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习俗趣话

 翱翔蓝天, 2017-01-26
春节习俗趣话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现今东南亚和亚洲日本、韩国等许多地区也过春节,从古代超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袭。

我国最早的春节,是从商代逐渐形成的。帝王和好隶主为了欺骗奴隶,规定了在一年中,要搞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当时,人们是将“冬祀”作为春节过的。有关“年”的最早记载,是古籍《谷梁传宣公六年》中的“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我国古代把新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恢复夏代以孟春之月(正月)初一为春节的惯例,一直沿用至今,故又称为农历为夏历。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我国广大城乡都盛行守岁。除夕守岁这个传统习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说它是由于除夕驱难演变而来的;《吕氏春秋》一书记载:“发前一日,击鼓驱疫成之鬼,亦曰驱难。”传说那时每到除夕晚上,有一种“年”的鬼怪到各家兴妖作怪,家家户户便击鼓以驱之。又说“年”害怕光明,家家户户通霄达旦,灯火通时。到了汉代,这种习俗便变成皇室专用的祀典,这在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如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就有贾府除夕祀典盛况的描绘,真是热闹已极。而这种大规模的祀典活动,庶民百姓当然无力举行,代之而来的便是除夕的守岁活动。

据《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等典籍记载,“守岁”主要有二层意思,其一是:“每年一,于子初后焚香迎神,燃放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绝。”“子初”,即现在半夜十二点。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人们要在半夜十二点烧香迎神。其二是“贺元旦也”,过了十二点,新的一年便来到了人间,这是农历新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守岁的习俗开始于唐代,《初学记》之三的《岁除》中就有唐太宗的守岁诗,恐怕就是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风土岁时记》也有“边地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诸之守岁”的记载;可见南诏国时间,也有守岁的习俗。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也说:“除夕围护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岁不眠,谓之守岁。”由此可见,守岁演变成为对往昔怀有留恋之情,已经发展到吃蚬肉,饮宴到半夜。

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我国最早的春联是“桃符”,产生在秦代,在《续事始》中载有:“《玉烛宝典》日,元旦选桃板著户,谓之仙木,今之桃符也。”我国古代最早的春联,是《宋史·蜀世家》记载的五代后蜀王孟昶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号节长春。”秦代用“仙木”刻对联,到了汉代发明纸后,便用红纸书写春联。明代写春联成为时尚。《簪云楼杂记》载:“明太宗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须门上贴春联一副。”

春节家家门上贴“门神”。传说是唐太宗睡觉时被鬼叫声惊醒,大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披上铠甲手持武器在宫门守卫。后来他俩昼夜连续守卫太辛苦,唐太宗命宫庭画师绘了他俩威风凛凛的画像,贴在宫门上。以后传到民间,“门神”又演变成老百姓喜欢的年画。

鞭炮和爆竹的最先起源,一种说法是除夕夜少数民族在篝火边跳舞,竹筒燃烧爆发出响声,增添了欢乐气氛,所以称为“爆竹”。另一种说法,古代鞭炮的最早名称叫“庭燎”,是以燃烧不通气的竹节发声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庭燎之火”的记载。利用火药制造爆竹,最早记载于唐高承的《事物记原》,其始于三国时期的马钧。采用纸制鞭炮的最早记载,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有“岁除爆仗……内藏药线。”燃放鞭炮,古代是“避小臊恶鬼”,后来民间又称为“迎财神崩穷”,迎接给人们带来富裕幸福的新一年。

……

我国春节习俗文化多姿多采,寓意无穷,寄予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近代又不断创新和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展示着当代人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