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人日报:朋友圈说起来是“圈”,仔细看有“山”

 采采流水ccls 2017-01-25

朋友圈虽然常有误会、起哄、妄议与过度解读,但是在无领导的小组讨论中,群众往往教育着群众,朋友也常常引导着朋友——如同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经过碰撞、撕扯的观点,多半也不足以置信。

美女前同事小慢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个段子:总有人问我对象怎么样?现在我统一回复——我对象很好,我对羊也很好,对动物都很好,我很善良,谢谢。不久,老妈发来私信:你发的对象一事语气轻佻,朋友圈是一个公开平台,望你注意言行!

由此联想到有关“代沟”的两个段子:你换上新衣服,在老妈面前走了一圈问“有范吗?”老妈看了一眼说,“有,在锅里,你自己盛”;女儿问老爸“您有微信吗?”老爸答:“有屁威信,都是你妈说了算”……

微信朋友圈,说起来是“圈”,仔细看有“山”——

隔代如隔山。朋友圈里,可能有父母长辈,他们的关心热心操心,你不能全盘接受;可能有子女晚辈,他们的新词语新思想新潮流,你难以准确理会。

隔级如隔山。朋友圈里,可能有你的下属,也可能有你的主管。上层关心的是管理增效的经典案例,你关心的是体制顺畅执行有力,下属关心的是环境宽松收入递增。不同诉求,不同指向,朋友圈里往往也就出现不同“话风”。

隔行如隔山。朋友圈里的朋友,分布在三百六十行。别人分享的健康养生资讯、金融理财常识,你默默略过。你激情转发的社会热点,别人可能不屑、不解。总之,你的矫情,我永远不懂;你的深沉,我没得兴趣。

朋友圈,其实是偷懒的一个说法。其一,圈里一众好友不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朋友,有的是血缘之亲。其二,通讯录上的某些朋友,可能只是点头之交、点赞之交,未必肝胆相照、三观合拍、心有灵犀。其三,即使走动频繁的朋友,因为年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分层,也会呈现不同的价值观。

人是属于不同的圈子的,这个圈子,不只是利益圈子,可能是文化圈子、职业圈子、地缘圈子、兴趣圈子。网络时代,还有信息圈子、观点圈子。若有误入,往往添堵;若有越圈,容易积怨。其实,微信在诞生之初就有小群私聊、分组可见、屏蔽拉黑等辅助处理技术,三观不正的,往往早被打入另册。还有人简单直接地潜水、停止更新,以自我防范。

公众号“罗辑思维”说,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世界会是平的。以为互联网会把整个社会像一碗鸡蛋一样,慢慢地越搅越匀,大家会共享信息、价值观、观念和认知。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互联网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间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甚至互不知道。以我们每天驻扎的朋友圈为例,从来就没有完全的共识,相反不乏相轻、相烦、相厌。这是当下熟人社会的真实投影。

如何化破碎为条理、化分歧为和解、化疙瘩为理解?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求得最大公约数?

其实,朋友圈还是功不可没的,虽然圈里常有误会、起哄、妄议与过度解读,但是在无领导的小组讨论中,群众往往教育着群众,朋友也常常引导着朋友——如同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经过碰撞、撕扯的观点,多半也不足以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