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成长在路上!听陶西平顾明远等名家聊当年的故事 | 大家说

 昵称30604781 2017-01-25

 


最好的成长在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引发教育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1月13日。由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及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研讨会”举行,与会的多位专家和校长针对研学旅行的意义、经验、困难和前景进行深入研究。


“京城教育圈”获授权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北京教育学会会长罗洁等教育专家的精彩观点。



给人生画卷勾勒精彩的一笔

陶西平


▲陶西平


教育部等11部门去年11月30日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这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治学的优良传统,汲取国外开展修学旅行经验,巩固我国近年来研学旅行成果和提升我国研学旅行水平的一项制度性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又一重要举措。


我国虽然也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说法,但是,从孔夫子开始,历代的学者,诗人,发明家,几乎都是通过周游,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长途跋涉,丰富阅历,终有大成,他们是修学旅行的前辈,也形成了我国一种优良的传统。我国近代学校制度诞生以来,在继承这种传统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修学旅行经验。外出游学考察制度大概源自欧洲,日本从明治时期开始实行,是亚洲最早推行修学旅行制度的国家。我在负责北京市教育行政工作的时候,就每年接待东京都政府派来的400名修学旅行的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进,政府,社会,家庭都更加重视学生走出校门,拓宽视野。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研学旅行活动丰富多彩。“互联网+旅游”,已经成为新一代学生素养形成的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当然,正如文件指出的“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有效开展。”所以,出台相关文件以规范和推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是非常及时的。


一度,在部分地区和学校,研学活动逐渐弱化。其原因除了学业负担过重之外,主要在于安全保障和经费筹措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和舆论氛围不够协调。由于研学旅行要走出校门,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但安全责任只有原则性规定,各种协议没有标准样本,而许多地区都规定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免责事项除了不可抗力的原因外,其他都没有明确界限。一旦出了安全事故,校长首当其冲。因此,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许或不敢组织。因此,除了提高校长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和认真做好预案外,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同时,修学旅行经费采取多渠道筹措是必要的,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个是对合理的经费筹措方式的规范和明确,因为收费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在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一旦个别家长和个别媒体的意见成为热点,就会产生混乱。另一个是相对贫困和边远地区学校的研学旅行的经费问题,如果政府不给以适当的足够的补助,即使相对就近,恐怕也很难成行。那样研学旅行就会成为中产阶层家庭孩子的专利了。


研学旅行活动教育性是第一位的,应当坚持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同时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但是,一次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往往也会产生许多非预期效果。我大约在60年前担任一生中第一个班班主任,那是一个女生班,那个班的学生许多已经去世了,现在年龄最小的也已经超过75岁。但每年我们还聚一次,每次聚会老太太们都要在一起包饺子,她们说是每年要重温一下当年的班活动。那是一次全班的野营,夜晚在星光下,在永定河的河滩上,听着哗哗的河水流淌声,大家在篝火旁,和面,拌馅儿,包饺子。想不到这成了她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最后,我希望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能够通过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给学生的人生画卷勾勒上精彩的一笔。



开展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顾明远


▲顾明远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我认为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这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学识、锤炼意识的好举措,也是让学生了解认识祖国的美丽山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好方式。如果到国外研学旅行,还可以了解别国的文化风情,受到跨文化的教育。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校外研学旅行活动。前苏联中小学每年暑期长达三个月,组织中小学生到野外夏令营活动。美国家过去有童子军活动,让孩子体现野外生存。日本中小学设有特别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校外旅行。我曾经访问过日本神户大学附属吉住小学。他们的特别活动课程中每年组织校外旅行,特别重视春秋两次远足。小学一、二年在城市附近的郊外远足,在野外住一天,学生自己搭帐篷、做饭;三、四年级组织到外地远足,住两天,例如到奈良,学生自己集合,没有父母送行;五、六年级叫“修学旅行”,最远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参观访问。这种远足和旅行,学生可以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自动的能力,养成同学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我在苏联学习的期间曾经历过二次研学旅行。一次是1954年暑假,俄罗斯高教部组织留学生旅行,专门租了一条游轮,从莫斯科出发沿着伏尔加河一直到黑海边上的阿斯特拉罕,行程20天。夜上宿在游轮上,白天游览。我们访问了许多城市,访问了列宁的故乡,参现了高尔基的故居、车尔尼雪夫斯基故居、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遗址,并向烈士纪念碑献了花圈。一路上增长了许多知识,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另一次是1955年暑假,我参加了教育工会组织的徒步旅行团。我们一队十几个人,有中小学老师、有师范院校的学生。先坐火车到塞伐斯托波尔。那里有一个营地,在那里集中训练几天,包括徒步旅行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准备必要的工具食品,组织了一些参观,进行了一次十多公里的演习。然后正式出发,我们背上背包,带上一天必要的食品和饮水,由一名向导带领,第一天翻过一座小山,到了第二个营地,休息了两天,参观了附近的峡谷,参加当地农场的劳动,晚上与农民联欢。第二天翻过两个山头,并在山上住了下来。在山下农户那里取来帐篷、炊具,支起帐篷,做饭夜餐。这样走走停停,五天走了二百多公里,我们走的都是没有路的山路,但向导知道哪里可以有泉水,哪里可以休息。一路上参观了人烟稀少的古代遗迹;团队有说有笑,非常开心。最后到达黑海边上的小镇阿洛波卡,又从那里步行走到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在雅尔塔参观了雅尔塔会议的遗址。团队解散,结束旅行,获得一枚小小的旅行者纪念章,然后各自趁火车回莫斯科。这次旅行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我们步行的距离不算太长,五天走二百多公里,但走的都是没有路的崎岖山路,非常难走,很消耗体力。我小时候身体很懦弱,这次徒步旅行对我是一次很大的考验。我今年八十八岁,行动还比较轻便。人们总问我怎么锻炼的。我说,就是年青时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出来的。我亲身经历了研学旅行的好处。


今天旅游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家庭都在假日里出去旅游。除了父母带领孩子在假日出去旅游外,应该提倡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研学旅行。组织这种研学旅行,要像设计课程那样精心设计,充分准备,重在教育,重视安全。按照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有序的开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让研学成为真正的人生课程

罗洁


▲罗洁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研学旅行是什么?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游学从活动走向课程,需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多一份对未来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同时要让其带有中国独特的文化元素与印记。


1.变革学习方式,让游与学深度融合。


在游学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游学;如果只强调游乐,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游与学的深度融合呢?


从学校层面看,一是认真修订学校游学课程的整体规划,并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游学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二是要明确游学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同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游学课程的开发,让游学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


从教师层面看,需要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游学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一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2.给予时间空间,安全与自由并重。


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游学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享受自由自在的学、多姿多彩的游。因此,教师要多放手,创设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教师的责任是制定规则、提出要求、保障安全;如何分组、如何游戏、如何观察、如何体验、如何合作、如何探究等,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进行。


游学前,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并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落实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设计游学环节。既要保证课程实施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样态,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特点,合理分组,对每个小组的游学方案严格把关,在游学时按照小组方案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学生活泼好动,安全是游学的前提,学校一定要精心组织,确保每个环节的万无一失。


3.有机统整课程,基础与拓展相得益彰。


游学课程是体现地方与校本特色的拓展课程,应有机整合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游学课程又是一门“复合型、多功能”课程,既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样态,也包含德育课程的各个元素,因此,其基本课时可以从这两个课程中得以统整。


在充分认识游学课程本体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附属价值。如,在落实各学科单元主题课程开发时,如果内容的选择与游学课程的内容选择相互关联,教师可以利用游学中产生的教学资源来设计问题情境,让课本知识“活”起来。同时,游学课程自主学、自主游和自由体验的三结合,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去审视和关照游学课程,并进一步丰富游学课程资源。


图文来源| 腾讯教育;“京城教育圈”获授权刊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