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床笫之欢救了一个国家,揭八百年前俄国与突厥最悲壮的一战

 好吃好看分子 2017-01-25

文史兼备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罗斯人与突厥人分支波洛伏齐人的抗争史实,充满着谴责内讧,主张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中记录这一段历史道:

一场床笫之欢救了一个国家,揭八百年前俄国与突厥最悲壮的一战

“……旧俄历创世纪年6693年(公元1185年)4月23日,伊戈尔在未得到其堂兄斯维亚特斯拉夫三世的允许下,约同其弟特鲁勃契夫思克公爵符塞夫洛德,其侄雷尔斯克公爵斯维亚特斯拉夫及子普季夫尔公爵符拉基米尔从诺夫哥罗德(位于西俄罗斯中部,非北方之同名大城市)擅自出征彼洛维茨人。他们一行溯杰斯纳河(发源于斯模棱斯克附近,在基辅附近汇入第聂伯河)岸南下至车尔尼戈夫,得其堂兄,当地公爵亚洛斯拉夫助佣兵一队,复沿途募集平民和农奴,至北顿涅茨河(发源于库尔斯克南,向南汇入顿河)边时,全军合计约6000兵力。将渡河之向晚,夕阳发生了日蚀,一时天地昏暗。众军恐慌,以为不吉之兆,请回军。伊戈尔不从,遂全军渡河,继续南下。

军至顿河之畔,与波洛伏齐军遭遇。伊戈尔将全军分为六队,以雇佣兵居中,弓箭手配置于前,压制彼洛维茨人之骑兵。战中,诸公爵身先士卒,引军奋击,大破波洛伏齐军,杀掠无算,直至深夜方止。

当夜,伊戈尔决意乘胜收兵,但是诸将认为战马经历白日大战,已经疲倦,且所掠之资财众多,运转需费时日,伊戈尔之意遂寝,全军原地露宿。此一耽搁,实为此战之转折点。想罗斯军偏师远征,深入重地,却贪恋资财,放弃了全身而退的最后一个机会。翌日凌晨,波洛伏齐大军掩至,将罗斯军严密围困起来。伊戈尔仓猝之间下达突围令,全军下马,且战且走,向顿河方向撤退。波洛伏齐人紧追不舍,于顿河岸复困之。伊戈尔以为身当将帅之职,不宜弃军独逃,遂转身奋战,不幸左臂负伤。双方激战一昼夜,罗斯军死伤甚重。翌日凌晨,雇佣兵队士气沮丧,临阵脱逃。伊戈尔见状,忙摘下头盔,示己之面目,欲追回溃军。然兵败如山倒,终无所获。雇佣兵队之溃,牵动全军士气,引发大量士兵逃亡。恰此时,伊戈尔欲回本阵,将及一箭之地,为波洛伏齐人所围,力屈被擒。

主帅被俘,全军崩溃。余将虽欲奋战以营救之,奈何无力回天,或被擒,或被杀,终至全军覆没。同被俘者5000人,逃归罗斯者不过215人而已。所俘之罗斯诸公爵,分囚于数队之中。复趁势围攻基辅等地,陷数城,罗斯危在旦夕。

囚伊戈尔之波洛伏齐军溯第聂伯河北上,沿路烧杀无数,进犯普季尔夫,掠其外城后撤军。伊戈尔于沿途见本国惨遭荼毒,深感愧疚。每日忏悔不已,哀泣不绝于路。其同囚之部下每日闻之,无不伤心。内中有一千夫长,因相貌俊美,得波洛伏齐人一酋长之妻所爱,遂相私通,于床笫间得知敌军欲于回师之际尽屠罗斯俘囚,遂趁隙谋诸于伊戈尔,劝其逃亡。

二人谋划良久,惟恨监视甚严,无隙脱身。数日后,伊戈尔见波洛伏齐人监守放松,遂遣一心腹马童往见千夫长,约于次日备马于河畔,待己脱身来寻。是夜,波洛伏齐人聚饮,公爵假寐,监管愈懈。马童来报,言马已备好,促公爵速行。伊戈尔遂手握十字架于胸前,祈祷曰:

‘上帝实鉴我心。弟子负罪,愿主佑之!’

言讫,携十字架及圣像脱出,自狂饮将罪之波洛伏齐人之间穿过,幸喜无人发现。遂至河畔,涉水而过,遇千夫长。二人乘马穿敌营而走,沿途凡遇巡查,均有千夫长应付而过。及至远离,弃马步行十一日,抵达顿涅茨城下,扣关而入。复转回其领诺夫哥罗德。是为其当日出兵之起点也。百姓闻公爵脱险归来,无不欢欣。数日后,向基辅参谒堂兄斯维亚特斯拉夫三世请罪,大公赦之。……”

全诗共583行,以古俄语写成,语言丰满,叙事详实。其诗行文畅达,遣词精准,激情洋溢,琅琅上口。此将尤以情感见长,众多段落之中颇有催人泪下之处,字里行间疾呼全罗斯团结一致,摒弃兄弟阋墙、同室操戈之愚行,共襄御侮攘敌、安邦定国之举,因而成文之后,遂于民间广为传唱。作者:智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