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竹声中再回首——71周年,河北农大城建院深情的凝望

 唯我英才 2017-01-27

岁月有痕,爱意无限。

——太行人家

▲水楼,这是我们城建人的图腾,心中永远的明灯。

城建院,城乡建设学院的简称,这是最朗朗上口的叫法,是我内心的称呼。太行人家,作为农大城建院学子创建的挖掘地域文化的公益平台,建立一年来,平台阅读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万。在沉沉忆,深深情,不忘初心回报太行的理想下前行,有人问你从哪里来,是哪个地方给了你回报太行的情怀。思来想去,是大山,是自己的教育经历。离开校门十几年来,农大崇德、务实的校风一直影响着自己,那么作为母校的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她如何穿透历史的迷雾踏步向前,如何历经苦难千锤百炼,形成城建院特有的魂,这个印记又深深的镌刻在每个城建人的身上和心里,无论您身处何地何方,城乡建设学院让我们彼此相连,相伴永远。让我们在春节家庭团圆的亲情中,去感受农大城乡院厚重的历史底蕴,希望城建学院越办越好。


1

城建院——梦开始的地方,学子必须了解的历史

河北农大源于1902年的直隶农务学堂,建校初期并没有城建专业,直到1946年,在学校停止办学八年后,在原省立农学院院长薛培元的倡导下,学校及时组建了筹备处,学院于1946年7月复校,改设农艺学、森林学、农业土木工程三个系。这可以算农大城建院的开端,但这过程一波三折,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我们院的历史。


▲左图是河北省立农学院院门(1931年至1949年),右图为五十年代河北农大的东校门,一进东门,是长长的林荫道。

▲八十年代农大的老校门,城建院的学生多少次在这里进进出出。

      该系1946年,在北京、天津、保定三地招生,1948年随同河北农学院迁至北平,1949年师生返回保定,针对建设急需,农业土木工程系更名为农田水利工程系,1946年至1955年,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已经基本形成配套的师资和教学体系。1955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将农田水利工程系合并到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再度恢复农田水利工程系,招收五年制学生56名。同时城建人伴随着母校的力量不断成长,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走科技扶农,科技兴冀的太行山道路,将科技的火种撒向太行山区。


▲六十年代,走进河北农大的东校门,长长的林荫道等待着我们,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 水利楼,城建院学子心中的地标,这张图是六十年代水利楼前及从水利楼上东侧平台鸟瞰校园,远处看到的坡屋顶是园艺楼,上学的时候上过水楼平台的举起手,但六十年代的水楼的风景,大部分没看到过,感谢这么好的留影,美美美。

▲ 年轻的城建学子不曾见过的跨越府河的农大北门,岁月痕迹,一桥两岸,连接永恒。

      黄碧臣老师回忆1950年的校园印象:校园不小,房屋简陋,满园展绿,长长的林荫道两边排着参天的白杨树,清清的府河水轻拂着河岸上的丝丝垂柳。1955年整个校园没有一幢楼房,从西到东一公里的距离间散落着一处处平房,没有楼房,也没有自来水、暖气,各处都有一台手压式水井以供取水。冬天每屋一个小煤炉取暖。1956年全校只有两名勤杂工,1名打钟的师傅,但各个实验室配备工人却齐全。那时生活都很艰苦,学生伙食基本是一周改善一次生活时才能吃上馒头,其余全是粗粮,1951年黄老师和同学们美美的一连吃了几天鱼,工人师傅在府河设闸捞鱼,男同学也下河帮忙,收获不小,学生们大饱口福。每当杏花村杏树上的杏儿成熟后,每个学生宿舍能分上一脸盆黄黄的杏儿,学生们会边抢边闹得分享这大家庭中收获的幸福,那是有福共享的日子,苦的生活却很甜,穷的日子却长志,煤球炉不如暖气,却让人倍感温暖,这是难忘的旧事,幸福的回忆。

▲ 清清的府河水,是不是老校歌里的歌词,原来府河是道校园的风景,在河边留影,今天它浑浊不堪,但会等到它变清的那一天。

▲ 多才多艺的鞏富老师,目前城建院的活化石,鼻祖,呵呵,农大水利楼的设计者,水利楼1962年建成,鞏老师1949年从北京考入的河北农大学生,鞏老师特传奇,考进过燕京大学、北师大,历史的巧合,又进了农大的门,毕业留校任教。1958年去了武汉水利任教,和身旁的骆老师是武汉水电的师生,没想到师生又同在农大水利系任教,感谢两位老先生的出镜,和老先生在一起,如沐春风。

▲六号楼,九十年代,城建院男同学的家园,住了四年,上下的床铺,成了内心的家。这老楼,住着舒服,冬暖夏凉,轰然倒下,无处凭吊的青春。

2

城建学子青春印象——美的绽放

        母校育人之道,自有其特色,学校历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学校联系社会的教育原则,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从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用科学知识,再逐步培养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母校育人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校内即有各种球队,舞蹈队,合唱团等活跃在周末,每到新年,各种活动把全校师生融为一体,同学们把青年宫和每个教室都装扮的喜气洋洋,唱歌的、跳舞的、说相声的、猜谜的、讲笑话、打靶的、钓鱼的,师生同乐,通宵达旦。正是学校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仅是歌声、舞曲声、球场的助威声使整个校园充满了青春活力,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情操。


▲六十年代,58级水利系学生足球场前的青春活力,珍贵的镜头。

▲点球,门将必扑出来的信心,比智比勇。

▲体育运动,篮球也是城建的强项,这个我们有传统,58级水利的同学是农大校队的主力。▲1966年,农大烈火长征队,我们徒步去延安,一路走来一路唱。

▲1962年农大乐队,我们城建都是主力,自豪。水58班贾有源小提琴、李毓清黑管、邢万达黑管、于焕增大提琴,

▲58水班,音乐节奏,心灵的享受,结合大地舞曲成就了华丽的篇章

▲1962年水58班毕业生贾有源老师,音乐是贾老师一生的爱好,贾老师各种乐器精通,乐队指挥是一把好手,多才多艺。

▲当年的学校跳远冠军于焕增,是我们水利的,腾空一跃,矫健的身姿,爆发青春的力量。

1999年入学的我们在本部老球场,心中的阿森纳。大中午12点开踢,热情高涨,年轻是一团火,滚到哪里,哪里燃烧。

▲这一年,拆迁忙,运动场上起高楼

▲当年院里文艺活动有贾老师的身影,当初的李文庆老师还是学生的模样,一袭风衣很帅气,李老师歌声悠扬。

3

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实践是城建的法宝


▲水58级从岳城水库实习归来,大卡车上,同学们坐在行李卷上,今天都是美好的记忆。在野外,同学们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描绘大地,这是城建学子的标准照。

▲炎热的夏日,草帽带头上,水壶斜跨肩上,我们在野外用脚步来测量,用心在学习。


▲我们站在水利设施前,立体的全班照,可能模糊了我们面容,但是千姿百态的剪影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

▲推土机上有我们摇动的红旗,水利设施上有我们的全班福。

▲白洋淀里实习忙,欲与秸秆试比高。

▲规划的课堂直接搬到了农家的小院,当年做一个村庄的规划,带着学生在村里住五六天,这是一种精神,当年贾有源老师获得的建设部十佳,编撰的村镇规划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八十年代贾老师从水利专业改为村镇规划,为农大村镇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先生说最初城建的师资是天大,武汉水利,农大三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当初做村镇规划带着学生住在村里好多天,专注认真。当培养了很多的高徒,开辟了农大培训全国村镇规划的先河

▲在农家院里,这种吃饭的方法,接地气,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我们才有办法。

▲王文元老师带着学生种的节水试验田,收获的季节,比对试验田的产量,师生亲自上阵,亲吻土地的感情,对土地的凝望,这是我们的法宝。

▲带着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节水实验,时代进步了,经济富裕了,缺少了当年的那股精气神。

▲骆老师带着学生在一线,实践当中出真知。

▲曾宪思老师,当年原国家土地局的学术权威,农大土地管理是当年河北省的头把交椅,哪里有河北师大的份,今天土地专业已经远离城建,祝愿发展的更好。

▲当年国家土地局的局长和曾老师在一起,城建院的学生去部里上班的年轻人很多,这也是城建的骄傲。

▲学生是老师的财富,上有理论,下有实践,城建个个是能手。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农业的根基滋养了五年前文明的延绵不断,从来没有哪个年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书生意气与田间地头、春华秋实的耕作农业真正结合起来,正是如此,坐落在华北平原大地的农业大学,开启了百年征程。1917年,当郝元溥校长郑重写下“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实习实验二者不可偏废”的箴言时,这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朴实学风,便在百年的风雨当中,积淀传承下来。

4

城建毕业的学子每个都是传奇——一个都不能少


▲城建水利58级,五年制,一个都不少,毕业的时候63年,保定那场大雨赶上了。

▲我们的大师兄大师姐们,背景的水利楼是我们城建的大本营,当年的学生今天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张放大图片里都有当初青春而朝气的面庞,照片里的老师大多已经远去,但是城建的传承会到永远。▲1959——1954应届毕业生全体团员留影。

▲水利系五十八班全体团员留影。

▲城建水利八零零三班。

       老同学,你还记得吗?大屋顶下忆国事,桃花园里把心谈,青年宫内豪情壮,标本园内勤耕田。我的老同桌,你还没忘记吧,棉花地里处飞蝗,皇陵宫外育青山,八百师生下农村,毕业设计在水利第一线。日思夜想,魂系梦牵,拉起手,漫步在昔日的小道,追寻过去的时间。你的沧桑岁月,我们永远怀念。


▲土木系八二级。

      记不清曾经睡过的坚硬草垫子或是一日三餐的近70%的粗粮,天天忙于教室、图书馆抢座位、下午课后到没有草坪的黄土球场伴着飞扬的尘土踢球,亦或是到邻近的水泥场地打排球的日子。在度过充实而单调的时光之余,偶尔也会在听到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后,连夜激情的点燃草席并和同学一道载歌载舞、游行庆祝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水利专业毕业黄明设计师的回忆。

▲土规89级。

▲应该是土规专业。

▲九一届建专全体毕业生。

▲土木工程系九二届。

▲城建九三届。▲土规9301。▲村镇建设九三届。

▲城建九四届。

      你是一片肥沃的沃土,你是一片宁静的天空,你是一条涓涓细流,你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你是科学研究的殿堂,你牵动了多少人的一往情深,你点亮了多少人的希望之灯,你让多少个梦想成真。

▲土规九五届。

▲房地产九六届。

▲城建专科九六。


▲城建九七届。

▲房地产九七届。

左图曾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赵金铎,1965年毕业于城建水利系水利工程专业。右图现任黑龙江组织部部长的杨汭,毕业于水利系。下图的鞏富老师应该是二位领导的老师,鞏老桃李满天下,无论身处何地,身处何方,城建是我们坚实的后盾。

      办学特色,一所大学不可能在所有方面、每件事都做的非常完美,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关键要突出本校特色和优势。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证明,正是某些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了他们的品牌和实力,成就了卓越,扩大了知名度,城建院能有立足之地,也在于它的特色。


5

城建学院的四个专业——我们的骄傲


    1993年1月,农业土木工程系经报省政府批准改建为城乡建设学院,现在回头看,当年起的学院的名称特别有前瞻性,城乡建设学院是河北农业大学的第一个二级学院,院长由常务副校长贱人,副院长为正处级,下设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土地管理系,规格为副处级。1999年增设建筑学专业。


▲建筑系的教师和研究生。

▲贾有源老师作为规划专业开拓者,当初获得过建设部十佳科技人员的奖励,这是城建人的骄傲。

▲王文元老师直到现在还是河北各地的土地和水利项目聘请的专家,这是一种精神。

       一般以为太行山道路是农学园艺的事,其实经过我这几天的走访,发现了老城建的魂也是重要的贡献和推动力,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六十年代,国家那么穷,水利系的学生到处去参观水利设施,教师参与节水灌溉,给山区缺水地区找水打井,农大的老师实践都有一把刷子,又植根太行,崇德务实。王文元老师是五八级水利复招后的第一届学生,退休多年,依旧在土地整理,水利实施方面到处被聘请咨询。

▲八十高龄,曾宪思老师的思维都站在学科的前沿,一直在研究课题,出版了《城市土地立体空间评估方法研究》专著,课题还获了奖,这是一种城建精神。

       农大城建院的曾宪思老师,土地规划专业的开创者,五几年毕业于华南理工,来农大任教,几十年的教育心得就是做专业之间的交叉,学校发展要有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老先生八十高龄依旧在研究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值得尊重,当年国土部许多的项目都是农大土规在做,国土部的许多领导都把曾老师当成座上宾,不进则退。曾老对农村规划有很深的认知,脱离了交叉学科的支撑,农村规划无意义,因为经济,农业,土地,建筑是一个整体。就如同对农大的希望一样,农大龙头是农科,脱离了城建和机电,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样,飞不起来。


▲曾老师出版的书,以及课题获的奖励,八十高龄,这是城建精神。

▲中央电视台四次报道的太行找水专家——边庆年老师。

      城建太行找水专家边庆年老师,数十年来,边老师走遍了太行山脉的沟沟坎坎,新闻联播报道过,他凭着独到的勘测技术,定井1000对眼,被山区群众称为找水教授,是太行的神眼,并且为百姓免费找井。和边老师聊地质水文,聊风水,其实风水就可以成为建筑地质环境评价,地形,地质,水文,风向,阳光,哪一个元素都是人立于大地的生存条件,边老师退休十年依旧在耕耘贡献,现在又为中医药的发展在贡献力量。

▲老书记李守岩书记,老水利毕业生,管理水平也是一种生产力。

      农大城建,我的母校,当初建设部北方培训中心在城建,一专多能,走到社会办教育,因为你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老书记的一席话让我心里真敞亮

▲建设部北方培训基地在城建院,建专学生的培养计划,就和这个基地密不可分,扩展了城建人在全国的影响力。

▲曾经为城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生们。

▲曾经为城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生们。

▲曾经为城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生们。

▲最温暖的时刻,城建人,再回到水楼平台看世界,来到大屋顶下诉衷情。


▲博瑞诚方投资控股集团,从城建院走出的学子建立的企业,城建精神继承和传播者。

▲我希望城建师姐创建的企业越办越好,有城建人的支持,明天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