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依族地名与稻作文化渊源探析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梁朝文

   布依族是世居于云贵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有着灿烂文化的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布依族总人口为297.15万人,其中98%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等地,毕节地区、遵义地区、黔东南自治州及云南省的罗平、马口、河口,四川省的宁南、会东等县也有少量分布。布依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成片聚居,但又与汉、苗、瑶、水、等民族交错杂居。

   布依族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16摄氏左右。红水河、

南北盘江沿岸地带海拔低一些,年平均温度在20摄氏左右。布依族地区河川纵横,水资源丰富。

著名的有南、北盘江、红水河等。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决定了布依族地区是水稻作物的原产地。据考证,布依族人民种植水稻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越人时期布依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遗迹了。据考古专家、学者研究,布依族先民百越人曾参与了水稻的发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作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地理学等角度,对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及稻谷栽培发明的民族属性进行了考察,得出了稻谷栽培起源于亚洲东南部以云南和印度阿萨姆邦为中心的,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区及中南半岛的越南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缅甸掸邦等地的所谓“半月形地带”,而这一带从民族学、民族史学、语言学上考察,基本上是古百越人的分布地区,因此得出“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民族是古百越”之结论。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李坤生,《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云南社会科学》1981 年1 期),考察了含“纳”(或“那”)字地名的分布地点,发现它与“稻”词古音同言线和“田”词古音同言线大致重合,而这些区域至今仍是百越后裔诸民族居住的地区。在布依语里,把种植水稻的“田”称为“纳”或“那”。“纳”、“那”读音相近,声、韵母相同,只是声调有所不同而已。这一读音正好与这个研究结论相互吻合,成了有力的佐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古百越族分布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结合百

越后裔诸民族至今仍以种植水稻为主业的情况来看,作为百越民族后裔之一的布依族是水稻民族,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1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从地形特征上看,布依族地区的确以稻田多见,占所耕种面积的8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95%以上。这一事实说明了作为百越民族后裔之一的布依族以水稻的种植息息相关。从语言上看,布依族地区的许多地名就是以水田有关联的。本文将根据这一点进行详细阐述。

   “田”或“水田”在布依语里称“naz”,汉语译音为“纳”或“那”。布依族地区与“naz”命名的地名很多,几乎占到50%。

   一、直接以“田”或“水田”命名的地名。

   以“田”或“水田”相关联的地名在布依族地名中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布依族人民与水稻种

植的渊源关系。这类地名分两种情形出现,一种是“naz(田)”前置的地名,另一种是“naz(田)”

后置的地名。以下分别阐述:1、“naz(田)”前置的地名,如:“naz.sil”汉语译音:“纳细”;“naz rees”汉语译音:“纳核”;“naz baanz”汉语译音:“纳北”;“naz baangx”汉语译音:“纳傍”;“naz ndeeus”汉语译音:“纳了”;“naz waaiz”汉语译音:“纳外”,等等。

   这类地名由两个音节组成,前一个音节“naz(田)”是冠词,冠以这个地名与“田”有关;后

一个音节具有指代的意义,它反映了该地名的地形或地貌特征。如“sil”、“rees”、“baanz”、“baangx”、“ndeeus”、“waaiz”等等,它们的汉语意译分别是“sil——丝绸”、“rees——沙子”、“baanz——偏坡”、“baangx——一大片”、“ndeeus——山丘”、“waaiz——水牛”的意思。

   “naz sil”这个地名反映了这个地方曾经出产过丝绸;“naz rees”这个地名反映了这个地方是个“多沙”的地方;“naz baanz”、“naz baangx”、“naz ndeeus”这几个地名有些类似,反映的是这个地点处在半坡或偏坡或山丘上,从而看出这些地方是梯田较多的地方。因为只有偏坡或丘陵地区才会有梯田。因此有些学者说,某些地名实际上就是地势的反映,这话毋庸置。而

"naz waaiz”这个地名,意译成汉语就是“水牛寨”的意思。这个地名,也从侧面佐证了布依族地区多水田这样的事实,因为水田离不开“水牛”的耕作。

   2、“naz(田)”后置的地名。如:“mbaanx naz”,汉语译音“蛮纳”;“baangx naz”,汉语译音“傍纳”;“ndeeus naz”汉语译音“了纳”,等等。

   这类地名,主要是村寨名称,也均由两个音节组成,前面的音节“mbaanx”、“baangx”、“ndeeus”系指代名词,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反映该地名的地形或地貌特征;而后面的音节“naz”系冠词,表示这类地名与“naz(田)”有关。

   “mbaanx”的汉语意译是“寨子”的意思,说明这个村寨与“田”有关;“baangx”意译成汉语,就是“一片”或“一大片”的意思,说明这个地方有一大片的“水田”;“ndeeus”的汉语意译就是“小山丘”的意思,说明这个地点与山丘有关,属于“梯田”一类。

   值得一提的是,象“ndeeus naz”和“nazndeeus”,“baangx naz”和“naz baangx”这类地名,表面上看,实际上就是前后两个音节前后置换形成的,它们是否就是同一个地名昵?其实不然,它们不是指同一个地名,而各代表各的地名。这也许是先人们在命名时根据当时的心理喜好来命名的结里,因为地名实际上就是人为冠与某地点(或地方)的符号,是一种单个人的行为逐步被多人认可并运用后最终约定俗成的结果。

   二、与“水”、“水沟”来命名的地名。

   水稻,是一种与水关系紧密的农作物。水稻种植,更是一种离不开水的农活。因此,在水稻

耕作区里,水沟、水渠四处可见。“水”在布依语里称“ramx(汉语音译为‘然’)”,布依族地名中,与“水”、“水沟”命名的地名也很多。

   1、直接以“水”命名的地名。如:

   “Ramx xeengx(汉语音译为‘然详’)”,这个寨子是惠水县王佑镇的一个布依族寨子,寨子

边正好有条河流经过,这条河流当地汉语称“冷水河”。“冷水”在布依语里叫“Ramx xeengx(然

详)”,“xeengx(详)”就是汉语里“冷”的意思。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这条河发源于山洞,水质清澈,四季冰冷。这是个直接以河名命名的寨子,同时也反映了这里的景物特征。

   诸如此类的地名很多,再如“ramx soh(汉语音译为‘然梭’)”这个寨子,“soh(梭)”的汉语

意思是“直”或“笔直”的意思。“namx soh(然梭)的汉语意思就是“河流笔直地经过这里”。这个寨子的侧边也正好有条河流经过。这个寨名也反映出了这里的景物概貌,这也是古人以景命名的一种方式。

   2、以水相关联的地名。如:

   “lac imeangl(汉语音译为‘拉茂’)”这个地名,布依语的“lac(拉)”在汉语里是“下方”的意思;布依语里的“meangl(茂)”在汉语里是“水沟”的意思,“lac meangl(拉茂)”就是“水沟的下方”的意思。这也是个寨子名称,这个寨子的侧边也正好也有条河流从高山处流下来,经过这里时由于水势变小,象条水沟一样。故古人在给这个地方取名时,也是借助景物,把小河看似水沟,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给地方命名的结果。通过上述例子,我们看出布依族地区的地名与稻作文化紧密相连,佐证了布依族是稻作民族之一的这一历史渊源。因为稻作是古代百越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更是百越民族从愚昧不断走向文明的标志。

   此外,从汉族文献资料上,我们可以查阅到不少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对布依族的称谓,如“夷

家”、“仲家”等等他称。“种家”之称始见于元朝,《元史?地理志》有“栖求(今长顺县一带)等处有种家蛮”的记载。明、清史籍有“种苗”、“种蛮”、“青种”、“种家”等称呼。之所以出现这些他称,不排除其是他民族对布依族的不理解所致。同时,一方面也佐证了布依族从事水稻种植而被称为“种家”的历史缘由。因“仲”“种”同音,故称“仲家”,即“耕种”或“种植”的民族,因耕种而得名。所有这些,都揭示了布依族是一个与水稻种植分不开的民族。这种说法被许多学者接受。

   另外,从布依族的神话、古歌、摩经及生活习俗、民间信仰中,也有稻作文化历史的反映。

如布依族古歌《十一个太阳》中,说的就县古时天上右十二个太阳,把人间种的庄稼全都晒干了,秧苗都枯死在田里了,因此王姜才自告奋勇,冒着死亡的巨大危险去射杀太阳。就在他要去之时,人们还对他许诺说如果他能把太阳射落,就将大田、好田拿给他耕。歌里是这样唱的“haux gonshohjaangl naz-saaiz mengz nyingz deeldogt,naz luh xeel haec mengz,naz dul xi-angz haec mengz.”。这首古歌,反映了远古时期,布依族人们就已经耕作水稻这一历史事实了。

   又如布依族摩经《安王和祖王》,这是一部祭祀用的长篇经文。经文里叙述的是母系社会向

父系社会生活转变过程中,父系氏族集体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它叙述同父异母兄弟安王在其弟祖王出生前后所受到的待遇时说,祖王出生前,安王能得到父王给的“祖宗田”、“肥沃田”等,

而祖王出生后,由于后母的偏心,安王这些好处都得不到了。经文是这样唱的:“maaih feax geadjas-raaus gueh naz,sul miz gaad jasraausgueh naz”汉译的意思是“别人扛耙去耙田,你们不去耙田”。这句话是祖王的母亲在指责两个孩子安王和祖王不去田间干农活,实际上是指桑骂槐骂安王。接下来又这样唱到“meeh gueh hauxdaangs xagt,meeh gueh byagt daangsyiangh.”这句话的汉语意思是“母亲做的饭不一样,母亲做的菜不同”。又说:“nauz doonghxeel xos doongh,nauz naz xeel xos naz.”这句的汉语意思是“田坝说了田坝丢,田间说了田间忘。”意思是说母亲厚此薄彼,给安王和祖王两兄弟送来的饭菜就不一样。因此两兄弟就在田间谈论,虽然饭菜不同,但只能在兄弟两之间知道就行了,别把这话传到母亲那儿去。

   经文里叙述的好像是家庭的日常生活琐事,但它反映的显然是比较进步的稻作时期的农耕生

活概貌人事间的冷暖情怀。

   因为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名词词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为冠以的。地名是一定地区

内民族结构、生活环境、历史状况、文明进程等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可以说,地名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遗迹。

   一定地区内,地名的多寡是以该地人口多少、密集程度、文化发展紧紧相连的,地名越是纷

繁众多,说明该地人口越是密集、文明程度越高。

   综上所述,布依族地区的地名与水稻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它是布依族所有地名中的一个部

分,它的组成(组词)形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它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社会演进等内涵于其中,因此可以把这类地名称为布依族的水稻地名文化,它是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水稻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水稻为伴的种植过程中不断总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因此,通过对布依族水稻地名的研究,可以从中探索出布依族先民种植水稻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能探寻出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遗迹,这对研究稻作文化、民族文化等意义深远。

 

文章发表于《贵州民族报》2011年8月29日第B02版

PS:文章是在中国知网下载的,格式进行了转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