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嫉贤妒能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7-01-25

14.嫉贤妒能的问题

【原文】伯宗朝,以喜归。其妻曰:“子貌有喜,何也?”曰:“吾言于朝,诸大夫皆谓我智似阳子。”对曰:“阳子华而不实,主言而无谋,是以难及其身。子何喜焉?”伯宗曰:“吾饮诸大夫酒,而与之语,尔试听之。”曰:“诺。”既饮,其妻曰:“诸大夫莫子若也。然而民不能戴1其上久矣,难必及子乎?盍亟索士憖2庇州犁焉。”得毕阳、及栾弗忌之难,诸大夫害伯宗,将谋而杀之。毕阳实送州犁于荆3

【译文】伯宗上朝,高兴地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说:“先生面带喜色,为什么原因?”伯宗说:“我在朝廷里发言,大夫们都说我的智慧辩才象阳先生一样。”妻子回答说:“阳先生华而不实,会说话却没有谋略,所以灾难落到了他身上,先生喜欢什么?”伯宗说:“我请大夫们饮酒,和他们谈话,你试着听听。”妻说:“好。”宴饮完毕,他的妻子说:“大夫们不如先生,但是民众长时间不能拥戴有贤才的人了,灾难一定要落到您先生头上了,何不赶快找个愿意的人庇护儿子州犁呢?”照妻子的话做伯宗找到了毕阳。等到栾弗忌遭难,大夫们陷害伯宗,将要谋杀他。毕阳于是把伯州犁送到楚国去了。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伯宗贤能而被谋害的故事,嫉贤妒能,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丑恶现象,本节描写晋国大夫伯宗的妻子,认识到人们不会长期容忍才华横溢的人处在自己之上的,预见到丈夫必然会因为才智出众而遭人陷害,要丈夫为儿子早作打算,寻求庇护。后来伯宗被害,儿子州犁幸而得以保全。

本篇《晋语五》共收集了十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记录的是白季推荐冀芮,晋文公纳贤的故事,两口子相敬如宾,这看来是很小的事情,怎么就能说是贤能呢?正因为夫妻间能够相敬如宾,才说明一个人即使在家庭中也尊重其家庭成员。第二个故事记录的是赢氏老板评论阳处父的故事,阳处父,晋国大夫,出差经过赢氏老板的客店,住宿,于是引出客店老板对他的评论。第三个故事记录的是赵宣子推荐韩献子的故事,赵宣子是晋国执政,他推荐的人应该说是不错的,但是赵宣子仍然不放心。于是就派人故意冒犯军阵行列,韩献子于是严厉处罚了这个人。第四个故事本节记录的是赵宣子打算征伐宋国前的故事,宋国人杀死他们的君主,作为诸侯盟国的霸主,晋国有责任声讨,并帮助宋国理清国政,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就会使宋国局势越来越乱。第五个故事记录的是晋灵公害人不成反害己的故事,晋灵公是晋文公的儿子,居然残酷凶暴,这实在出人意料之外,他派大力士鉏麑去暗杀赵宣子,可是鉏麑见赵宣子勤劳国事,不忍心杀害。后来晋灵公又派人去杀害赵盾,又失败了。再后来赵穿实在忍无可忍,杀死了晋灵公,立公子黑臀为晋成公。第六个故事记录的是郤献子在齐国受辱的故事,谁说古人不懂得心理问题?范武子观察郤献子状态,就知晓他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发泄渠道,那么就会憋出问题,所以他赶紧告老退休,让出位置。第七个故事本节记录的是范武子教育儿子的故事,范文子年轻好胜,不知谦让,所以范武子教训他。第八个故事记录的是郤献子救人的故事,这是在靡笄战役前发生的事情,郭献子错杀了人,郤献子本想救人,可惜晚了,然而他并不责怪郭献子鲁莽杀人,反而替郭献子分担责任。第九个故事记录的是靡笄战役中郤献子受伤的故事,郤献子受了伤,战将张侯驾车,仍然奋力冲锋,结果打败了齐国军队。第十个故事记录的是范文子后进城的故事,军队得胜回朝,范文子主动延迟在后,为的就是不引人注目。这种谦逊的态度确实值得仿效,因为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看来范文子学到了他父亲的功成身退之术。第十一个故事记录的是晋国将帅郤克、士燮、栾书等在靡笄战役后进见晋景公的故事,他们在受到国君嘉奖时,不约而同地把功劳推给下面的三军将士,自谦没有什么能力。这表明了晋军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指挥员具有优良的素质。第十二个故事记录的是靡笄战役后郤献子侮辱齐顷公的故事,郤献子曾出使齐国,在朝堂上被妇人看见偷笑,于是他认为是奇耻大辱。此次靡笄战役,他率军打败齐国,逼迫齐顷公来晋国朝见,于是就趁机侮辱齐顷公,以报受辱之仇。第十三个故事记录的是晋国梁山山体滑坡的故事,山体滑坡在现代来说,是常事,可是在古代就罕见了。其实伯宗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幸好路途中遇见一个赶牛车的人,听了他的话,伯宗全部汇报给晋景公,照此办理。这就说明了民间自有高人。第十四个故事记录的是伯宗贤能而被谋害的故事,嫉贤妒能,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丑恶现象,本节描写晋国大夫伯宗的妻子,认识到人们不会长期容忍才华横溢的人处在自己之上的,预见到丈夫必然会因为才智出众而遭人陷害,要丈夫为儿子早作打算,寻求庇护。后来伯宗被害,儿子州犁幸而得以保全。

总结全篇,作者从晋文公记录到晋景公,主要描述的是大臣们的言行,表明了当时晋国上下的思想境界及思想发展,为我们了解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人们的思想轨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注释】1.戴:(dài)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书·大禹谟》:“众非元后,何戴?”《管子·问》:“上帅士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管子·君臣下》:“夫下不戴其上,臣不戴其君,则贤人不来。”《文子·上礼》:“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戴听而视。”《国语·周语上》:“庶民不忍,欣戴武王。”

2.憖:(yìn)愿意、情愿。《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尔雅》:“慭,愿也。强也。”《国语·楚语》:“吾憖寘之于耳。”这里用为宁愿之意。

3.荆:(jīng)诸侯国名。即楚国。《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墨子·公输》:“荆国有余。”《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吕氏春秋·察今》:“荆国之为政。”荆国即楚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