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电视剧,真实的能力并非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是不偷懒、不逃避。
自我,不是把自己当回事,而是要把自己的原则当回事。
快乐,要靠忘我;如何“忘我”?处事要勤,处人要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更具体点就是:分析出一堆道理,不如解决好一个问题。
老天通过问题来帮助人,问题解决了,人就进了一步;老天通过玩乐来惩罚人,习惯玩乐了,人就堕落一程。
幼稚时:遇事,不停骂娘;成长时:遇事,懂个道理;成熟时:遇事,笑而不语。
没目标,生活就是在充实和空虚间转换;有目标,生活就会在战胜和准备间循环,看似都是忙和闲,但内心的成长却有着质的差别。
要从井中打水,桶就得比水面低;同样,要从困难中收获东西,就要站的比困难低一些,这种放低自己的行为就叫:任劳任怨,无条件。
有时我们分不清争取和执着的差别;也分不清怎么放下和懦弱的差别。其实是欠缺一个标准,这标准是四个字:公正、心安。
管它什么愿望、什么坚持、什么创意、什么思想,不具体到事情上,就是耍流氓。
迷路时,要爬到高处;迷惘时,要看高人的书。
信心是在乎结果的,所以一旦结果与期待不符,信心就没了;信念是不在乎结果的,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坚定地一如既往。信心是有条件的,是受,所以不可靠;信念是无条件的,是识,所以会成功。
情绪有一种比较级的形式,这形式到了正面就是骄傲,到了反面就是自卑。所以,自卑的人和骄傲的人其实是一种人,没有高下;而我们看到那些少有的真君子往往是谦卑但不自卑,高贵但不骄傲。
说话“绝对”的往往都是无知的人,因为ta知道的东西有界限,所以就会用有界限的绝对口吻阐述问题;说话苛刻的往往都是自卑的人,因为ta生怕被人看低矮,便用主观上可以感觉到对方低矮的苛刻口吻寻找平衡;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理论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人能通过与自己无关的事物获得知识,却只能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获得智慧;人能从和自己无关的事物获知道理,却只能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懂得道理;人能从和自己无关的事物获得言论和文字,却只能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获得心性和真理。---身边人事即修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谁都懂,但是对于命运而言,真正的渔只是“坚强”和“承担”。不要试图给人智慧,智慧只能自己给;不要试图给人德性,德性只能自己修。只要让TA学会“坚强”和“承担”,智慧、美德、快乐便早晚都会在TA身上呈现。
不怕难题压身,只怕舒服透顶;难题中,或多或少总能进步;舒服里,或大或小总生劣性。
心情类的问题,一个“忙”字可获救;意志类的问题,一个“绝”字可练成;格局小的问题,一个“败”字可改变;不上进的问题,一个“压”字焕新生。
或早或晚,人要经历一道门,过了那道门,人能真心的知道并坚持“对人对己要真、做人做事要善、遭逢磨难要忍”。真的接受“委屈自己是成就自己”,真的认同“无条件的勤劳和付出是进步”,真的懂得安排计划“让自己内外兼修、让自己优秀”。过了那道门,会由衷的说:人生开始了。
活跃和乐观是两码事:“人前活跃”的背后本质是“在乎他人看法”,而这种在乎过多的人往往遇事忧虑、悲观;而“人前淡然”的背后本质是“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做我所愿”,而这种有主见的人往往遇事淡定、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