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心理效应】了解学生?你玩转这10种心理效应了吗

 率我真 2017-01-25

曾经,有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

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是什么原因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这样大的差异呢?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姐妹俩在成长阶段接收的心理效应所致。

神马,心理效应竟然对人的影响这么大?

这是当然的。有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将会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其积极思考。

砖家说,有10种心理效应如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能够大大地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果。

image

1.瓦拉赫效应

这是关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故事。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之后,他的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仍然是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对这个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从此,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最终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的强点和弱点,而每个人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并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皮格马利翁效应”

希腊神话中,传说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雕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于是皮格马利翁与之结为了夫妻。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如果教师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就会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一针兴奋剂,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强,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能动发挥到学习中。

3.“南风效应”

image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讲“北风和南风谁的威力能大到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的寓言。故事说,北风大发威力,冷风凛凛寒冷刺骨,而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因感到很暖和就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取胜。这就是“南风效应”的由来。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教师如果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教师如果采用“南风”式和风细雨的教育方法,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

image

4.迁移效应

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A)对后继学习(B)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它有三种效应方式:A促进了B,称为正效应;A干扰和阻碍了B,称为负效应;A对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这心理现象给学习的启示是: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二是注重解决问题具有规律性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思维定势。

5.反馈效应

反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会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

这一称为“反馈效应”的心理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盲目学习和不知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骄不躁,不气不馁,继续努力。

6.破窗效应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通常人们会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墙倒众人推”的破窗效应。这种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image

7. 角色效应

前文中所说的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就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要求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

长大后,两姐妹的个性就出现很大差异。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角色效应”导致的。同样,学生在校、班、组中所充当的角色,也会影响了其性格,通常 溃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自尊心、责任心、活动能力等都很强。

8.超限效应

这是一种由于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角度上讲,学生第一次挨批评时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第二次其厌烦度会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其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9.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这一社会心理现象。

通常,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可概括为: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教育和越来越多的照顾,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给予不足的教育或很少给予照顾。

10.晕轮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实验,给被试者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和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让被试者想象这两类人是什么样子,结果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实验表明,尽管其中有四种品质相同,但热情与冷酷,不但影响了对一个人总体上的认识,还影响了对一个人其他品质的认识。

这种评判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业绩和表现时,由于评判者对被评判者在其他方面的印象的影响而作出偏高或偏低判断的倾向,叫晕轮效应。教育实践证明,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波动,切忌用主观的情感或偏面的认识以点带面地对学生进行总体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