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4)苏轼的拒绝妙在何处?

 琴贵铧 2017-01-28

苏轼的拒绝妙在何处?

宋桂奇

《语文报·初二版》20141110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任端明殿侍读学士,是一个无权的文职,而其弟苏辙则任尚书右丞,执掌着重权。

一天,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想托苏轼去苏辙处求情,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得知来意,苏轼颇感为难。他知道,苏辙虽有实权,但还没有大到随便给人官职的地步;再说,他一向坚持原则,不会滥用权力。怎么办呢?实话实说,对方肯定会认为自己不愿帮忙;且直接拒绝,也有可能因导致对方面子受损而拂袖而去。短暂思考后,苏轼说:“这事今天肯定解决不了,我们不妨喝酒谈天吧!”于是他有意将话题引向读书,继而告诉朋友:“近日,我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见苏轼一脸欣喜,朋友自是“愿闻其详”,苏轼就笑咪咪地讲开了:

“从前,有一个穷苦人,因生活艰难,就打上掘墓盗宝的主意。一天晚上,当他打开一座古墓,看到的却是一个赤身裸体的人,只听那人说:‘我是西汉时的杨王孙,毕生信奉道教,崇尚节俭,所以生前嘱咐儿子给我裸葬;不好意思,我没什么能帮助你的!’挖了半天,竟一无所获,心有不甘的盗墓者又挖开另一座,只见一个君王模样的人对他说:‘我是汉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命:墓穴中不得放入金银珠宝,所有随葬品都用陶器瓦器。你还是赶快回去吧!’听到这话,盗墓者在直呼倒霉后仍不死心,他来到两座相连的古墓前,先挖左边的那座,耗尽了全身力气,看见的却是一个十分瘦弱且面带菜色的人,只听那人有气无力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哪有什么东西满足你的需要呢?’闻此,盗墓者叹息道:‘我差不多使尽了吃奶的力气!老天难道就不能帮帮我吗?’叹罢,又自言自语:‘再挖右边的那座试一试,也许会有点收获吧!’话刚说完,那个面黄肌瘦的人便说:‘我劝你还是省点力气吧!你看看我的形体都是这般消瘦,我的弟弟叔齐哪还能帮助别人呢。’”

听到这里,老朋友随即大笑而去。

显而易见,苏轼是借助一个临时编造的故事来加以拒绝的;因此,要领略其拒绝之妙,就得体味出故事诙谐幽默和雅致精巧。

先说诙谐幽默。伯夷、叔齐兄弟因不食周栗而饿死,他们的墓中自然是空空如也;所以,当盗墓者还想再挖叔齐墓时,伯夷便告诉他:“你看看我的形体都是这般消瘦,我的弟弟叔齐哪还能帮助别人呢?”此语言外之意是:我作为苏辙的哥哥,现在仍是一个无权的学士;他连我都不帮,又怎会帮你呢?对此,听者可以理解为苏辙不愿帮助,也可以理解为无力帮助;但无论作何种理解,不能帮助之意都极为明显。由于这一婉拒是借他人之口类比而出,能给人诙谐幽默之感;有此,朋友大笑而去自属必然。

再说雅致精巧。苏轼本可以马虎了事,让盗墓者直接去挖伯夷之墓的;但他却让盗墓者从杨王孙开始,如此这般,故事便一波三折,妙趣横生。俗话说“事不过三”,盗墓者连挖三次均一无所获,这种罕见之事本身就会令听者生趣,忘却其他;而就“拒绝”来看,亦能增强效果:说杨王孙、说汉文帝、说伯夷,一而再再而三,自能引发听者思考、平和听者心绪,而待伯夷之语引发笑声后,对方遭拒之尴尬也就可以随之而化解。这,当是苏轼费力经营以使故事雅致精巧的原因之所在!

由此,我们似也能得到某种启示:日常交际中,如果有些事你不想、不便或不能直说,即不妨借助于一个有趣的故事委婉暗示。同学们不妨一试!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213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