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我们都被孝文化绑架了

 桃子的图书馆zt 2017-01-25

原创 :侯虹斌 Ⅰ来源:别处World

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回到家,与父母团圆,却也注定要面对父母的许多焦虑:什么时候结婚?结了婚的什么时候要孩子?即使最叛逆不羁的儿女,在面对父母的白发和节日的氛围时,内心也会感到无形的压力,更可能生出怀疑:是不是我太不孝顺了?


中国人最强调「孝顺」,但「孝顺」是什么呢?无条件的顺从吗?我们更很少会去检视「孝顺」背后的文化和权力逻辑。过往「君父一体」的社会机制,将顺从之孝,和对君主的忠诚结连在一起,而这种几千年观念的根深蒂固并没有真的从中国人内心退场,如今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最大的「孝」的要求,来自于婚姻,来自于生育,来自于服从。


但一如今天这篇文章所指出的,对父母的「孝」,与对父母的「爱」,差别太大了。


如果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被孝文化绑架的,不但依然会对春节的逼婚话题无所适从,而且大概也永远都不会明白怎样去真的爱父母。


选凝

于台北



  ◆  ◆  ◆ 


一首魔性的神曲《春节自救指南》又诞生了,惟妙惟肖的各地方言在歌曲里轮流难堪着过年回家的小孩,歌里这么哀怨地唱着:


「人生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就像你每一次回家,也完全不知道你的亲生父母和各种亲戚,又要给你出什么样的考题。这种期待见面却不知道对面招数的设定,我们称之为『薛定谔的春节』」。


「薛定谔的春节」规模宏大。短短一个月期间即有 29 亿只大型哺乳动物的迁徒,将是多么恐怖的景象?可在中国,这种迁徒年年发生。


2016 年春运结束,全国旅客发送量超 29.1 亿人次,2017 年,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不结婚,不生孩子,

就是「不孝」


支撑着这种迁徒的深层原因,来自于两点:一是城乡差异。农村的到城市打工,县城的到省会打会,省会的到北上深广打工;只有出来打工,才能稍为抚平一点这种经济的鸿沟。


二是,乡土情节与孝顺文化。在大多数打工者都没有能力在自己打工的经济发达地区给父母多买一套房、或者把兄弟叔伯都安置到城里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定期返乡探亲,尤其过年过节。


「薛定谔的春节」之「测不准」,主要在于,熟悉了城市规则、现代社会价值观之后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乡下的父老乡亲们的乡土秩序和传统伦理,是如何匪夷所思了。


其实,那仅仅是一代人的差距。


这几天的新闻,说一位 38 岁女白领被母亲强行安排相亲水泥工,女儿不愿意,母女二人闹翻。母亲说女儿不孝,现在都没男友,父母的脸都被丢光了,读书太多太有主见才嫁不出去。——这是亲妈吗?


一看评论,原来这真是亲妈啊,还很常见呢。


有网友称:「我妈还曾经让我和一个 gay 结婚,说我结婚了她就完成任务了。」


「我 36,事业单位高工,一线城市有车有房无贷,被介绍过电工、无业等拆迁的游民。」


「我三十多岁,研究生毕业,我家尽给我介绍五十岁以上离婚丧偶的男士。」


「我当年北外研究生毕业,被我妈安排去跟一个拉架子车的相亲。」


……


很难想象,父母送女儿上大学、高学历高工资,培养得这么优秀,就是为了给不认识的水泥工、中老年失婚丧偶人士、或男同性恋送一个老婆;他们还会说,这是为女儿好。这一类父母根本不在乎你嫁的是谁,也不在乎你幸福不幸福,只要你结婚了,他们的脸面就保住了。而来自这种父母的指责,也很常见:「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为了自己的快乐,竟然不顾我们的脸面?」


而且,不要以为女性才有被迫嫁出去的压力好吗?男性也一样。


一旦到了春节国庆这些必须阖家团聚的日子,那些大龄男青年同样无比焦虑;他们不是被要求带个女朋友回家,就是要求回家相亲,而且,媒人的本本上都排好日程了,一个不行还要下一个,相亲相到吐为止。


我就曾亲见过一些师兄或男同事们,忧心忡忡地过年返乡,迎接父母给他们安排的一天三场相亲会;每一次,都是一个「测不准」。


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意味着「不孝」。从这些父辈们歇斯底里的催孩子结婚来看,这甚至比是否有给赡养费、是否愿意陪父母这种「孝」,都重要得多。因为在很多老一辈眼中,仍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句话出处的原意并非如此,但这一层意义却被以讹传讹、流传最广。


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最大的「孝」的要求,来自于婚姻,来自于生育,来自于服从。


现在的中国,不管看起来如何光鲜靓丽、如何都市奇观后现代,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宗族社会,让宗族延续是头号大事。婚姻的本质就是子嗣和财产继承,尽管很多逼婚的家长们,并没有多优良的基因或者李嘉诚一样的财富值得继承,但他们,仍然锲而不舍地想把这种传统沿续下去。


大概也是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价值序列里,实在是找不到比结婚生育更有意义的事了,也不允许孩子们有;他们要求子孙们把自己乏味的经验,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我们为什么被孝文化绑架


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孝」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核。


梁漱溟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学者谢幼伟亦说:「中国社会是彻始彻终为孝这一概念所支配的社会。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不过,我们现在遵循的「孝」的原则,显然是偷工减料的。如果真要按传统来说,理应是「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不远嫁」。但只要条件允许,很少人这么做了,连父母也不敢提这种要求了。在巨大的经济鸿沟面前,在现实的利益面前,这种传统毫不容情地被打破了;中国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数量是惊人的。


而且,「孝文化」当中的祭祀文化、丧葬文化,又随着国家的移风异俗等等政策的推行,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孝用来绑架下一代的利器,能有效地体现长辈威权的,也就是掌控子女们的婚姻和生育了。


这才会涌现「子女不结婚,父母没面子」的普遍现象。要不然,上海的「相亲角」全是父母在相亲、淘宝和论坛上这么多「过年求租女友」的小广告,也就不会成为年年吐槽年年有的奇观了。


把子女的婚姻与自己的面子挂钩,并不在于他们真认为孩子结婚、生子了就一定过得好。这一代人的婚姻家庭关系质量堪忧的太多,婚姻是什么玩意儿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只是认为,幸福和痛苦都不重要,和别人一样才是最重要;强制你和别人一样,是父母的责任;强制之后你过得好不好,会不会被家暴打死,那是你自己的事。


父母的「面子」,其实就是权力。


不能改变子女的生活,便是对孩子体现不出足够的权力,证明了父母的威权不够,对孩子没有控制能力——这才是那些强迫孩子嫁给水泥工、强迫孩子嫁给男同性恋的父母的「面子」。


所谓的「不肖子孙」,「肖」的意思是,肖似、相似。孩子,不管你对我好不好,只要你不像我,不跟我过着一样的生活,就是不孝。


台湾学者孙隆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杀子文化」,暗示对方有敬畏自己、服从自己、服侍自己的义务。长辈不会把年轻一辈的人视为一个平等的人;一个有挑战性或者不服从自己的年轻人自然被淘汰出局。


当然,在「孝」的旗帜之下,人是永远不应该成熟,不允许独立的;人格也是不应当有的。


比如说,「戏彩娱亲」,行年七十,言不称老,着五彩斑斓之衣来讨好他的妈。——这种撒娇方式,却被千古传颂。「郭巨埋儿」,去年还被某地政府画成宣传画,画在城市的公共场所,这种「杀子」的孝顺方式,被官方盖了印戳广为宣传呢。


「杀子文化」,使文化永远不能成熟,也导致中国人的人格儿童化和小丑化。


我知道,很多人会跳出来反驳说:怎么可能?现在的熊孩子太多了,家长们宠溺得不得了呢。


这没错。实际上,孩子之所以成为人格不键全、完全没有行为边界的「熊孩子」,正是因为孩子是这些家长人格的投射,熊孩子们满足了这些父母们小丑化的人格,「肖似」其父母。而孩子真正的人格成长和独立,是被父母们有意无意地扼杀掉的。这些「熊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难立足。而且,等这些小孩长大之后,还会很完美地重现父母们破损的人格。



在传统的关系当中,就算是成年人,只要有长辈在,他们也是没有尊严和人格的;只能依附于顺从长辈而存在;他们的尊严,必须等到有了孩子,有了可供控制的对象,才算凸显出来。「多年媳妇熬成婆」,与其说是婆媳关系,不如说是亲子关系;从现代人际关系来说,不存在有问题的婆媳关系,那只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畸形的托词。


而长辈极力催促着子辈结婚生子、生儿育女,正是要求这种「长尊幼卑」「尊卑有序」的生活延续下去;他们很担心这种有序的链条被打破。



孝文化背后「忠」与「孝」的共生


孙隆基还谈到,中国人是一个「母胎化社会」;对家族、家乡、祖国的热爱,都带着依恋母胎的意味。


为什么提倡孝文化?很简单,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家国同构」,从而形成「家国一体」、「君父一体」的社会机制,也正因此如此,「以孝事君则忠」(《孝经·士章》),「臣事君犹子事父」(《汉书·李广苏建传》)。对父亲的顺从之孝,必能移于君主的忠诚与忠贞,即所谓「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而且,「孝道」已成为中国传统法律之核心价值。夏后氏之时,「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及至殷商,「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周公制礼,更以「亲亲、尊尊」为礼之大本,作为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


为什么这么重视「孝」?孝的原则,就是不问任何理由的顺从、服从、跟从;必须是抛弃掉自己的个性人格,严格遵照长辈的意志生活。从小培养出这种顺从的奴化人格,在面对需要绝对服从的君王面前,角色转换就非常轻松了。这也正是「忠」与「孝」的共生关系。



无父无母,孝文化也能绑架你


其实,对父母的「孝」,与对父母的「爱」,差别太大了。


前者,父母是主体,不管对错,你都只有听从的份,传统法律也绝对不允许你举报父母;后面,你自己是主体,你有了个体的感受,才能去「爱」父母,「爱」别人。而后者,不带有道德意味的温情和亲昵,从来都是被取笑的。


鲁迅曾在文章里写道,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现在青年的精神为克制,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诚的子弟、驯良的百姓」。驯良意味着什么呢,「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是总要『团圆』,正无需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论睁了眼看》)


这样的世界,好稳定,好有序。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种潜藏在高楼大厦里的压抑着的『孝文化』,仍然以不同面貌发生作用。年青人仍然必须按着长辈的意志相亲结婚生子,按着长辈的意志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为了能稳定地延续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对世界的变化与潮流,开始是力不从心、后来变成了讥笑「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最后,他们活成了跟他们曾经反感过抵抗过的长辈一模一样的样子。


我只记得,曾有两个正面的英雄,摆脱了孝文化的束缚,敢于反抗。一位是哪吒,父亲李靖嫌他生事,竟然在大敌当前时要杀他,那时,哪吒才七岁啊。年幼的哪吒心灰意冷,剔肉还骨,用极为酷残的代价,来换取「两不相欠」的「不孝」的资格;可惜,后来还是被劝父子和好、同列仙班、归于体制了。


另一个,则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无父无母的孙悟空。当然,他在大闹天宫之后,一番折腾,最终不仅归于体制,还当上了体制的领导。


是的,就算你剔肉还骨、无父无母,孝文化一样能绑架你。这就是可怕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