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此刻想必大家正围坐在家人身边,刚刚享用完家里的年夜饭大餐,享受着阖家欢乐的节日喜庆。从记事起,每年除夕之夜家里人都要聚在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这一天亲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一定要赶回来,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除夕起源 除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民间关于除夕起源的说法更为传奇。 驱逐年兽说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常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人,因此人们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人们便把这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此外人们在吃饭时还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守岁。等公鸡啼晓,凶残的“年”离开后,熬过“年关”的人们便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与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万年创历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想把节令定准。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的最后一天,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就叫除夕吧”。 除夕祭祖仪式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腊月三十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即饺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在祖宗像前烧香头。王公贵族之家的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除夕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等。 七郎射“夕”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后来出现了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法高超,他的猎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长年遭受“夕”之害,就想除掉他。于是他带着狗到处找“夕”,直到一年的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人多,说不定“夕”要来。于是他就叫镇上的人们准备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全镇的人们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夕”吓得四处乱跑,七郎马上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围炉守岁 我们都知道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很多人都有除夕夜守岁的习惯,我们小时候也会跟着大人一起看着春晚直到十二点的钟声响起,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难忘今宵...”的旋律。但春节究竟为什么要守岁,我们可能并不甚了解。 说起“守岁”,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了。关于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伙儿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可见,守岁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经成型。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唐宋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道出了要珍惜年华的积极意义。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把守岁的热烈气氛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意思是说亲人团聚,热闹非凡,让在槽边吃草的马都受惊了;彻夜通红的烛光,把林中栖息的乌鸦也吓跑了。守岁对于团圆的人来说,固然是一种欢乐,一种美好,而对于游子,守岁则会生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如宋朱淑真的“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等。 守岁,或围着火炉团坐,或围着灶膛取暖,有一家子的,也有邻居相杂的。茶点瓜果放满一桌,有花生,叫做“长生果”,有长生不老之意;有枣子,寓意“春来早”或“早得贵子”;有柿饼,象征“如如意意”。边吃边说喜庆话,说祝福话,说祖上之德,说人寿年丰。 主要参考书籍:《中国节俗文化》 图片来源: 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