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知 | 背离时代的,最后成了笑话

 李涣 2017-01-25

读库

原 创文/哑巴唱歌

1

忙了一年,闲下来看看书,读到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薄薄的一本书评价了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即1872年《申报》问世到1922年新文化运动,文学从古文走向白话文,从文人雅士走向寻常百姓的一段历史。

胡适先生总的观点当然是大力提倡白话文的。他回望白话文发展的历史,以及清末种种试图使文学回归顾问的作物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学改革不能背离时代,任何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文学。不要提倡复古,“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

2

反动的东西可能也很美好,甚至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与影响,但终究会失败。

这当然是历史的眼光。胡适先生列举古文复兴的几股风潮,比如曾国藩曾经努力提倡古文复兴,但不过是古文的回光返照,终究还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林纾用文言文翻译欧美小说、谭嗣同、梁启超的评论文章、张炳麟的述学文章、章士钊的政论文章,都不过是古文的新花样,但是古文只能是一种奢侈品但无法成为应用的工具。

但是,历史是一条无法回溯的河流。人无法回到古代,文学上很多人妄想回到先秦两汉,实际上都是假古董,文章根本就不通。

倘若文字复古,那么文学就会脱离他的时代。胡适说清末过去的五十年是社会大变化的五十年,但诗人根本不关心社会,反而依旧写着“岁月尤多难,干戈罢远游”的古诗。这种诗歌都不过是摹仿作品。毕竟“曹子建的诗体若不经过一番大解放,决不能用来描述洪秀全、杨秀清时代的惨劫”。

无疑胡适先生是非常有见地的。

当然文学中胡适先生还是很客观评价了林纾与严复的功绩,他称林纾是介绍西方文学第一人,而严复是介绍西方思想第一人。尤其是严复翻译天演论,解放了思想,同时严复提出了翻译“信达雅”的标准,将翻译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称赞严复翻译“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非常高的精神品格。后人“既无严复的功力,又无严复的精神,用半通不通的古文,翻译一知半解的西书,自然要失败。”

3

在改革诗歌方面,胡适认可黄遵宪功绩最大。黄遵宪的伟大在于他内心的时代觉醒与自我意识,他意识到中国的历史无法为当时动荡的生活,提供深刻的表述。黄遵宪在《杂感》里批评古人写诗,盲目信古“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

黄遵宪认为当今就是以后的古代,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作品,不能受古人牵制,今天的人写今天的作品,这就是未来的古代经典,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

黄遵宪 | 互动百科

至于张炳麟,胡适认为他是自相矛盾的。胡适先生认可张炳麟在古文学功底深厚,写作精心,算得上是一代学术大师。如张炳麟认可诗歌有时代性,章炳麟在谈到诗歌发展历史的时候说四言、五言、七言与诗词都是有时代背景的,如诗经是四言的巅峰,汉到唐诗五言的发展,杜甫以后七言诗兴起,宋代以后诗歌式微,词调兴起。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写出上一代的文学经典来。但是章炳麟在具体文学主张上,却要求文章要复古,回到魏晋乃至先秦。

我们可以看到,人——即便是特定时代最优秀的人,对于他的时代也是一知半解。他可能看到对的东西,也可能作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4

白话小说的发展,是清末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阵地,也是白话运动取得的最大成绩。

但白话小说却最先出现在了平民消遣的领域。如《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以及后来的《官场现形记》之类的讽刺小说。胡适先生认为这些小说,是市井小民的生活需求,尽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仍然延续了中国古代小说故事的散漫没有条理,算不上新式的小说,仅仅是白话小说的萌芽。

中国历史上,民间的白话文学,在古文的压制下一直慢慢发展,四大名著其实都是各自时代的白话文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了最伟大的作品。科举废除之后,功名与古文的关联切断,古文地位才真正开始降低。

林纾反对白话文运动,写信给蔡元培说,“天下唯有真学术、真道德,始足独树一帜,使人景从,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则凡京津之稗贩可用为教授矣”。

蔡元培则提出了自己著名的理论:“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悉听其自由发展。”

在胡适、陈独秀等人的呼吁与努力下,白话文慢慢兴起。鲁迅白话小说的创作,周作人的小品文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白话文一样可以做出优美什么的作品。人们才逐渐开始接受白话文。

5

回望历史,胡适先生说不同的时代要有不同的文学,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白话文是权贵与利益集团的文字,而白话文则是属于普通民众的文字,世界的历史就是从权贵走向民主的历史,白话文得以在这种背景下取代古文。

这些年,我们也在谈论自己的改革,比如监督与分权,到底是西方的三权,还是孙中山的五权又抑或是具有某种特色的分权体制。我都无法断言对错。

前段时间周有光先生去世了,他说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这真是一个穿越世纪的箴言。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作者

法 律 读 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