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灵魂在哪里?

 白云悠悠天不老 2017-01-26
我们的灵魂在哪里?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英国乡村》一文中说:在某些国家,都市便是这个国家的繁华富庶所在,是那里文采风流典章人物的荟萃之地,而乡村则属于较为粗陋的地方。
      把欧文的这句话移植到当下的我国,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由于“剪刀差”政策的长期打压,中国农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脏乱差,低俗、粗鲁便成了农村和农村人的“招牌”。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在城里如果在某方面哪怕有一点点的张扬,都会被城里人骂:“红苕屎还没阿干净,显啥子,显”!因此,农村人在城里人的眼里始终是被歧视和被藐视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农税提留的废除,随着城乡二元体制被逐渐打破,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农村也不再是原来那样的脏乱差,农村人也不再完全被城里人看着是土包子、下等人。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的兴起,使得城里人在节假日携家带口到这些个地方去“尝新”,若景点比较好,大有趋之若鹜之势。
      今天的城里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
      第一、水,空气和环境的污染,使得人们对清新的空气和优雅的环境的渴望。
      第二、由于来自社会、人情、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他们希望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彻底地放松身心。
      第三、不排除有的人到某地某地只是为拍照,以显示自己也是这旅游之一族。至于为什么要去那里,目的和意义,则根本不在思考的范围里。走了一圈下来,除了几张“摆谱”,什么收获有也没有。
      这些人,如果你真的让他到农村去,他又会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他们觉得居住在水泥深林里,即便人与人之间再怎么的淡漠,但干净亮堂的街道,玲琅满目的物品足可以使他们一时的心安理得。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灵魂深处也会有对已经失落了的纯朴、自然、无拘无束的怀想。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民也逐渐地走进了城里,尽管不是或半是城市人,但他们却完全把自己看作了城市人,学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渐渐地把曾经在乡下的某些好的东西,好的传统抛到了脑后。他们也渐渐地变得洋气起来(我不是说这些的改变不应该),对曾经的亲戚朋友由于经济条件的差距而慢慢地变得疏远起来。他们认为,你再是原来的样子来和我交往,在别人面前,有失颜面。客套、淡漠、虚假成了彼此之间的厚障壁。
      我是个农村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参加工作后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因此对农村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如今住在了城里 ,但始终认为,我
不属于自己实际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
      在我的心里,我的灵魂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归宿。山林的松涛,原野的小花,荷塘的露珠,山间
小溪的汩汩流水,夏夜稻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还有那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傍晚笼罩垄沟如飘带似的薄雾,叽叽喳喳归林的鸟儿,袅袅升腾的炊烟。如果这时,你荷锄下夕阳,缓缓地走向自己的小屋,那真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而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吃饭或闲玩的时候,或在小屋门口,在共同院坝里,或在村东头,或在槐树下,或在月光里愉快的东拉西扯,谈天说地。那真是其乐融融,愉快有加。

尽管环境极尽简朴,少了城市的繁华与亮堂,但正是乡村亲切朴实的情感置身乡村美景所深怀的宁静肃然之心才会使得性格中最牢固的美德和最纯洁的欢乐秘藏心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