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一颗清静无为的心——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

 道德经学用 2017-01-29

有缘接触《道德经》,是源于疾病,而让我真正下定决心认真修行,也是因为疾病。这四年的时间里,去了很多次世界老子道德文化城,聆听老师的课程,听的时候感触颇多,也常泪流满面,每一次都会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老师赠予的三千万。然而,这一份热情,在回到尘世之中,又渐渐的淡忘了。即使,有时候会在某个瞬间,有了点兴致读个几遍经,或是做个拳操舞,却总是有为地,把它当成功课,当成是任务。每一次,老师都会在课程上说,《道德经》的核心是修心。这句话,牢牢的记在我心中,我却始终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修心?又是修一颗什么样的心呢?每个月像小和尚念经一样的读上一百遍经?这算是修心吗?我们总在嘴边常挂《道德经》学用,可是在生活中到底应该怎样去运用呢?脑海中,有好多好多的问号,我在寻找答案。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在经历中,我渐渐找到了那个答案。

刚进医院的那段时间里,我害怕到总是发抖,晚上甚至会作噩梦,不敢抬头去看周围的病人,也不敢照镜子,我害怕面对自己。每次一进去,好像就有一个声音在说,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小的时候,总往医院跑,医院已经造成了我心里的阴影,所以,我对医院非常排斥。学用《道德经》的这几年里,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让我摆脱了医院。现在回忆起来,其实是我错了,我没有真正地明白,《道德经》应该是修心的,而不是治病的。而那些因为学用《道德经》健康起来的老师,是因为他们时刻觉知,修正自己的习性,是因为他们热情努力,勇猛精进,他们能够与父母连根,与《道德经》连根,与社会连根。

我试问我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真正的去读《道德经》?我是用什么思维模式去做那些生命的功课的呢?我的心太浮躁了,我的心没有静下来。人,很多时候痛苦,烦忧,在于过多的执着,把太多的东西的看的太重了,如金钱、名利、健康……带着这些欲望来修炼,其实这哪里在修炼呢?又怎么能走在“道”上呢。无为,是无所不为,是顺应自然,是热情努力过后能够坦然的放下。学会把生命中的发生,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成是一种体验,当成是一份经历,心情会自在、舒服很多。老师所讲的33个品质中有一个是“爱自己”,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无论是当下的你,还是累世的你,那都是真实的你,抱怨与悔恨只能让生命萎缩,唯有感恩与祝福,才能让生命生长。当我学着去祝福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病人还是医护人员,感恩生命中发生的所有。我发现自己释然了,那块压在心头的大石也卸下了。

在这些经历中,我不断的去回忆老师的课程,更让我坚定信念认真修一颗清静无为的心。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我想在这之前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觉知与践行。最可悲的就是白白地经历了苦与难,仍旧迷迷糊糊地过日子。所有的发生都是让我们来觉知当下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于道?《道德经》是一面明镜,我们每天诵读《道德经》,其实是《道德经》在读我们,对照《道德经》中的每一章,每一句,来审视我们自身,那么经历才会成为财富,《道德经》才会成为财富,如果你只是把《道德经》摆在床边当成摆饰,就像当初的我一样,那么《道德经》与一般没有价值的书籍别无差异。如果你只是痛苦的去经历,而不懂觉知与践行,那么你所遭受的痛和苦也将变的毫无意义

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家人们的牵手,也感恩所有的发生!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作者:静雯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悟道心得,不设版权,欢迎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