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薇老师讲古文 | 第一篇 | 烛之武退秦师

 山湖微波 2017-01-26
 

这个寒假,采薇老师给自己班上的学生布置了15篇古文练习。下学期开学,要一篇一篇地讲解。

这15篇古文,不仅是准备高考的好材料,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体现了老祖宗的智慧,值得仔细品味。

寒假里学生们做作业,采薇老师要备课,以下,是采薇老师的备课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


先读一遍原文,看看读懂了多少。读不懂?那就跳过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么难的文章,谁写的?

文章选自《左传》。初中课本里的《曹刿论战》,高中课本里的《秦晋崤之战》,都出自这本书。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孔子编写的《春秋》所做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

孔子曾经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你看,人家左丘明是孔子的“爱豆”,文章写得难,可以理解。


这都是谁打谁啊?我有些懵哎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晋国邀请秦国一起围攻郑国,两个大国联手打一个小国。郑文公眼见不敌,就派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让秦国与郑国结盟,撂下晋国先撤了,晋文公也只好退兵。


“烛之武”?这是人名?

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烛之武”三字中,“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助词。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称呼他“烛武”,说他是“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就是说,虽是三朝老臣,但烛之武始终升不了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

“圉正”读yǔ zhèng,是养马的官员,相当于《西游记》里的“弼马温”。据说他接受这项任务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几十年被忽视的“弼马温”,当国家危如累卵之时,满朝文武都搞不定了,国君才过来找他,把他推到最前面。你说,文章开头郑文公求他,他负气使性,是不是也可以理解?


秦晋为什么要围攻郑国?撑的?

晋国的理由,就是文章开头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按字面翻译:因为郑国对晋不礼貌,并且在对待楚国的问题上,对晋有二心。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前,郑国在两件事情上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一看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这些都是说辞。晋文公约请秦穆公一起围攻这个小小的郑国,其实是为了争夺霸权。那么秦穆公为什么肯答应呢?因为晋文公是他的女婿,他是晋文公的老丈人。


郑国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看图

看到了吧,划在红圈中的就是郑国,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中间,而扼守着各国交通的枢纽,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烛之武几句话就能结束一场战争?

在秦晋两大强国的夹攻之下,郑国就好像是它们嘴边的肥肉,似乎唾手可得,看图:

这决定了烛之武游说的难度,可是,聪明人总是能一下子找到问题的要害——烛之武问秦穆公,郑国灭亡,对您有啥好处啊?(“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语惊醒梦中人,秦穆公立马意识到,“亡郑陪邻”,郑国灭了,土地得归晋国。晋国土地多了,自个儿家不就相形见绌了?

我们再看一眼地图,秦国、晋国、郑国,由西到东挨着,郑国灭,土地归晋,秦国出了兵,卖了力,啥好处都捞不着,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秦穆公一定要干么?


让采薇老师感慨一下

采薇老师看春秋的作品,每每感叹:小国生存艰难;“春秋无义战”有理。

郑这样的小国,总是战战兢兢,处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境地。采薇老师想起另外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课本里有。文章讲孔子的几个弟子“言志”。子路最可爱,他第一个站出来,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他说啥呢?——“中等大小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外有敌国虎视,内有饥寒交迫,给我三年,还你一个强盛大国!”读过《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同学们应该知道子路有多自信了吧。

“春秋无义战”,这是孟子说的,原话是:“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意思是,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是目无王法,藐视周天子。

在一个和平无法得以实现的时代,单靠“仁”和“义”,而没有强大的实力,是要挨打的,郑国是最好的例子。


再读一遍原文,容易了些吧?注释要细看,不要跳过

晋侯晋文公,封侯爵、秦伯秦穆公,封伯爵围郑,以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军,名词用作动词函陵在郑国东北,秦军氾南在郑国西南

佚之狐郑国大臣言于郑伯郑文公,也是伯爵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指秦国军队必退。”公从之。辞烛之武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尊称,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夜缒用绳子拴着吊下城墙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谦词以烦执事(您的手下人,敬称。越国隔着别的国家以鄙把……收做边地,名词的使动用法遥远的地方,形容词用作名词,君知其难也。焉用为什么亡郑以陪邻消灭郑国而使晋国强大?邻指晋国之厚强大,君之薄弱小也。若舍放过郑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所以这样说,行李之往来外交人员来来往往,共通“供”,供应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晋君恩惠晋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以“之”为标志词的提宾句式?既东封以……为东方边境,意动用法郑,又欲肆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使……亏损,使动用法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希望君图思考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均为秦将戍之,乃还。

子犯晋国大臣请击之,公晋文公曰:“不可。微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使动用法之,不仁;失其所与同盟、友好国家,不知通“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表祈使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理解了多少?做几道高考模拟题试试

1.写出下列特标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夫晋,何之有

(2)夫人之力不及此

2.为下列句中特标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朝而夕设版焉()

A.帮助

B.成功

C.渡过

D.停,止

(2)秦以利晋()

A.缺点

B.空缺

C.去除

D.使……亏损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E.  以乱易整

4.翻译句子。(5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6.烛之武使怎样说服秦伯使之退兵的?(4分)

回复 第一篇 三个字可以得到答案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它对晋国无礼,而且在与晋国交好的同时,又私下对晋国的敌人楚国表示友好。晋军驻在函陵,秦军驻在汜南。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这是我的罪过啊。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跨越晋国,把秦国的边界置于远方,您也知道这有多大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我们就可以供给他所缺的东西,您并没有损失什么。况且您曾给晋君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君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吧。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而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秦穆公很高兴,便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晋文公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

采薇老师讲古文

第一篇 |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篇 | 介之推不言禄

第三篇 | 齐宣王见颜斶

第四篇 | 报燕惠王书(节选)

第五篇 | 赵威后问本末

第六篇 | 晏子治东阿

第七篇 | 晏子辞千金

第八篇 | 樊姬谏楚庄王

第九篇 | 韩信拜将

第十篇 | 李牧守边

第十一篇 | 晏子赎越石父

第十二篇 | 如姬窃符

第十三篇 | 郅都行事

第十四篇 | 梁亭夜灌瓜

第十五篇 | 梁尝有疑狱

 

高三语文每日一题

微信:gaosanyuwen_1t


采薇老师,上海高中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