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西地名及其文化蕴涵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黄克顺

   地名属于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是人们为地域约定的名称。地名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社会现象,对它的研究需要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皖西地区历史悠久,地名资源丰富,其分布有明显的规律,与皖西地域文化联系紧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本文所考察的皖西地名指的是现在的六安市范围类寿县、霍邱、舒城、霍山四县和金安、裕安两区内的地名。其中又以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安徽省地图册》[1]的皖西各县区地名为主。

 

   一、皖西地名类型

   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组成,通名为地定类,专名为地定位。根据地名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把皖西地名分为三大类,即自然要素类地名、人文要素类地名和愿望性地名等。

   (一)自然要素类地名

   自然要素类地名是指叙述或描写地理实体的自然要素的地名,这些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地理特征、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其中地形地貌多以山水或与之有关的“丘、塝、冲、岗、垮、墙、洼、岭、坪、岩、凹、湾、河、湖”等通名方式出现.而其他要素大多出现在专名之中。下面以专名的表义特点对自然要素类地名做简单的分类。

   以地理特征为名。皖西有的地方以地理特征加“山”或与山有关的“丘、塝、冲、岗、垮、垲、洼、岭、坪、岩、凹”等通名作为地名。前者如霍山、独山等。《辞海》“翟”字的第四义项为“大山围绕小山,《尔雅·释山》:‘大山宫小山。霍’”[2],形象地指出了霍山的地理特征;独山镇在裕安区南部,因镇东南有座孤山而得名:而青山则直接指明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后者如霍邱、四顾冲、白莲岩、长岭、黄泥岗、烂泥坳、沈家大垮等。霍邱本名霍丘.以其地理位置接近霍山且是霍山向北延伸的丘陵地带而得名,霍丘的“丘”后改为“邱”:四顾冲位于霍山县与儿街镇境内,其地处于四条山冲的交汇处,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山区小集镇;除此以外,还有以形近设喻而得名的地名,如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则因其高、雄、峻、特,立地摩天。形似白马,故得名白马尖:真龙地原为霍山县一独立设置乡,2004年在霍山县乡镇区划调整时并入与儿街镇,其地由境内山脉似龙形而得名。而有的地名则是地理特征与“水”或是与水有关的“塘、湖、河、溪”等通名的复合,如临水、横塘等。临水是位于霍邱县的鄂豫皖交界处,以酒闻名。而其地则得名于其面临三水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横塘位于金安区张店镇境内。以水塘得名。皖西的部分地名还凸显了地理实体的方位特征,如东河口、西河口、东西溪、淠东等。东河口、西河口全称为“东两河口”和“西两河口”。因其分别位于两条河流的出山口处而得名,现简称为东河口、西河口;霍山县的东西溪是因境内有两条河即东溪和西溪贯穿此地而得名,裕安区的淠东乡因位于淠河的东岸而得名。

   以动植物为名。这类地名在皖西数量较多,其中有的直接以动植物为名。如舒城的棠树、柏林,金安区的枣树、椿树,霍山的鹭鸶窝、老鹰窠等;更多的则是以动植物加上特定的表地形地貌的通名作为地名。如舒城的桃溪、金寨的斑竹园、槐树湾等。至于野猪墙、野鸡垮、老虎岭、杨桃洼、青枫岭、甘棠坳、苦树坳一类的动植物地名在皖西的南部各县几乎比比皆是。

   自然要素类地名中也有少数是以姓氏加自然类通名的,如刘岗、张冲、宋家河、姜家湖等。

   (二)人文要素类地名

   人文要素类地名是指反映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它们或隐或显地记录了当地的人文景观或历史的痕迹。

   以各种人工建筑物等来命名的人文地名。这类地名中的通名大多为“集、埠、寨、店、桥”等人文景观,如苏埠、叶集、张店、天堂寨、施桥、板桥等,其中苏埠、叶集、张店均为皖西著名集镇,都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很早即形成集镇。由于历史的原因,宗教建筑如庙、寺、观、庵、堂、塔等对地名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寺庙的本身名称已成为地名,如霍邱县的清凉寺、曹庙(庙已无存)、姚李庙。寿县的茶庵、彭塔等。

   源于史实或传说的人文地名。这类史实或传说,有的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现今古“舒”国所在地虽已改称舒城。古“六”国的中心已改称六安,而古国名“蓼”则成了其所在地霍邱的别称(霍邱又称蓼城),我们从其地名中还能较为清晰地看出其悠久的历史。但当地更多更细微的历史往往不见于典籍,而隐没于岁月的长河中,但他们却在皖西的地名中留下了蛛丝马迹。黄大街是六安老城南门的一条街道。据传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起义军攻入六安。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但也有人假义军之名伤害百姓,加上统治者的恶意宣传,民众甚为恐慌。张献忠得知此情,微服私访,见南大街的一老翁愁容满面,便上前询问。老翁道出对传言中义军扰民的担忧,张献忠听罢,即从身上掏出一面黄旗。交于老人说:“将此旗悬于门首,保你无虞。”张离去后。老人即暗暗通知左邻右舍,每户仿制黄旗一面。张献忠的部下见这条街户户均悬挂义军的黄旗,因而秋毫无犯。事后,百姓便将此街命名为“黄旗大街”。日久天长,便直呼其为“黄大街”了。

   (三)愿望类地名

   皖西尚有部分地名表达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位于寿县的我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的安丰塘,古称“芍陂”。今改称安丰塘;霍山县太阳乡有这样两座山峰,形似凤凰,名日“双凤尖”,对面有一圆形田畈,当地民众取双凤朝阳之吉祥意,便把此圆形田畈称为“太阳”,该乡亦以太阳名之。2000年六安撤区设市时,把原六安市一分为二,分别设立金安区、裕安区,其名称也表达了老区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当然也有少数地名反映了统治者的心愿,如关于六安的得名。六安古称六,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设都于六。后来,刘邦杀英布,封儿子刘长为淮南王,改都寿春。刘长、刘安两代淮南王都以谋反罪失国。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封刘庆为六安王,“六安”之名自此始。

   以上是皖西地名的主要类型。综观其整体情况,我们会发现皖西地名在分布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皖西南部的金寨、霍山、舒城三县以及金安和裕安两区的南部山区,自然类地名占了绝大多数,地名通名以山、岭、岩、石、岗、凹、墚、塝、畈、冲、岗、垮、墙、尖、洼、岭、咀等与“山、水”有关的字为主。而在以平原地形为主的霍邱和寿县,通名大多以集、院、庄或其他人工建筑如楼、台子、坊、埠、庙、桥、堰等村庄聚落名作为通名,且在组成上以“姓氏+通名”为主。如通名“集”是中国北方农村定时、定点进行贸易的地方。皖西地区的北部平原地区这类地名极为普遍,如丁集、徐集、叶集、众兴集等,它们几乎占当地地名的半壁江山,但在皖西的南部地区则不见其踪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地名类型的分布与皖西的地理状况基本一致。皖西山区丘陵地带,地貌特征丰富,因而常依地形命名,而皖西北部以平原地形为主,由于地形简单,没有突出的地理景观,且开发较早,故较多地根据人文特点命名。由此可见,皖西地名既是对地理实体的指称,也是对皖西地理环境的折射。

 

   二、皖西地名的文化蕴涵

   作为语言景观的地名,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和语言中的其他词语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总在不断地变化,进行着自身的新陈代谢,原先的地名会被后起的地名所取代;地名又和语言中的其他词语不一样。它的变化总是很缓慢,远远滞后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地理环境或社会发生变化时,地名通常不会立即与之共变,它还会存在一段时间,甚至长期使用下去。因此,地名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皖西地名也是如此,综合来看,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记录已经淡忘的地方历史

   地名总是与一个地方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六安、舒城两个地名提示着曾经存在于皖西的古国“六”和“舒”,但一个地区的历史不应该局限于重大历史事件,也不是仅见于官方所修的正史中。那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历史,正史通常不屑一顾,但我们却可以在皖西的老地名中寻找到它们的蛛丝马迹,这也是皖西地方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页。

   皖西地区的传统手工业曾经十分发达,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我们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那些曾经对民众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手工作坊已经销声匿迹,但我们却可以在皖西的老地名中寻觅到它们离去的背影。皖西地区无论南北,均有以“槽坊”、“粉坊”等构成的人文类地名。据本人统计,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安徽省地图册》皖西各县区地图中,直接或间接以“某坊”命名的地名即有油坊11家、槽坊10家、粉坊5家、糖坊3家、面坊2家。曾经,这类手工作坊在皖西分布极为普遍,以至它们成了很多地方的指称,它们提醒我们,当年这块土地上的榨油业、酿酒业等行业是多么发达!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手工作坊已走进了历史,但透过这些老地名。我们仿佛还可以看见工人挥汗如雨的情景,感受前人劳作的艰辛!由古代的驿站制度发展来的邮铺制度,随着现代邮电的发展也早已在皖西消亡。但以六安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与递铺有关的一部分地名仍顽强存在于现代社会,如六安对合肥方向的“(东)二十铺”、“三十铺”,六安对寿县方向的“(北)二十铺”等,其中以六安对舒城方向的“铺”字地名保留最为完整,从(南)十里铺直至九十铺,一字排开,十分齐整。据《六安县志》记载,清朝“六安州设铺舍总铺,下设四路,共二十铺,每十里设一铺。分别通往今合肥、舒城、霍山和寿县四个方向”[3]。皖西的驿站和邮铺制度在1912年已废,昔日的铺递早,早已不见踪影,但作为老地名,它们真实反映了以六安为中心的皖西刚刚翻过去的历史的一页。皖西地区称“厂”的地名如金安区的“木厂”和“毛坦厂”、霍山县的“大河厂”和“迎驾厂”等.则与明朝在皖西推行200多年“马政”的历史有关。“厂”的古义是棚舍,即四周或三面无墙的简易房屋。皖西是明朝推行马政的重点地区,且开展较旱[4]。这里的“厂”意指马棚,后来马政虽然停止推行。但这些地名却保留至今。

   以上简要分析了皖西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组老地名,其实能够反映皖西地方历史的老地名很多,如霍山县南岳山、复览山、指封山等山峰的得名与汉武帝南巡、金安区避王岩(今皖西大裂谷)与张献忠起义军、霍山六万寨与曹平章抗元故事等。

   (二)彰显皖西地域文化的楚地特色

   皖西地区长期受楚风浸润,地域文化带有较为浓厚的楚地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皖西地名以“郢”为名的很多,这是一个独特的地名现象,如寿县的顾郢、李大郢、陈小郢等。皖西与郢有关的地名在《安徽省地图册》皖西各县区分地图中明确标明的即多达103个,其中仅寿县就占了其中的64个,其余的主要分布在霍邱县和金安、裕安两区的北部。皖西众多有关“郢”的地名,与历史上的楚国有关。众所周知,楚国把国都叫“郢”。楚国末期迁都寿春,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四世,共19年。公元前223年(负刍五年)秦国大军攻陷寿春。楚国灭亡。“郢”都随之消亡。郢都是灭亡了,“郢子”却遍地开花。当年楚都人为避难,纷纷流散江淮流域,并以家族的形式在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定居下来。为了怀念故国,他们便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郢子”(因为居住地很小,当然不能称“郢都”),为与其他的郢子相区别。他们往往在“郢”前冠以姓氏。这类地名在江淮地区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但以皖西分布最为集中。

   皖西的地名故事更带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皖西关于龙的地名很多,如古城六安西门、北门的“上龙爪”和“下龙爪”、霍邱县汪集的“龙池”、金寨县的“龙潭”等。而舒城古称“龙舒大地”,有关“龙”的地名,有百十处之多。龙河口水库那一带的“红家畈”、“萎沙滩”、“心开岭”、“龙骨冲”等地名就与龙有关。上述这些地名均连系着众多的与龙有关的故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帝王的象征,神圣不可亵渎。不过,皖西地名故事中龙的形象与传统有很大反差,这些龙通常作恶多端。是典型的恶龙,皖西人民对待这样的龙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奋起反抗,直至把它们消灭,故事中那些为民除害的平民英雄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这些正是楚文化对皖西地域文化施加影响的痕迹。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和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为总体特征。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皖西人的文化精神风貌。从上述地名故事中可以看出,皖西人崇尚神明、尊崇权威,但又决不盲目迷信神明和权威。皖西地名故事中龙的形象和故事结局正是古楚文化的神巫性、浪漫性和卓然不屈的文化因子在皖西生根发芽的结果。

皖西地名及其文化蕴涵

“郢”字地名最为集中的寿县

   (三)凸显皖西的生态文化优势

   皖西地名中以动植物为名的很多。用作地名的动植物。有的是皖西的物产。如枣树、藕塘、茶园、樱桃冲、栗子岗、大竹园、水竹坪、斑竹园、桐子冲等,但更多的则是生存于皖西大地的野生动植物,如杨桃洼、青枫岭、甘棠坳、苦树坳、老鹰窠、上画眉窝、野猪墙、野鸡垮、老虎岭??此类地名在皖西,尤其是在皖西的南部地区分布广泛,不胜枚举。这些地名中的少数大型动物如老虎等在皖西早已消失,只保留在地名之中了,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仍然活跃于皖西的山林中,充分反映了皖西生态环境的优越性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单是位于皖西金寨县西南角、号称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天堂寨,就享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等美誉。2005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由皖西境内的11个园区组成,总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园区内层峦叠嶂,珍稀生物令人叹为观止。出现在皖西地名中的动植物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已足已让人眼花缭乱,它们充分凸显了皖西的生态文化优势。

   总之,皖西地名类型丰富多样,地名中蕴涵的人文资源也极为深厚。其中有很多方面,如皖西地名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和移民文化等,因为内容较多,将另文介绍。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对皖西地名进行深入的探究,我们会深刻感受皖西地名迷人的风采和魅力。

 皖西地名及其文化蕴涵
皖西地形截图

参考文献

[1]高秀静.安徽省地图册[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

[2]夏征龙等.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05

[3]六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3:245

[4]姚治中.论明代皖西马政[J].六安师专学报。1998,(4)

 

作者筒介】黄克顺(1969一 ),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

文章发表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uainsfxyxb200706041.aspx

 

PS:文章是在万方数据下载的,转换格式时出现了乱码,对照PDF内容进行了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