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创建】共建、共享、共好:基于社区参与的环境美学与生活品味

 zzm1008图书馆 2017-01-25



王本壮

台湾政治大学地政系哲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建筑硕士。现任台湾联合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兼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台湾社区培力学会理事长、台湾社区营造学会理事。



上图为王本壮老师在分享会现场

会议主分享人王本壮老师以“环境美学与生活品味——基于社区参与的理念”为题,用大量生动丰富的例子为大家阐述了,通过环境美学和社区参与是如何构建社区共同意识达到社区营造效果的。


主分享内容摘录

环境美学与生活品味——基于社区参与的理念

 建构环境美学的核心价值,是以社区生活文化为基础的环境美学建构模式。

鼓励社区从生活层面出发,小处着手,提升整体视觉美感,推动空间美学特色,增进整体生活的品味与休闲娱乐效应

凝聚共识、典范转移、社区营造、营造关系。让社区中的人明白自己在社区方向的哪个地方,找到自己的位置。

社区营造必须要与社区生活模式相结合,做有感情的联结,增进共同记忆的空间。

做同理心设计吧。

从社区意识的形成到永续行动的累积,是人慢慢被组织起来的过程。

一起来共创-共享-共好。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自然教育机构四叶草堂及上海社区花园促进会发起人


刘悦来老师在分享

    辅分享人刘悦来教授以“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从可食的地景到内生的城市”为题,用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与大家分享了以社区花园的建设为契机如何调动居民参与,结合环境相关的专业技术达到社区营造的目


辅分享内容摘录


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从可食的地景到内生的城市

评价社区与环境,看社区里人的表情。

提升空间的品质,提高空间的符合使用。

从空间建设到社会参与,从小花园引出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

社区中的陪伴成长。


观点

自各位专家学者


@杨旭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社区参与以兴趣为导向会更有生命力。社区建设的背后,是创造人和社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范杰臣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台湾信义公益基金会副执行长

用色彩、气味勾勒不同的社区回忆,做社区的记忆链接。从孩童时候就开始培养吧。

 

@汤文建  上海浦东新区民政局基政处

实践往往走在理论前面。社区营造人,树立居民的主体意识,关注过程、方法。专业组织的介入,体现三社联动的精神。

 

@韩福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城市治理比较研究中心主任

园林创建搭建从封闭家庭空间到开放公共空间营造的桥梁。通过园林创建工作,反映基层社区治理的形态:基层党建引领、政府政策主导、民众主体性参与、社会组织与党互动的纽带。要以点带面,通过园林创建形成的治理形态延伸到社区其他工作的解决;要将技术供给、居民自治与政府政策供给相结合;要将党建嵌入社区治理。不忘初心,知行合一。







本次主题分享活动是街道创建上海市园林街道系列主题分享会的第二场,两位老师的分享和出席嘉宾的精彩点评获得了在场与会者的认可。在创建上海市园林街道的过程中街道还将推出更多的学习和活动机会,请居民们多多关注小区告示栏。

 

自治办 戈梦颖(本文内容转自公众号“浦兴居民协商自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