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捷径其实是陷阱

 我的大骨头 2017-01-26
捷径其实是陷阱
有时做了大量的题目,考试卷上却只出现一个填空题,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划算,甚至认为还不如那些不做题的同学来得潇洒。特别是在做综合题时,一道题就要花上你很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是一个晚上,你是不是后悔时间花得太多,有点舍不得。
其实,你不必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患得患失; 
你更不必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过了,但却得不到回报而牢骚满腹……
因为学习不是做买卖,不可以用时间来定价。付出就有回报,但不是立竿见影的那种。你在这个地方付出,也许回报会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间出现。这个道理一般人都了解,但却缺乏耐心。
学习是一个历程,成绩是一种积累。大成就是由小成就累积而成的,所有的人之所以有好的成绩,是因为他取得了许许多多的小成绩。而且小的成绩比大的成绩还要重要。你今天取得一个小成绩,明天取得一个小成绩,后天又取得一个小成绩,大后天又取得一个小成绩,你这个月要实现你的梦想一定很容易。当你这个月的目标可以达成,下个月的目标也达成,事实上取得好成绩就变成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我们必须了解成功是持续不断的累积,是持续不断达成小目标而得来的。
而且,学习的进步和努力的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严格的正比例关系。有时你很努力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你上次考了90分,努力了一个月,你的成绩可能有95分,可能没有变化,也可能85分,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成绩的进步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阶段大概是20分左右。只要你的水平在80--100分这个分数阶段,考出任何分数都是正常的。但你不能借此说明努力没有用,实际上你的成绩正在80—100这个层级水平向前运动,如果再努力一个月,你也许就跨过这个层级,达到下一个20分的层级,这时你就会发现:从此以后,你的考试成绩再难下110分了-----这就是你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
喜欢画画的同学常会有这样的情景。某个时间,他画出来的画跟事先想象的差太多,就怨自己失常,而重画一张,可是画完再把两张相比,发现还不如第一张好,甚至再画第三张,偏偏第三张更不及第一张。但是过了一年半载,再重画时就不一样了,许多前面没办法克服的问题突然都解决了。你说这是为什么?因为你进步了,整个程度提高了!
有同学说:“为什么他以前数学不好,现在一下就提高了那么多?”他认为别人是用最少的
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进步,是找到捷径或是速成的办法。其实,所谓的“速成”,无非是在短时间内多费些功夫罢了。所以“速成”实际上还是刻苦努力的结果。因为你相信它有效,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所以便倾全力学习,效果自然好。
还有的同学总羡慕那些在考场上能超水平发挥的人,说他们运气总是那么好。其实超水平发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灵感乍现”,也就是佛法说的“顿悟”,这些人之所以会有“顿悟”,就在于平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了很多的解题经验的积累和知识储备。
学习是一连串的奋斗,不断的努力就是胜利的保证。
如果过去的时间没有荒废,现在就可以看到成绩,如果目前的成绩不太满意,那是因为你过去不够努力。没有一项努力是浪费的,只是它的效果可能在较远的地方才会显现。所以我们不要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过程和积累.
有个很著名的累积定律说:很多人都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灾难都是累积的结果。
  “天才少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田晓菲说,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你不能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锹挖好一口井。学习不是一天就能做好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十年的成功,来自于每一年的成功;每一年的成功,来自于每个月的成功;每个月的成功,来自于每一天的成功!假如你每天多一点点的努力与付出,每一天都严谨、认真地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己每一天都有一点点的进步!假以时日,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患了急躁病,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挫伤你的锐气和兴趣。试想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一天之内就长成五尺高的大人,人生还会有乐趣吗?而且,自然界还有一个规律:凡是从出生到成熟时间短的寿命也短,时间长的寿命也长,拔苗助长或人工催熟的果实不但味淡,而且容易早衰。所以,越是要取得成功,越是要稳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照计划行事。
有播种,就一定会有收成;有投稿,才有文章的发表;有存款,才能取款;有舍,就一定会有得。这就是学习的“存折精神”。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短跑选手迈克尔·约翰逊打破了200米和400米的两项世界纪录,创造了奥运奇迹,让世人惊叹。那你知道为提高这短短的1秒钟,他用了多长的时间吗?10年!足足10年!是的,如果你想收获白菜,只需要2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你想收获杏树,你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
你要相信,只要我们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更多的“顿悟”,有成绩的“突变”。
摘自《别跟学习过不去》(李培林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