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域外眼/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芬兰新课程改革的经验

 skysun000001 2017-01-25

    一、学科分立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随着科学发展,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细,特别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专业之间“隔行如隔山”,这种情况可以使细分的科学技术得到更深入的发展,但由于科学的单向度特点使人也呈现出单向度的特点,这既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人”,也不利于解决社会生活中那些互相关联的具体问题

    怎么办?——通识教育不失为一条出路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是对以分类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弥补,但是通识教育通常从大学开始,而大学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并且通识教育仍然强调学习学科知识,缺乏对能力的培养。

    那么,中小学如何开展通识教育呢?

  二、芬兰新课程教育的启示

    芬兰于2016年8月开始实施旨在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新课程。“学科融合式教学”是核心改革内容,也是培养综合素养的强力手段。这种培养方式如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许全世界呼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将会变得有迹可循。

  所谓“学科融合式教学”,依托于“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这种课程依据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现象的学习或研究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如基于“欧洲地理认知”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数学、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等跨学科的知识。

  简单理解,这相当于布置给学生一份靠单一学科知识或者技能无法完成的作业,而且没有例题可以参考,他必须思考需要哪些知识,寻找到这些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最后解决问题。


  图为芬兰小学生在下棋。 资料图片

    

图为芬兰开放式的教室。资料图片

    新课程对综合素养的界定

  根据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综合素养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愿等要素共同组成,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这种跨越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是促进学生成长并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

  芬兰新国家课程共提出七大方面的综合素养,分别为“思考和学习素养”“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达素养”“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管理素养”“识读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就业和创业素养”“社会参与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素养”等。

  以“思考和学习素养”为例,它主要包括知识和信息建构、探究和创新、合作学习、对知识和信息的开放包容态度、学习的自信力和主人翁意识等。

    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具备切实的政策基础和宏观指导方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各学段厘清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根据1~2年级、3~6年级、7~9年级这三个不同的学段进行细化,使不同学段的综合素养培育目标遵循由浅入深、渐次推进的原则。

  1~2年级:该学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自我认知并树立自尊自信。学校要为孩子创设一种互动的、鼓励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感到被倾听、被关注、被欣赏。学校需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养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学会彼此合作、善于观察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社区的多样性,并为他们提供在大自然中开展活动的机会。

  3~6年级:在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逐步形成个体身份认同。该学段是促使儿童养成可持续生活方式,并认识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关键时期。

  7~9年级:在该学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成熟,他们具备更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但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变得更具挑战性。学校需要创设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让青年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并使他们对周围世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该阶段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特长,并对未来发展开展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估。

    地方课程与学校年度计划细化综合素养培育方案

  在芬兰,地方课程和学校年度计划对创造性地细化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虽然地方和学校有着较大的课程自主权,但也必须建立在国家课程标准之上。

  芬兰国家新课标规定,地方课程基于地方视角,可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创造性的细化和补充。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地方特点、学生需求、本地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而学校年度计划则是对地方课程的进一步细化,它既以地方课程为基础,同时也考虑校情,包括师资情况、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等。

  总之,芬兰的地方课程和各学校的年度计划与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运转体系,为综合素养的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学科融合式教学强力推进综合素养落地

  芬兰基础教育新课改包括多个方面,如基于信息技术使学习环境突破教室和学校围墙的空间局限,学生在较低学段就要学习基础编程课,并且有选修艺术和手工课的机会,学习评价进一步多元化等等。这些改革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其中,“学科融合式教学”是最引人关注也是最核心的改革内容。

  学科融合式教学依托于“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这种课程即依据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现象的学习或研究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并模块化的课程。如根据“欧洲地理认知”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数学、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等跨学科的知识。

  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现象或知识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和他人的交往互动,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会贯通,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落地有着强力的推进作用。

    芬兰的“学科融合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种通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能力培养的部分。用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培养“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

    这样的人,无疑符合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你清楚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