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孙晓竹
  地名即一个地区的名称,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反映地与物,地与人关系的意义。我国竹子种植地域广泛,品种众多。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中国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也指出,中国文明是“竹的文明”。以竹命名地名是很常见的现象。我国西南部不但是亚洲竹子的主要起源地,也是现代竹子的分化和分布中心,生活于此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出深厚的竹文化,由此产生了西南“竹文化圈”。本文拟就地处西南“竹文化圈”内的贵阳地名中所蕴含的竹文化展开探讨,打开一扇了解贵阳地名的窗口。
  地处西南“竹文化圈”的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习惯上称之为“黔中腹地”,平均海拔1250米,跨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北连川渝、南临广西,东接湖南,西通云南。是沟通西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各民族交流融合之地。目前居住着汉、苗、彝、侗、布依、土家等37个民族。贵阳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7℃。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湿度较大,适宜竹子的生长。竹文化在贵阳历史发展中显示出重要意义,特别在地名的命名中中蕴含了大量的竹文化因素。
  今贵阳市别称“筑”(注:读音[zu]),竹又是贵阳市的市树之一(1987年9月29日贵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审议通过,将竹确定为贵阳市的市树)。这些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说明竹与贵阳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从贵阳乌当人类活动遗址和猫坝、洛湾、太慈桥搜集到的磨制石器来看,贵阳地区早在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贵阳地区属古代西南土著濮人建立的洋河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贵阳地区属夜郎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贵阳属于洋河郡,洋河郡下辖十七县,至于贵阳属夜郎县还是且兰县,至今尚无定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一公元589年)贵阳行政隶属大致与秦汉相同。
  秦汉时期的贵州,不仅有郡县、郡国的存在,还有不少部落联盟国家,夜郎就是其中之一。在贵州境内至今流传着的夜郎王的故事,就先见于史书记载。《后汉书·西南夷传》:“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洋河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洋河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祠也。”从中可以看出古夜郎竹子丛生,以竹为图腾崇拜以及“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的痕迹。此项记载实际源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时在1600多年前。后来,贵州陆续就有了在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关于竹王的传说。如黔西布依族,织金布依族的《竹王的传说》:威宁彝族的《竹的儿子》,长顺苗族的《夜郎王》等等。但传说均不能代替信史,前人已有论述,在此不赘。
  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在西南夷君长中,“独夜郎、滇受王印。”较之于滇,夜郎王印至今仍未发现,因此夜郎竹王城何在仍是一个迷。明清时期,有人认为贵阳即是竹王城。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贵阳名胜甲秀楼前有旧联日:“丞相祠前一川静,竹王城外此楼高。”清刘藻《柳梢青·甲秀楼远眺》中也说:“岸草汀沙,竹王城外日西斜。”这些虽然不能作为贵阳就是竹王城的直接证据,至少说明贵阳城市发展中受到竹这一文化因素的影响颇深。现在生活在贵阳的布依族仍然有着崇拜竹子的习俗,布依族普遍认为:“人的诞生以竹保佑”、“人的灵魂从竹而来”、“独子与竹为伴”、“年老随竹升天”等等。布依族在祭祀祖先时吟唱的《祭祖经》中有这样的唱词:“尊敬的祖宗啊,请你从那竹中来,来享受儿女的酒和鱼。”而布依族即是前文竹王传说中提到的僚人后裔,可见竹在贵阳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至五代时期,贵阳被称为矩州。矩州建立者谢龙羽为群舸大姓,是生活在贵阳附近的少数民族。这一时期矩州与中央政府之间还是一种若近若离的关系。五代期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彝族安氏先民乌蛮(亦称“卢鹿族”或“罗罗族”)的首领主色率兵攻打矩州,矩州谢氏政权消亡,矩州被改名为黑羊菁。“菁”是方言,意思是“山间的大竹林”,这与贵阳地区盛产竹子这一特点是吻合的。主色自己居住在贵阳城北三十里的石人山,派儿子若藏守卫黑羊菁。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统治贵阳的彝族默部首领普贵及其子内附,宋太祖在《敕普贵书》中说:“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贵州”首次见于文献记录。直到明永乐年间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前,今贵阳市区大多数时间都被称为“贵州”。普贵归附后,成为黔西北名正言顺的统治者,此后“罗氏鬼国”之名屡见于史册。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水东宋氏的宋景阳将乌蛮势力逐出黑羊菁。宋王朝置宁远军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夷语谓蛮为大万,州为谷落,因呼为大万谷落总管府”(见清道光《贵阳府志》)。此后黑羊菁名称不复存在。黑羊菁的中心在今贵阳市大十字一带,民国初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贵阳大十字附近确有一条小巷被称为“黑羊井巷”,“井”应为“菁”的音转,即为黑羊菁遗迹,后在贵阳城市建设中不存。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九月,罗氏鬼国主阿榨,西南番主韦昌内附,朝廷置宣慰司、安抚司,隶四川行省。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取“顺服元朝”之意改罗氏鬼国地为顺元路。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招降八番金竹寨,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改金竹寨为金竹府。今贵阳市的别称“筑”即与此有关,受其影响,逐步形成贵阳别称“筑”的雏形,而后世贵阳附近村寨以“竹”、“筑”为名者多始于此。前述贵阳别称“筑”的读音并不是“zhu”而应该是[zu]。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其曰:“筑,以曲五弦之乐也。从竹。竹,亦声。”说明zhn就是贵阳别称“筑”的本音,又由于贵阳方言无翘舌音,因此读作[zu]。今读为“zhu”可能是受到现代汉语“建筑”等词汇的影响,其实这里的“筑”是“篥”的简体字,而贵阳别称“筑”无繁简之分,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写的。
  宋代前期至明代中期,贵阳地区一直被称为“贵州”。明洪武年间,将贵州改名为“贵竹长官司”。万历十年(公元1586年),将贵竹长官司辖地和龙里卫平伐长官司辖地合并成立新贵县,成为贵阳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存在了109年。贵州布政使司设立后,“贵州”始成为贵州省名。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设立贵阳府,这是“贵阳”一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之始。这一得名是由于“山南为阳,山北为阴”的缘故,因位于贵山以南而被成称为贵阳。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撤贵州卫、贵州前卫,在两卫原管辖地设置贵筑县。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又裁撤新贵县,其辖地并入贵筑县。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将贵筑县所辖地并入贵阳府,不久移县治于扎佐,后又移至息烽,至此存在226年的贵筑县消失。到民国30年(公元1941年),贵阳设市,又置贵筑县,县治移驻花溪,直到1957年撤销,存在16年,其所辖大部分地区都并人贵阳市。
  综上所述,竹文化对于贵阳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名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各种地方史志资料表明,贵阳地区一直是竹子丛生的地方。贵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阳出产的刺竹、筋竹最为著名。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出产的竹子有斑竹、紫竹、苦竹、筋竹、箭竹、锦竹、水竹、丛竹、凤尾竹、潇湘竹、画眉竹等11种。明万历《贵州通志》说,贵阳种植的竹子有紫竹、锦竹、丛竹、凤尾竹、罗汉竹、筋竹、水竹、白竹、苦竹、实竹、刺竹、潇湘竹、画眉竹、斑竹、箭竹等15种。
  竹被人们称为“花木四君子”之一。各族人民都十分喜爱竹,了解贵阳竹文化的历史,发掘贵阳竹文化的内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贵阳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