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五彩瓷篇一)

 兜破仓穷 2017-01-26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第一篇和第二篇和第三篇和第四篇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二)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三)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四)


26、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 

     罐胎体厚重,盖略鼓,与罐身扣合严密,口沿、底皆无釉,为转变高峰期产品。

     器身绘画采用红、绿、黄、紫、松石绿以及黑色等多种彩料,表现周文王访求姜太公 (即姜子牙, 以往某些西方学者所编图录中曾误为王太公)的故事。当时姜太公正隐居渭水之畔,他勉强答应文王之请,离开隐居地效命于周。画面中,文王站立着,侍从手举黄伞立于其侧,生后则是一棵绿树,一童子手指垂钓汇总的姜太公。文王身后还有两名官员、坐辇及两名随从。画的“背面”较宽,可见多层山石、云纹以及以绿色苔点晕染的V字形黑色草地。

器盖绘八婴游戏图其中一个在放风筝。盖与器身多处以淡松石绿色敷彩,使此罐更显珍贵。

盖罐所绘故事图同图版27 一样,均含有政治寓意。(迈克尔.巴特勒)

 明崇祯年间 约1640—1643年

 高19厘米

 口径17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27、五彩伯夷叔齐故事图觚

     觚由三部分组成:中间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颈部作喇叭状,器底无釉口沿施釉。为转变高峰期产品。

器身装饰采用红、绿、黄、紫、黑诸彩.所绘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武王欲伐商,伯夷、叔齐两兄弟前来劝谏,但武王未采纳其建议,最终还是灭了商。伯夷、叔齐遂“耻食周家粟”,终致餓死于首阳山。

  画中武王坐于马上,左右待从各举一面黄色三角旗,另有一侍从举着类似的旗帜正骑马飞奔而来,伯夷、叔齐则跪于途中。器身以红彩书写铭文如下.表达了兄弟两人对前朝的忠心:

青高义士,叩马谏君王。耻周家粟,于心终不忘。

画中伯夷、叔齐两人左侧简略描绘了由松树、山石和云纹组成“背面”。草地以多簇红彩V字形符号来表示。器物中间部分绘有再组折枝花果,分别为佛手和桃。觚的胫部则装饰有倒置的三角形蕉叶纹,以红彩描绘的大蕉叶和以绿彩表现的小蕉叶相间排列。

17世纪中期的瓷器上经常会出现反映对明朝忠心的主题, 这显然同当时満人入侵、明廷瓦解的艰难时期有密切联系(见图版26说明) 。

 明崇祯年间 约1640—1643年

 高48厘米

 口径22.5厘米

 底径14.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28、五彩二仙图碟

碟胎体厚重,弧壁,口沿涂有一周酱色釉。圈足无釉粘砂,底施釉。

碟内以红彩、两种不同色调的绿彩以及黑彩描绘了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背景为山水图,二仙表示衣袂飘扬,完正从铁拐李背上的葫芦里冒出来。二仙所走的地面施淡红彩,使画面显得非常写实。此外,画中可见多层次岩石和V紫形草地,具有明显的转变高峰期风格。

画中所绘太阳下方书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的两句七言诗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这两句诗描述的是每隔千年西王母在瑶池庆寿的场景。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鸿章在会见维多利亚女王之时,就将这两句诗献于女王以示敬意。女王很符合西王母的文学形象,李鸿章则是和道家鼻祖李耳(即老子)同姓。当年老子曾经函谷关退隐西行。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资料说明维多利亚女王是否欣赏这种文学比喻。

明崇祯年间 约1640—1643年

高5厘米

口径21厘米

底径8.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29、五彩海水龙纹盘

   作品为敞口,深圈足,足外端内敛。器内画五彩纹饰两组,内心为云龙纹,内壁一圈饰海水,有对称礁石松树四处,外壁为赶珠龙二条,五彩用彩浓重.手感十分明显,底心釉下有青花双圈款.内书甲戌孟赵府造用。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后,曾分封了许多子孙为王.此盘应为,末代赵王朱慈檊的定烧作品。?明史?中有关于他的记载。在明代,许多王府用祭器都是由朝廷提供,如宣德时期.皇家曾为赵王府定烧磁州窑器, ?明宣宗实录?记载了洪熙元年(1425)九月“己亥命行在工部于磁州造赵王之国各坛祭器”。这是见之于官方文献的重要例证。値得注意的是,在传世品中有这种崇祯七年(1634)的五彩海水龙纹盘,再次出现与赵王府有关的瓷器内容,这在瓷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事例, 因为许多王府用瓷器都没有款。

严格说,此盘具有明代官窑风格,五彩彩料与明代晩期万历时期的官窑五彩器十分相似,绘画风格也十分接近,只是制作水平稍显粗糙,龙纹也显得苍老,似乎预示着明朝的衰落。盘底的干支纪年显示.此盘烧造于明朝灭亡前的崇祯七年,这一阶段景德镇官窑早已停止大规模的烧造。从作品风格看,应出自制作官瓷的工匠之手。(陆明华)

 明崇祯七年(甲戌) 1634年

 高5.6厘米

 口径26.3厘米

 足径16.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48、五彩鱼藻纹盘

此盘撇口,斜腹,矮圈足,足底粘沙。通体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黄。底部落“大清顺治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青花色泽蓝中泛黑,浓淡不匀。

盘内心绘制鱼藻纹图案,以红、绿、赭等低温彩料画了四尾鱼,分别为青鱼、白鱼、鲤鱼、鲑鱼、四尾鱼中暗函口彩,为“清白廉洁”之意。这种以物寓意的做法在中国文化中发源甚早,在明代早期的器物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同的四尾鱼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

有顺治年款的瓷器很少见,五彩的更少见。(江松)

清顺治 1644—1661年

高3.6厘米

口径21.1厘米

足径1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4 9、青花五彩三兽盖罐

罐直口,丰肩,弧腹,平底,盖子口,宝珠钮。罐的胎体较为厚重,但胎质仍细腻洞滑,其造型较为健朴。盖罐以五彩装饰,蓝色依旧采用釉下青花代替,红、绿、黄、新口黑色为釉上彩.以铁为呈色剂的红彩浓烈但不鲜艳.为红中泛黄的不透明色;黄、绿色虽呈色透明,但也不太鲜艳;黑彩在装饰中主要用作勾画轮廓。盖重的装饰纹样为缠枝牡丹花纹。罐身的装饰较为满密,颈部位蕉叶纹,足部饰莲瓣纹,腹部三体形开光内各有一瑞兽,其形象夸张而天真。黄首绿麟者为麒麟,蓝首绿身者为当康,黄者为白泽。它们皆为祥瑞之兽,以其作装饰则寓意吉祥太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一说龙身),牛尾(一说狮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也有说鹿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有施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并体。麒麟,麒雄麟雌,在传说中后来合二为一,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其性温善,不复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

白泽,神兽名《云笈七签》引《轩辕本记》:“帝巡守,东至海,登恒山,于海冰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命以图写之,以示天下。”《瑞应图》云:“黄帝巡于东海,白泽出,达知万物之情,以戒于民,为除灾害。”白泽能预示鬼神,警戒民众,消除灾害。

当康,《山海经.东次四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郝懿行云:“当康大穰,身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当康出现则是天下丰收的祥瑞之兆。

此盖罐以三个预示祥瑞之兆的瑞兽来装饰,有祈福的意义蕴含其中。(张东)

清顺治 1644-1661年

高38厘米

口径13.3厘米

足径1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50、青花五彩花鸟纹花觚

觚敞口,直筒腹,下腹部略微鼓出,颈部外撇,平底,整件器物的造型修长挺拔。商周时期的青铜酒气在此已经完全脱离快乐其原始形态,公用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成为一种陈设用瓷。

觚以蓝、红、黄、棕、绿五彩装饰,绘山石花鸟图案,整件器物的装饰被分成了上中下三层。最下一层绘折枝秋海棠花,以釉下青花画出枝干,部分的花蕊也是用青花蓝色来表现。腹部鼓出部分饰以折枝石榴,画中的十六个石榴个个饱满,花果同枝,色泽艳丽,沉甸甸的石榴压弯了枝头,皮皱嘴裂处露出一排排鲜艳的子实,粒粒晶莹玉润。张骞出使西域,将中亚地区的石榴带回中国培育成功,成了人们喜爱的水果。由于石榴多子的特点,契合了中国人多子多孙的民俗心理,故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传统装饰题材中常见的内容。觚的上半部分就是主体纹样山石花鸟图,其表现的是群芳争艳的景象。一块青花绘成的太湖石耸立在地面上,牡丹花和菊花,众多的花卉簇拥在山石周围,花繁叶茂,有的从石头的背面伸展出来,有的在石缝间只露出半朵花或几瓣花叶,或是怒放,或是含苞,姿态各异,将牡丹的雍容富贵、菊花的野逸清雅表现的意趣盎然。花朵和枝叶都采用双勾的方法绘制,然后再加以渲染,也有部分枝叶以釉下青花直接画出,相映成趣。山石上长尾的锦鸡,花丛中飞翔的鸟雀,无不传神。将神态的花卉和动态的禽鸟结合在一起描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的特色,该觚的画面在妍丽之中透出浑朴的气象,精致而又不失于变化,优美而又不流于柔媚。(张东)

清顺治  1644-1661年

高41厘米

口径19.6厘米

底径14.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51、青花五彩人物故事觚

敞口,筒形长腹,器下腹微微凸起,至底微侈,平底,为明末清初流行的一种觚式通体釉色白中闪青,口沿饰一周酱釉。

器身纹样以青花五彩装饰.青花色泽浓艳蓝中微闪灰、红、绿、黄、黑等彩,鲜艳明快。纹样绘画生动,线条活泼流畅。器腹下部辅助纹样为折枝花卉纹,器腹上部主题纹样为人物故事图,刻画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升仙桥别离时,誓志题桥的场景,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散文家, ?史记?有?司马相如列传?,文中虽有卓文君私奔.相如与之驰归成都,后家贫,复至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酤酒,令文君当炉.相如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口的记载,但无司马相如桥柱题誓志的著录,明中晩期孙柚将司马相如的故事编成传奇?琴心记?,剧中讲述司马相如得到岳父资助在归成都途中遭寇,被洗劫一空,文君又生病卧床不起,不知今后如何,为决狐疑,赴严君平处问卜,过医士王草头家求药,得知夫人之病无碍其运亦亨,不禁大喜。返家时于升仙桥小歇,家童青裏进言相如莫忘前程,相如当即要家童借取笔砚来,在桥柱上题下:'若今生不乘驷马高车,誓不过此桥。”相如归家后不久果真接到皇帝圣旨,赴京应差,享受豪华。?琴心记?叙述相如桥题誓志时只有其与青嚢两人在场,而此觚画面所绘相如于升仙桥题句时, 旁除家童外,另有卓文君与丫环,此当是戏曲在民间流行后,剧中的细小情节不断按照人们的喜好加以修改的结果。(周丽丽)

清顺治 1644-1661年

高41.2厘米

口径19.4厘米

底径14.3厘米

吴中—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52、青花五彩西厢人物故事图觚

敞口,直腹,平底。觚原为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明末清初时期,将其造型改造为陈设用瓷,器型有大有小.该件瓷器觚是同类器型中较大的一件。胎质致密,显得细洁而润滑。釉面则肥涵而略显青色。

觚以釉上五彩装饰.延续了明代后期五彩中的蓝彩以釉下青花代替的特点,其红、绿、黄等诸色依旧保持了晩明的特色,但人物的勾线.设色,山石树木的布局和勾画皴染等.更多地具有了转变期以及清初的特点了。

在觚的中心位置以青花隶书写有二段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的二段唱曲,曲牌为?端正好?和?滚绣球?。这段脍炙人口的词曲表现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离别的情景,究书生张君瑞和宰相千金崔莺莺相爱,崔莺莺母反对,后莺莺母要求张生只有在得取功名做官以后才能娶莺莺,张生只能情别莺莺赴京赶考。瓷器画面上描写的正是这一别离的场面。画面中绿衣红裙的崔莺莺垂眉蹙颦,青衣的张君瑞好言安抚,离愁相思尽在无言之中。黄衣红裙的小红娘此时只能在一旁祝愿张生早日高中, 与小姐能团鸾花烛。书童和马夫似乎在催促着张生赶快启程,另一旁的车夫则显出事不关己的样子。画面中的六个人物都各具表情, 词曲在画面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用天、地、风、雁等略帯感伤的自然景色来烘托人物的离愁别绪。

上面的这段词曲是整部?西厢记?中最为著名的,时至今日.仍在传唱。传说,王实甫在完成了整部戏以后,还在酝酿这一词曲.及至完成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千古绝唱。(张东)

清顺治1644-1661年

高44.8厘米

口径21.3厘米

底径14.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53、五彩八仙寿星图缸

缸胎体厚重,口沿,圈足皆无釉,底部施釉,六书字双圈嘉靖款。器身画面止于口沿下1厘米处,其上部分较腹壁略厚。

器身以红彩、黄彩、绿彩(两种色调)、紫彩、黑彩和松石绿彩进行装饰。画面主题为花园中的寿星和八仙,云际一轮红日。寿星手持如意,鹿、鹤伴其左右。寿星身后有一案桌,上置卷轴、盛有两杆毛笔的笔筒以及爵杯。一童子立于寿星和八仙中间,八仙基本排成一队,手中拿着各自的标志物,画面栩栩如生。

此缸极为少见,其绘画保留着一些转变高峰期的特征。画面上以黑彩勾号表示草地,其上多罩松石绿。画的一“背面”为云纹和山石.但山石并未用传统方法来描绘。另一方面,道教题材、人物画法以及嘉靖年款都是顺治早期的特征。

顺治瓷器极少有这样大量使用松石绿的。这种彩料通常见于明代晩期的汕头器,万历、天启、崇祯的一些景德镇瓷器上也会有,康熙早期不再采用。在17世纪前期的瓷器上,松石绿彩并不均匀(正如此缸一样) .在白釉的衬托下还可看到彩料周围有光晕(如康熙五彩中的釉上蓝彩),到18世纪初重新采用松石绿彩时,彩料就相当均匀平整了。

(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45—1655年

高20厘米

口径22厘米

足径12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54、五彩猎鹿图碗

碗弧壁,口沿施一周酱色釉,圈足无釉,底部施釉,无款,,碗外壁以绿、红、黄、紫、黑彩等描绘了一幅狩猎场景.三名持马者追措一鹿,冲在最前的那位正张弓欲射_ 碗内饰一大朵红花, 因器物使用的原因,图案磨损很多。

碗壁故事为三国时的“许田围猎”,明代版本《三国演义》中绘有插图。图中三人分别为汉献帝(181—234),曹操和刘备。献帝穿着黄袍,处于中间位置。当时曹操正密谋篡位,刘备是皇帝国戚,献帝拉拢他对付曹操。一日,曹操盛邀献帝与刘备到许田围猎。为探查民意,曹操借来献帝的宝雕弓和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群臣初见金鈚箭,以为天子射中,踊跳欢呼,但当曹操表示是他射的鹿,众人哑然。碗上描绘的正是曹操设鹿的情景。

画面上的鹿刚刚奔过一株柳树,树干为绿色,类似于图版26转变高峰期的风格,其造型和五彩装饰同东方陶瓷学会1981年香港展览图版171所示带顺治年款的小碗相似。

(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45—1655年

高8.5厘米

口径18.5厘米

足径8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55、青花五彩孔雀花卉纹瓶

瓶底部釉,颈部外撇,口沿涂一周酱色釉。肩部和近足处分别刻有一周双线纹。

瓶身以青花五彩进行装饰,釉上彩包括有绿彩(两种,色调不同)、红彩、黄彩、紫彩和松石绿彩。木兰花、梅花、牡丹、玫瑰等花枝从器身下端一直延伸到肩部的暗刻双线。画面上两只孔雀栖于石上,另一只飞在半空欲捕飞虫,其他的鸟类或栖于枝头,或俯冲捕虫。近足处有一五叶植物,可能是车前草(一种中草药),它几乎是顺治瓷器上的标志性装饰题材。颈部饰折枝莲花、玫瑰与牡丹。

这件精美的象腿瓶保留了一些晩明瓷器的特征,如暗刻双线和松石绿彩.但是瓶体绘画和颈部折枝花显然属于顺治早期风格,相对而言.顺治瓷器很少使用松石绿彩(图版53亦属罕见)

(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45—1655年

 高48厘米

口径14厘米

底径14.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56、青花五彩折枝花纹凤尾尊

器物胎体厚重,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宽博似罐,上部为喇叭形,口沿涂一周酱色釉。底部无釉,但底心可见一釉斑

器身绘画精美,以绿彩(两种色调)、红彩、黄彩、黑彩等绘折技木兰、牡丹、牵牛花、樱桃、秋海棠、菊花以及佛手。口沿下饰一红日

此器是1 7世纪初凤尾尊的一个罕见实例。康熙时期的凤尾尊有圈足,底部施釉.器身更显修长。(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45—1655年

高34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14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57、青花五彩山水图盖罐

罐有圈足,底部涂有一层淡绿色薄釉,口沿无釉,圆顶形盖与罐身扣合紧密,近口沿和近足处各有一周暗刻双线纹。

罐身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绿、红、紫以及罕见的酱彩,采用早期披麻皴手法描绘出一幅连续的山水图,画面一边,湖畔山脚下坐落着一些红色房舍,远处群山清晰可见。房舍右側的岛上有两棵小树,一座长满绿草的石拱桥通向两间红色茅屋。画面中景内,一条云带穿过树木。再往右,蜿蜒曲折的台阶尽头是一座山和两颗杉树,树干上绘树皮,树根出自画面底部。罐的颈部绘折枝的竹叶、莲花、紫菀以及梅花。盖面是另外一副用披麻皴技法描绘的山水图,图中有一条河,河上搭着一座桥,通向两间绿色茅屋

此外,山峦耸立湖中,湖岸向后斜斜退去,渐趋模糊。

颈部的折枝和连贯的披麻皴山水图,显然是顺治时期的特点。在描绘山水图的器物上,同时运用釉上彩和青花来进行装饰,是十分罕见的。(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45—1655年

高27.5厘米

口径15.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58、青花五彩高士图罐

罐胎体厚重,丰肩,宽颈,直口,口沿有釉,圈足斜切无釉,底部亦无釉.足与底之间有一凹槽。

罐身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绿彩(两种色调)、红彩、黄彩、紫彩和黑彩,描绘五位高士在花园中共赏一件卷軸画,画上只有一个代表阴阳的太极图。二童手捧两捆画卷走来。画面右側是一张被山石半遮的案桌,桌上放有两本书,一只温驯的鹿立于高士身后,左側则为两小株芭蕉和十分写实的花园围栏。(有时在花园中的场景是通过一小部分绘画草率的围外来表现,而不像此处将围栏画得如此完整准确)罐身另外一边是“背面”.描绘着一条宽宽的红色云带,缭绕于粗率简略的山石之间。罐的颈部装饰有从太湖石中长出来的折枝牡丹,菊花。肩部绘有一周石墙纹。

五位高士的面部均以粉色彩料来晕染脸颊,器物所施釉中可见有灰尘,这两点都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50—1660年

高28厘米

口径14.5厘米

底径14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59、青花五彩八仙寿星图碗

碗胎体厚重,弧壁,口沿斜直,涂有一层酱色釉。圈足平切无釉,底部施釉.书'玉堂佳器″双圈款。

器身以青花和釉上绿彩、红彩、黄彩、紫彩、黑彩描绘寿星和他的鹿.寿星坐于一处海角上,仆人立于侧,寿星面前的香炉正升起袅袅青烟。八仙持物一字排开,绕;碗壁一周,画的“背面”简化为仅有两棵松树。圈足较高.饰回纹一周。

碗内心绘有一幅简略的山水图,外围双线。画面中心是一棵树.左右分别是一间茅屋和一个人物。因使用原因,画面已相当磨损。

此碗造型极为少见, 与图版68青花釉里红花卉纹碗相似。(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45年—1660年

 高14厘米

 口径36厘米

 足径20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60、青花五彩人物图瓶

瓶身略短,颈较长,呈喇叭形,口沿涂酱色釉,底露胎。

瓶身以青花五彩进行装饰,釉上彩包括绿(两种不同的色调)、红、黄、紫、黑等彩。器身一侧绘有一株出自太湖石的木兰花,湖石用笔粗率。另一侧的右边描绘一位道家神仙刘海正在用一串金钱驯服三腿蟾蜍,即“刘海戏蟾”,左边是被称为'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 一人身着彩衣,正以笔挠鼻,另一人衣绿色长衫,用指挠耳。画面上还有一人在跳舞,头部偏向蟾蜍,但身份不明。此人与刘海同时出现在一些瓷器画面上,不过看起来他像是被施了法术,很可能原因就在于那只神奇的蟾蜍。

关于寒山、拾得有这样一个传说:两人是同乡,情同手足.但却喜欢上了同一个姑娘。寒山得知后,便去苏州落发为僧。不久,拾得离开家乡寻觅寒山。当快到达寒山所在寺庙时,他采了一朵荷花预备作为礼物送给寒山。寒山得知好友即将到来,便准备了一盒米迎接他。“荷”、“盒”二字发音相同,放在一起就成了“和合”一语双关,寓和谐融治之意。故“和合二仙”意为“祝愿生活和谐幸福”。由此,他们就成了祝福婚姻和谐幸福的保护神。(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5—1660年

高38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13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61、斗彩神话故事图笔筒

此笔筒胎体颇厚,尤以器底为甚。口外卷,故又有卷筒之称,筒形直腹,至底外撇,足端外側修削痕较宽,足端面呈浅双圈足状。器外透明釉较器内光亮滋润。纹样基本上多在釉下用青花勾勒轮廓线, 釉上用黑、深矾红等色复勾部分边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用矾红、深绿、淡绿、紫、黄、黑等色這染, 釉下青花有深浅浓淡的变化,釉上五彩艳丽多姿。

主题祥纹柳毅坐在鲤鱼背上,两小鬼左右扶持怕他跌倒,四周淡描青花海水,绘画夸张逼真,外口沿有青花“T”字形边饰一周。器底有“世锦堂制”二直行四字青花楷书款。

《柳毅传》为唐代李朝威所作传奇小说,描写书生柳毅落第返乡访友途中遇远嫁泾州遭遇被夫家虐待之龙女,龙女托柳毅致书至洞庭家中,洞庭君之弟钱塘君救回龙女,几经周折,龙女与柳毅结为夫妇的故事。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以戏剧的形式如元代尚仲贤杂剧《柳毅传书》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整个情节。瓷器上的这类装饰究是直接取材戏剧还是版画,尚待进一步考证。此笔筒表现的一幕是柳毅传信洞庭后返归的情景,十余兵蟹将前后簇拥, 有的鸣锣开道,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持灯在后.其中有一行走在柳毅身后的小鬼,双手所托之物似一颗夜明珠.此当是钱塘君为答谢柳毅传信而贈送的宝物,画面充满了神奇色彩。(周丽丽)

清顺治 1644—1661年

高15.5厘米

口径22.3厘米

足径17.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62、青花五彩长颈瓶(两件)

瓶胎体厚重,造型、高度皆同,但外形线条略异。圈足切削整齐.底部施釉,书“世锦堂制”四字款。口沿下皆有一周青花T形边饰,口沿施釉,圆唇较颈壁略厚。

二瓶器身以青花和釉上绿彩、红彩、黄彩、紫彩、黑彩等分别描绘出两个并无关联的历史故事。其中一瓶绘有一名武士踏于龟背之上.两名士兵持矛自山石后面走出,瓶上书有两行铭文: “灵龟报德济汹淘,岂可人生宁负义”。

这名武士应该是道教中的北方之神一真武。在道教文学作品中,他一般身穿金盔金甲,手持宝剑踏于龟背之上。但目前还不清楚他在画面中的出现是同诗有关,还是与两名士兵有关。

另一瓶描绘孙叔敖手持一棍,棍上搭着一条两头蛇,孙母坐于一旁。传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会立即死去。孙叔敖年幼之时,碰到这样一条蛇。为避免他人再见,孙叔敖便将之杀死,埋于地下。他把整件事告诉母亲,说自己看见了两头蛇,很快就要死去。母亲说他的做法是好的.上天一定不会让他死。后来孙母的话成为现实,孙叔敖好好地活了下来.还做了楚国的令尹。

有人对于将此瓶断代为顺治提出质疑。这一时期确实少有制作精良的器物,而且书报刊上从未发表过两个相同的器物。但是此瓶画风没有任何康熙时期的特征,着把该瓶归为崇祯也是不妥当的。 T 形边饰流行于顺治时期.山石、人物服饰均具有顺治风格。巴特勒家族藏品中还有另一件极为罕见之器,带“世锦堂”款.其时代也可能是顺治。所以说上述断代还是可靠的。(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50—1660年

高22厘米

足径8.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63、清华五彩独占鳌头图大盆

盆平底.弧壁,板沿口沿涂有一周酱色釉,双圈足较小,足沿粘砂,底部施釉,书'佳器玉堂″四字款(更多时候书作″玉堂佳器' ) 。

器物以青花和釉上绿彩、红彩.黄彩等进行装饰。内底心绘一童手执桂花,骑在一条大鲤鱼上。鲤鱼正跃出海浪,将变为一条龙。盆内壁绘折技的佛手(象征财富).石榴(象征子孙满堂)以及桃花(象征长寿)。板沿上有四个小开光,开光内绘花果。除了上述纹饰,其余部分均绘各种几何纹和鱼鱗纹.外壁以红色网格纹为地纹绘折枝梅花与竹叶.圈足上方有一周奇特的如意纹边饰。

此盆造型少见,是大维德基金会所藏中和堂盆以及图版75山水图盆的前身。盆上的纹饰充満象征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其中的含义相当明了。童子骑在鲤鱼身上意为'独占鳌头'—即在科举考试的殿试中取得头名'状元'。早在1646年清廷就恢复了这一考试,取得殿试第一名可以保证在朝廷得到一个好职位。因此,此盆是为祝愿参加殿试之人取得好名次,并祝愿多子、多福、多寿。(迈克尔.巴特勒)

清顺治年间约1650—1660年

高9厘米

口径34.5厘米

足径20.5厘米

巴特勒家族收藏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第一篇和第二篇和第三篇和第四篇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二)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三)

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青花篇四)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玩元素网整理自书籍资料,同行转载请署名古玩元素网整理,否则一律投诉到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