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果循环才是天命的根

 余近山uxer3586 2017-01-26

   何谓因果循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认为,因果循环是一种物质运动的现象,因果循环阐明事物的起因和结果循环不息的规律。因果循环主要指的是善恶的报应,它跟佛教信仰没有排斥关系。因果循环有三条规律:第一,因果循环是一组结合体,有因必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第二,因果循环互相转化,因会转成果,果也能变成因。第三,因果循环有时会隐而不现,有时会出现假象,但因果循环是曲折性的运动,最终因果循环达到互相统一。因果循环的道理认为:天命是一条弯曲的铁道,因是果的火车头,果是因的终极轨迹。因果循环分先天与后天两种情形。

  四柱命理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它不是因果循环的全部,命理只是因果循环这株老树上的一个枝干,先天因果是命理的根基,它的循环是让每个人生都得到一个四柱八字。掌握算命术的人必须知道根基的深浅,才能算准他的命。后天因果是命理的花与果,它的循环才是最现实的。命理的枝干虽然已经产生,但花与果的成长还没有成熟,命运可以通过后天因果对先天因果施加影响而转化之。如果一个人能以后天积德的愿力改变未来,他的人生结果一定与命理理论不一样。虽然他的命理本来很好,但他在社会上危害很大,或者他没有去奋斗,结果没有哪一位命师能算准他的命。古人说,命有三不准:佛、僧尼、仙道算不准,大善大恶算不准,等运之人算不准。真正的天命不是由生辰八字所决定,因果循环才是天命的根。

   命理就象一张火车票让一个人对号入座,当他过完一段旅途之后,要不要继续跑下去,或者想让旅途更长远些,不是由列车长所决定,而是由支使他入世旅游的那股力量和他的心景两者共同决定的,这个时候,天命就体现出了两种意识:一种是支使他继续前进的意识,一种是他自愿云游的意识。所以,人生入世旅游不只是一二个驿站,寿命不是真实的天命,而是因果在实践他的旅行,真正的天命是一种不平凡的气或气场在每个独立人体上的运动、歇息,气是一种具有物质属性的能量,他在运动和歇息过程中时间可能很长也可能非常短,反正他是迟早都要转移地点的,或许是有别的使命正在等待着他。气或气场接受因果的支配,一切行动皆由因果循环作出决定。

   命运的好与坏跟大环境关系最大。命运好像一件乐器,演凑效果受到人的演凑艺术和具体场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命运不是以乐器的质量来衡量其演凑的效果的,如果演凑艺术和具体场景都没问题,说明他的命运不错,如果演凑艺术和场景都比较差,也许他的命运就较差。

   人的相貌揉合着因果循环的因素。有的人天生长着一副好的姿颜,好的姿颜必有内在的原因,以姿颜判断其处在顺景还是逆景,所以,姿颜能改变人的运气。气色也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变化的,有些人做了坏事,心情烦躁,睡眠不好,食欲不振,试想他的气色会好吗。以气色判断其是否获财喜或者患忧愁,所以,气色能改变人的福气。人的精神好坏无不跟因果循环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人明明休息得很好,但精神老是萎靡不振,有的人经常做功德,灵魂得到宽慰,善果满满,总是觉得有使不尽的劲,用不完的精力。以精神状态判断其身体是否健康,所以,精神能改变人的里气。

   人的气概是先天具有的一种特质,一个人的气概决定着他的功名、权威、荣誉。具备一定气概的人光明磊落,有很强的使命感,常以天下为公,心怀庶民社稷。可是,气概跟面部造型一点都没有关系,这是后天无法抄袭的天资,是先天因果的奖励品。

   人的心灵属于后天因素,心灵可以改变因果,产生报应。心能生万法,心也能灭度诸法。人的德行和意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微物质,这种微物质的功能可以用十个字作概括,就是“无所不渗透,无所不可能”。比如,他通过积德行善,他的愿望可能会实现了,所以,人要经常积德行善并不断地祈祷,也许吉祥就会到来。又如,他平时非常担心某一件事的发生,不机不觉地,这些担心突然就出现了,这是因为心灵的不断暗示造成的。所以,人平常不能在思想上挂念不吉利的事,也不能经常唠叨不愉快的事情。

   心灵是释放良知的机关,只有懂得善恶报应,因果循环的道理的人,才能做到以善为本,知行合一,获得果报。善恶与人的命理没有太大的关系,却与人的吉凶休咎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心灵是聚集知识的会所,做人只有谦虚谨慎,向上好学,求知若渴才能拥有书本和社会知识,从不同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能为任何人提供最好的果报。

  心灵是产生错觉的冒险的地段,一念之差,一足之失,可能会成千古之恨。在危险地带面前必须小心踩踏,宜见险则止,时时处于警觉的状态。

   心灵是天命的调和剂,添加多少任由自己先择。天命由天,但实质上,最终天命还是连着善恶报应的根。本人鹤雁,十七岁开始学易,经过四十年的不断探索,经常体悟着因果循环的深刻意义。

   作者资料:陈志鸿,笔名鹤雁。1959年8月出生。潮汕人,中国当代易学学者、易学传播者。喜欢阅读,主张通过读书,易道、修佛改变命运。曾出版过《易海一粟》一书,并创建了“潮汕易学文化”微信公众平台。现受聘为深圳大中华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基地顾问、泰国华人青年商会易学堪舆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