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之际的海贝应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早期的青铜铸币的造型大都以农耕工具或刀具为样本,民间俗称这样的钱币为“布币”或“刀币”。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贵。一,短命政权钱币 (1)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已属国家一级文物。(2)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币铸量少,且流通使用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贵,被钱币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3)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 (4)南唐“大齐通宝”及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的“大康六年”纪念铜币,都是稀世珍品。(5)钱牌:有三种,牌面有“临安府行用”字,背文则为“准弍百文省”、“准叁百文省”、“准五百文省”三种。二,铸的数量少的宫廷钱币 (1)在我国古代钱币中,有一些钱,形制特大,钱体较厚,有的具有“独特装饰”,质地为白铜,有的用精质黄铜。这些钱币大多是专为宫廷用的特殊制品,有的是后宫撒帐用的,有的是作为后宫细软包袱扎角用的,有的是皇帝赏赐臣下用的,还有一些是历代帝王给佛教寺院供奉用的。 有时铸钱把质量最好的万中选一,供奉朝廷叫“万选钱”。这些钱通统归纳为一类,称为宫廷用钱。这种宫廷钱币,铸的数量少,质量好,是皇家喜庆用钱,所以比较珍贵。宫廷钱在唐代开元钱中品种较多,现已发现的有金、银、玳瑁等不同品种,属于国家珍贵文物。(2)背大清及龙凤纹饰的宫钱,为收藏家所钟爱。另有福建宝福局于康熙60大寿时起铸有背穿干支的贺寿钱,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驾,一共十年,共得十品,存世罕见。 (3)一种官钱局在开铸流通钱币之前,为镇钱库之邪,特意铸造的特大型超重钱币。钱币上特地铸上“镇库”字样。存世最早的镇库钱当属南唐的大唐镇库。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铸造,也有不铸“镇库”二字的镇库钱。 三,历史文化意义价值钱币 (1)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2)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3)宋代的一对钱,篆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 四,宫廷铸币的试币 (1)雕母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也就是雕母或祖钱,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雕母的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劲有力,全身经过细致修整,无铸造痕迹且铜色金黄。(2)母钱相当于现在的钞版 母钱经过细致加工后,母钱已很精美了,但多数能看到翻砂铸造后留下的细小沙眼等铸造痕迹。母钱要查看是否有经过修整加工的痕迹。而普通流通钱再精美也是铸造出来后不会加以细致修整的。(3)样钱俗称'大样'一般均用雕母直接铸造,所以样钱的直径比常用钱大,文字清晰、深峻,大部分'样钱'是高质量的,也有个别特殊情况。样钱只是笼统的称谓,往往一枚样钱可以有多种说法和用途,质量特别好的还可以作母钱用。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代。 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之学。 图文来自 //古玩藏品交流平台//微公众AAAAA00911// 共同推动古玩艺术品行业的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古玩为行,玩古为大,藏自养藏,品鉴道行,交心交德,流传万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