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吊打日本的辉煌,却是这位“窝囊皇帝“打下的家底

 好了明理 2017-01-29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窝囊皇帝窝囊仗

明朝军事,出名的铁血顽强,当然,也有窝囊的年月。比如十六世纪中叶,确切说,是明朝嘉靖皇帝在位的后半段。

那时的明朝,历史积累问题大爆发,昔日威武无敌的军队,遇事常见犯窝囊,东南几十个倭寇组个团,一次差点把南京端了。北方宿敌鞑靼可汗阿勒坦,得空就南下侵扰,曾经把北京周边横扫个遍,竟都没瞧见敢吭气的明军。简直集体窝囊到家。

如此窝囊,当年嘉靖皇帝也怒,重手整顿过很多次,杀人问罪都办过,倒也冒出过不少铁军良将,比如俞大猷戚继光马芳,流传到今天依然名号响亮。可窝囊毛病,却还是根除不掉,逮着机会就要闹一场。

待到嘉靖帝驾崩,儿子隆庆帝朱载垕登基没一年,也就是隆庆元年(1567)十月,窝囊的明军,立刻又“献礼”:老对头阿勒坦南侵,周边明军也是老套路,不是躲就是跑,重镇石州几个钟头就沦陷,然后被阿勒坦烧杀抢掠八天,不远处几万明军,却是纹丝不动,干看了八天热闹。如此活剧,史称“石州惨案”。消息传到北京城,大明朝野都炸了。

满朝的文武,只要会说话的,各个义愤填膺,纷纷强烈谴责,但是最该怒的人——登基不到一年的隆庆帝朱载垕,反应却十分奇特,收到消息后倒也震惊,大臣面前满脸悲愤,急了就唉声叹气,甚至回到深宫里,想到这耻辱,难受的饭都吃不下,依然还是唉声叹气。莫说发狠,反而是十足窝囊样。

对这窝囊样,当时朝堂上好些大臣们,却是反应淡定:习惯了。

因为这位隆庆帝朱载垕,三十多岁的年岁,早就是个出名窝囊人,做皇子的时候,做派就低调,这时君临天下,平日和大臣开个会,臣子们吵的激烈,就他眼睛放空状望远方,经常惊倒一片。十万火急的事报过来,都是能甩就甩。如此作风,照当时大臣郑履淳的愤怒吐槽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就没听说过像他这样还能治好国家的。

如此窝囊皇帝,摊上这般窝囊的事件,照好些大臣嘀咕:这个大明朝,简直窝囊到家了。

就在这窝囊到家的时刻,十月四日,满脸悲戚戚的明穆宗朱载垕,终于发布了一条相关诏书,没有愤怒抨击,没有暴跳如雷,只是简单一个要求:大臣们要踊跃举荐边将,并对国防问题发表看法。

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命令,背后却藏着这位“窝囊”皇帝,此刻起坚定不移的信念:唤醒大明朝的铁血精神,重建一支顽强敢战的强大铁军!

二:整顿,就是这么简单

石州惨案发生的时候,在好些大臣眼里,大明朝的边防问题,其实是没救了。

因为二十多年来,和这次类似的惨案,早就有好多次,明朝军队非跑即躲的现象,瞧都瞧习惯了。莫说是此时窝囊的隆庆皇帝,就是他爹,那个出名腹黑精明的嘉靖帝,就不知道暴跳如雷过多少回,暴风雨般的铁腕整顿,也是一拨接一拨,一二品的大臣都杀了好些位。可是就如开头所说,除了整出几位名将来,整体的风气,依然是越整越窝囊。

雷霆暴雨都整不动,就凭这窝囊皇帝叹两口气就行?

于是发布命令没多久,好像应景似的,也有大臣开始上书,但基本都是务虚的,典型兵科给事中魏时亮,靠谱办法说不出个丑寅,决心却表得坚定:愿君臣共起,同仇敌忾,则虏患不足平。类似的奏折,都是这种漂亮话。这也是明朝多年来的风气:谁知道皇上玩真的还是三分钟热度,说两句漂亮话总不吃亏。

尤其叫大臣们深感无语的是,以前嘉靖帝碰这类事,直接责任人说杀就杀,而且是一抓一群官。这次的隆庆帝,却连这胆气也没有,如此耻辱的石州惨案,相关责任人,却是先只来了个罚俸处理,其他罪名再议。难道是轻轻放过的节奏?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又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时,两个月后,也就是是年年底,突然又是一声炸雷:石州惨案的所有责任人,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基层军官,只要沾上的,前后所有丑事,竟然不动声色间,全被查个清楚。然后一本正经走司法程序,别管多大官,该什么罪就受什么罚。特别是几个带头看热闹总兵,宣告罪状后全数处以死刑。

这次处理特殊在哪?以前都是暴风雨般整顿,快速杀过抹掉,这次用两个月时间,里外一顿清查,不断加重力度,轻松带出一片。处置过程更严格走司法,所有罪依法判,不来特事特办那套,而且如此耻辱事件,犯错的罚了,几位表现英勇的军官,也依照法律表彰嘉奖。效果也立竿见影,以《明史记事本末》说:将士始知畏法焉!

如此苦心,用意也正在这里:让三军将士害怕整顿,风声过去自然就松,只有先树立法律威权,让他们明白有法必依。整顿军备,才真有可能靠谱!

等着将士们知道怕了,同样是石州惨案处理期间,隆庆帝再次抛出了重磅猛药:《御虏十三策》。这就是在务虚期间,表面轻描淡写下,这位皇帝集合心腹大臣,谋划出的整顿方略:包括了责任落实,选兵练将,将帅责任划分,军备协调各个方面。每一条,都切中要害!

明朝军事为什么当时窝囊?原因其实也简单:先前的卫所制度崩溃,军队保障装备都差,外加责任划分不清,苦大兵又要打仗又要背黑锅,文官们瞎指挥却擅长甩锅。如此毛病积累,打仗肯定各种爆发。毛病都清楚,但改毛病却难,每件都是集体扯皮。

而隆庆帝的用意就在这里:既然要扯皮,那就让你们扯个够,石州惨案后,从查案到落实军事策略,样样自己不说话,发动群臣建言,不断的施加压力,叫大臣们站出来互相指责攻击,然后顺藤摸瓜,一边清查责任树立威权,一边集思广益,把靠谱的方略定好。而今威权树起来了,方略也有了,大臣们一顿折腾,扯皮也扯累了,没说的:执行!

于是,经过一顿折腾的大明朝,在不动声色里,完成了人事洗牌和方略调整,整个北部防线的经营,开始隆隆上马了。

三:不说不代表不支持

隆庆帝在位时间短,但工作方式,却是一直这样:表面上一脸窝囊,啥事都推开不管,其实却是发动大臣先敞开闹,自己居中拿捏,找准方向把事情捏成。同时期的惩治腐败遏制党争如此,整顿军队,也同样如此!

但军队的挑战,却是更残酷,别看新方略推行下去了,也红红火火执行了,练兵防御各项工作,都是有条不紊。但是这个窝囊毛病,也不是这么简单治。这就好比积累了几十年的老毛病,只靠一两副药,止痛可以,去病根却难。

要去病根,下药很重要,动手术也必须,而在修理完石州的残兵败将后,隆庆帝又甩出一把手术刀:抗倭英雄戚继光。

身为抗倭战争的一代传奇,戚继光在嘉靖年间,上演的是逆天灭倭神剧,手把手带出的戚继光,堪称东南第一恐怖军团,对上凶残倭寇,从来都轻松吊打,每次都是自家死伤个位数,倭寇的死伤常见四位数,一路从浙江碾到越南,亲手把血火连天的东南,碾得一片太平!

如此英雄,要整顿北方,当然要大用,隆庆二年五月,戚继光走马上任,总理蓟州,保定,昌平三地练兵事务,总兵以下都受节制。可谓担当重任。而且用的还特别配套:戚继光的老上级谭纶也同样北调,担任蓟辽总督,而且当地与戚继光平级的总兵,能调开的一概调开,既然用,就是扫除一切障碍,不让任何人掣肘,让你放开手脚!

戚继光果然放开手脚,到任就发狠了猛练,果然遭的阻力也大,这位铁血猛将直接放了狠招,把自己的三千嫡系从浙江调来,当着蓟州当地士兵操练,只见瓢泼大雨中,三千浙江兵笔挺站立,毫无退缩,一下把当地将官都惊到,从此对戚继光服服帖帖。但参考明朝军事制度就知道,谁家领导敢让戚继光这么做,那真是撑天的魄力。这魄力,就是“窝囊”的朱载垕在撑!

而就在蓟州练兵的过程里,见诸史料的,常见戚继光和朝中言官乃至当地官员间的互掐,办什么事都有人骂,但一件大事,却叫基本不说话的朱载垕,难得的说句话:为了巩固防务,戚继光决定加修空心敌台工事,练兵修城一条龙,但想法美满,花钱却海,工程一上马就招骂,闹得老上级谭纶为了保护戚继光,竟也主张暂停工程。关键时刻,却是隆庆帝一句话拍板: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

就是在这句拍板下,戚继光挺住了,空心敌台修起来了,精锐的明军,也终于练出来了。他的成功,好比一把锋锐的手术刀,一下扫除了整个北方边军的堕骄之气。之后的事情,就是明朝历史上又一段激动人心的岁月:焕然重生的明军,不但各路部队敢于交战,还敢于出塞亮剑,多次痛打鞑靼部,终于打的老对头阿勒坦,最终接受了明朝的招抚,以他自己的哀叹说: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真是打服了。

隆庆三年九月,另一件大事,更宣告了明军的铁血回归:隆庆大阅兵,十二万明朝新军,以全新的风貌,在大明君臣百姓面前,演练了强大战斗力。其震撼效果,正如史书赞叹:军容之盛,近代罕有!

也正是这支铁血的明军,不但撑起了隆庆年间的光辉,更撑起了万历年间的厚实国力,后来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吊打日本的辉煌,都是这位窝囊皇帝,打下的家底!

窝囊不窝囊,不看表现,不看态度,只看是否正确的拿捏,管对正确的地方,管的对,就是再现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