桌礼仪。如有疏漏,欢迎大家在留言中补充完善:)

这些礼仪,可以从孩子开始自主吃饭时就学起,成为孩子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从生命早期就开始培养好的习惯与礼仪,要比等到孩子长大了以后再去纠正错误的行为容易得多。

当然,一定有人会说,在家吃饭也这么多讲究,累不累呀?其实,之所以觉得累,是因为不习惯、别扭,是因为这些礼仪不是从小形成的修养的一部分。而当这些礼仪内化成你的一部分后,它们会像呼吸一样变成一种本能反应——得心应手,优雅自然。

还是那句老话:育儿即育己。想要孩子习得这些餐桌礼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先做到。孩子的吃相反映的就是我们的吃相。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走出去参加高级社交场合,举手投足间流露的是令人欣赏的修养和风度。但如果不是平时在家就养成这样的餐桌礼仪,临时抱佛脚是很容易露馅的哦。

作者简介: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项目经理,现教育专栏作者,德国早教研究者与推广人。有一个两岁的混血女儿,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创立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专注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以及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欢迎关注!

深谙中外教育差异,不教条,不追捧。相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号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