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华文化编码中考证华夏祖先谱系秘密

 天童老僧 2017-01-29
从中华文化编码中考证华夏祖先谱系秘密
文汇网

▲炎黄结盟

【导读】今人习惯称“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为神农氏,而“黄帝”则为轩辕氏。但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炎黄并不能作为文献记载中的真实存在而得到科学的承认。那么华夏始祖文化的真相如何呢?国人又如何从文化编码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到祖先的事实存在呢?看看叶舒宪教授讲述的华夏祖先谱系的考古学求证。

炎黄传说,最初叫法是“黄炎子孙”

关于炎黄时代。第一,在文字记载的小传统中“炎黄子孙”说是怎么产生的?基本的脉络,就是最早成为“黄炎”,两位祖先在上古时期发起的战争,叫“阪泉之战”。中国自古有胜者为王的说法,两个人打仗,取胜的一方自然就被尊为第一名。战胜的一方是黄帝,战败的一方是炎帝,所以,最初的叫法,是黄帝在前,炎帝在后,是“黄炎子孙”。相对而言,炎黄子孙这个说法产生得比较晚,真正流行是从晚清到民国。

▲阪泉之战

两个古帝王的诞生地在哪里?《国语·晋语》的原文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国语》是东周时代留下来的文献,东周时代的人黄帝、炎帝应该是兄弟俩,有共同的母亲。

▲黄帝诞生

今天学界一般认为姬水就是陕西武功漆水河,姜水是陕西宝鸡清姜河,这两地相距很近,都在关中平原的西部。姬和姜这两个姓,看来是得于两条河水。他俩为什么要打仗?因为“成而异德”。“德”是类似于神话信仰的观念,因为两个的图腾崇拜不一样,崇拜的偶像不一样,族群不一样,文化的认同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冲突的原因就在这里。

▲部落冲突

炎帝姓姜。姜这个字,是上羊下女,姜和羌两个字,在甲骨文当中是通假字,可以互用。《说文解字》解释“羌”为“来自西北的牧羊人”(《说文解字》是汉朝的工具书,其信息来自于远古时代)。陕西宝鸡清姜河是关中的最西部,再过去就是甘肃天水地区,渭河流经的中游。渭河的上游在甘肃渭源县,再过去就是甘肃青海交界,也就是今天的西北地区,游牧文化发达的地方。姜的问题,现在看来,文献中的记载的位置和今天所意识到的游牧文化的分布基本上是吻合的。

▲炎帝姜羌族与羊图腾文化

如果把华夏族群看作是炎黄两支族群互动融合的话,那么黄帝这一支,代表的是农耕文化,以中原为中心的,在古代叫仰韶文化,主要是种小米的。来自西方的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农耕文化做了重要的补充,我们今天说的炎黄子孙,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血统实际上就是先入中原的羌族。剩下来的,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的羌族,都是当时没有入中原的,被挡在外面的羌族人。姜姓在古代不得了啊,华夏血缘的半壁江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炎黄二帝塑像

黄帝的图腾到底是什么?

黄帝和炎帝,两位“德”不一样,实际上就是神力不一样,也就是图腾信仰的对象不一样。黄帝的图腾和他的谥号直接有关系,黄帝又叫轩辕,又叫有熊,怎么理解呢?

关于黄帝最早名号的记载,就两个材料,一个是战国时候的《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这个有熊好像是一个地名;到了《史记·五帝本纪》的时候,第一个记载的就是黄帝,他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而别氏,姓姒氏。”

《集解》认为黄帝轩辕为有熊国君,把有熊看作是黄帝的国号。

我们用天人神话来解读轩辕和有熊得名的原因。轩辕二字从车,和黄帝相关的神话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他跟蚩尤打仗的时候,蚩尤放出了风沙,四方都分不清楚,军队没有了方向,这个时候,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车,也就是咱们说的第四重证据,一只车,当中是一只神牛,车是四四方方的,四角趴着四只赤虎。轩辕和有熊的问题,在一个文物上得到了整合性的解释。

还有一个传说是黄帝有四张脸。黄帝被认为是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央之地,所以他的脸朝向四面八方。这就是甘肃礼县秦先公墓出土的青铜熊车。青铜器过去不是做工具,是做礼器的,四方的青铜车,四个角上站着四只鸟,中间有一个车夫,他的身后坐着一只神熊,边角上还趴着四只赤虎。显然,这是一对四的关系,代表中央和四方。四只赤虎也好,四只玄鸟也好,都是供养中央神熊的,方位关系太明确了。这个车子,既不载物,也不运人,而是表明天象的。如果要问象征什么天象,这就是我们说的北斗七星。北极星是天上的中心,其它的星星都围绕着它旋转,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比喻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颗星星对应的也就是地上的最高统治者。

▲甘肃礼县秦先公墓出土青铜熊车

这样一来,有熊也好,轩辕也好,在天人合一的想象中完全得到了落实。古人讲的东西,看起来没有得到落实,但是其实都是有缘由的,不是随便的幻想。这个是北京天文馆为了说明北斗帝车的神话想象图。这样一看,轩辕为车、北斗帝车、指南指北的问题都解决了,有熊国君和黄帝的对应,全部都解决了。

▲北斗帝车的神话想象图

天上有熊如何解释?如果你熟悉希腊神话,北斗七星的神话也是天文神话,今天还在用,也就是小熊星座。把那几颗星星连起来,就是一只小熊,也有大熊,这都是我们孩童时期的想象,古人也是这样想象的。把天上的星星想象为天神,以熊的形式而存在。如果到了人间,熊就被想象为天神下凡了。

我们都知道,狩猎时代先于农耕时代而存在,狩猎民族的神话是最原生态的,最古老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到天神的观念,在少数民族文化当中是如何表现的,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天熊观念如何起源的。这个玉器,就是我们说的第四重证据,挖出来也不知道叫什么,旁边是两个熊头,中间有三个圆孔,我们把它解释为变体的玉璜。玉璜的标准样子是两边两个龙头,代表甲骨文中彩虹的“虹”,就是一个弯条,两个龙。“虹”是人要升天,天神下凡的桥。人要沟通天,天神要下凡,一定要有沟通的桥梁;玉代表天神,用玉做成彩虹桥。下暴雨,天上的水来地下了,天神在上面渴了就化作双头龙下到地上喝水,张着大嘴,甲骨文的“虹”就是双头龙张着大嘴来喝水的样子。这个玉器,是沟通人和天神最好的法器。

▲红山文化双熊首三孔玉器解读:变体玉璜模拟彩虹桥

我们由此已经看出了天熊的观念。现在文物自己可以说话,关键需要解读技术。大传统离我们远去了,我们生活在小传统之中,农耕时代把熊忘记了,文化断了,所以不能用今天的文化来理解上古神话。面对这些出土的器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敬仰之心。

远古农耕的女神崇拜

姬姜两个字,如果合并同类项,就剩一个字——女。古代伟大帝王的姓氏,为什么都是从女呢?咱要提到一个国际新发现,男神崇拜出现之前,全人类崇拜的神,都只有一个性别,就是女神。这是20世纪后期的考古发现给出的答案。

这一个是牛河梁女神庙的女神,塑像只有眼珠是玉镶嵌的,在神庙里面出现的,被认为是华夏老祖先的形象。这个庙中没有发现男神,都是女神。画面另一侧,是河北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石雕女神像,巨腹丰乳,表示生育。古人的经验告诉他们,一切婴儿,都是从女性的肚子里面生出来的。距今三万年前,就出现这样的女神崇拜,我们农耕社会。全人类都是一样的,我们农耕文明认为大地就是母亲。所以为什么姬姜从女,可能因为当时是一个知母不知父的社会,生下来的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他的姓肯定是同母姓的。

▲左、右依次:牛河梁女神、林西县女神

已故的美国考古学家金巴塔丝的代表作《女神的语言》认为,崇拜女神的现象在地球上存在了几万年之久,直到有文字的文明社会开始,逐渐被取代、遗忘。女神就是用象征符号代表的。除了被塑造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象征符号以外,有八种主要的动物象征。史前时代,如果出现动物,可能表示的并不是动物本身,而是女神的化身。内蒙古林西县,出现了距今八千年的石头塑像,也就是女神的形象,比炎黄时代还要早三千年。

▲林西县出土兴隆洼文化石雕熊:距今8000年

在林西县,除了发现石雕女神,还发现了石雕的熊,这也就是我们刚刚介绍的,女神的出现往往是八种动物做象征。猛兽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熊。《尔雅》给熊下了一个定义“蛰兽也”,就是秋天冬天没有了,夏天又活过来了。熊虽然大,和昆虫也是一样的,按照春夏秋冬的作息,是死而再生的,认为它的能量无比巨大。所以熊的本子就是“能”,是生命的能源,可以自我修复、死而再生,和昆虫的作息、循环是一样的。

五千年前,牛河梁女神庙挖出了熊的头骨,一点也不奇怪。既有女神的形象,也有熊的形象;牛河梁女神庙里面还有泥塑的熊头,可以看得很清楚下半部分是獠牙。因此,女神庙中既有女神,又有神熊的物证;商代以后也批量出现了一些有关熊的文物,这是河南洛阳妇好墓,商代的王妃墓里面有玉雕的神熊,和人的姿势一样,坐在那里。

▲牛河梁泥塑熊

▲王妃墓 玉雕神熊

“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离咱们不远的杭州外环有一个良渚博物馆,是五千年前的地方王国。用模特复原的方法,把当时的王和王后复原出来。他们手里面拿的玉器,都是按照一比一的形制复制的,形制和尺码是一致的。脖子上带着的玉一串又一串,手腕上也是玉镯子,国君左手拿着一把玉钺。这一看,中国南北方在五千年前已经被玉文化统一了。

▲王和王后复原,玉器按照一比一的形制复制

如果要问当代人怎么区分玉器究竟是当年使用过的工具,还是没有使用过的礼器,就要看刃部。如果是用来做工具的,刃部就一定有痕迹,但是如果刃部光滑的,就是礼器。用的是斧子,没有用的叫玉钺。这就是中国人礼文化的源头。

最早的玉兵器,主要意义不是杀人,而是权利的象征。21世纪的新考古发现,给我们两个完整的玉兵体系,都是以玉钺为主。戈的出现,最早就是玉戈,从五千多年前,延续到距今三四千年前,就是青铜兵器之前,华夏的玉兵器。如果黄帝炎帝是五千年上下,那么下面两个图像都早于黄帝时代。要找到比黄帝更早的玉兵器,非常不容易。两个图像,全部都是21世纪新发掘的,这个墓葬是灵宝西坡仰韶文化,2004年打开的,距今五千三百年。一个领袖的墓,只有一件玉钺,所以玉太稀罕的,玉矿太稀少了。出土了十几件,黑不溜秋的,一看全部都是蛇纹石。咱们说的好玉,在五千三百年前的中原还没有登场,之后才引出来。这些玉钺做出来就是礼器,玉兵时代的说法,在中原高等级墓葬当中得到了证明,也就是一百个墓葬当中,很少出玉,出了玉的墓葬,一般都是等级比较高的。

▲玉戈

下图是2007年长江边上发现的,两者相聚三年,但是玉器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数量,出土了三百多件玉器,以玉钺为主。墓主人身下这一片白花花的全是玉钺,没有一件是用过的,就是权利的象征,为了来世到天国使用的。当你看到安徽黄山林家滩2007年打开的第23座墓葬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了四重证据证明了疯胡子说的:“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一点都不假。只有活在21世纪的人才能看到,以前的学者见不到这个景象。

▲玉教神话的巅峰

四重证据法重建历史

为什么我们讲炎黄和前人讲的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在知识和观念上都与时俱进了。在理论上,我们把文化传统划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过去我们只有小传统,除了书本文献,除了古书上互相矛盾的、复杂的记载以外,我们无从考证;现在有大量的出土的文物、图像、符号,可以复原那个时代的神话谱系。对我们来说,既然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先于文字而存在的,那么大传统肯定是不依赖文字的。所以,要想进入炎帝黄帝的时代,靠什么?靠四重证据重建系统。

▲大小传统新视野

所谓四重证据,一,指的是传世的文献。过去我们只依赖文献的研究,看不清文献的真伪和文献的限度;现在看来,文献和法庭上的呈堂证供的供词一样,原告和被告的说法都不同,法官主要是权衡物证,也就是其他的证据。

第二重叫出土文献,从甲骨文金文,到竹简书,现在已经相当丰富了。如果说,传世的文献记载和新出土的甲骨文对于商代的记载有矛盾,有出入,那我们更加侧重于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三千年前古人刻在龟甲和骨板上,埋在地下的,传世的文献从秦始皇烧书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汉朝整理出来的,距今两千年而已,甲骨文一下子就迈到了三千年三百年以上。所以,出土的第二重证据的可靠性,远远超过一重。

第三重证据,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田野调查。部落长老口中讲述的创世记、民族迁徙记,都是具有历史信息的,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历史脉络。我们今天把口传文化和仪式表演的部分,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通通看作第三种证据,在某些方面,非常有力地说明一重二重证据解决不了的问题

最重要的也就是具有年代信息的证据,我们叫作第四重证据,就是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和图像。这样一来,我们对炎黄时代的探索,可以大大超过古人。真正历史事实是如何的,我们现在通过这样一种历史建构的方法把它重建出来。

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用四重证据做判断,哪些神话传说是靠谱的,哪些是后人想象出来的。我们研究的是祖先神话,如果只依赖文字,遮蔽的东西太多了。四重证据法为我们重建失落的文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