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玉聿先生

   2006年《地图》第一期有刘伉老师的《地图上的“麦哲伦”》一文(一下简称“麦文”),读来深有同感。适因我过去亦曾注意过西方“扬哥抑麦”的现象,遂补此文。狗年续狗尾,唯恐大不敬。(本文作于2006年,恰逢狗年)

 

                                 关于“不公”

   麦哲伦与哥伦布同为14世纪末、15世纪初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的伟大航海家、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航海的重要意义在于证明了此前只是猜想的关于地球是圆的学说,并且舟行可以环绕。这个重大发现对人类重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哥伦布三次西航发现新大陆(1492年-1498年)早于麦哲伦环球航海(1519年-1521年),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麦哲伦的贡献无疑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更为重要。可惜,历史往往是功利的。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对于当年的西班牙王室和成天都在梦想一夜暴富的平民来讲,发现一处比本国大100倍的处女地,比证明一个学术观点要现实得多重要的多。王室因为可以增加无数税赋收入而兴奋,平民因为对土地、金矿的向往而激动。哥伦布西航前,西班牙国王裴迪南给予他海军上将的名义和百万金币的装备,初航返回后受到国王王后隆重接待,授予全权开发管理新大陆的重任。哥伦布的新发现使整个西班牙沸腾了麦哲伦的发现在王室眼里只不过是几个海岛,更多的只能在一些学者中引起重视和兴奋。

   其实哥伦布的姓氏被大量应用在美洲地名上还是18世纪后半叶及19世纪的事情。其时南北美洲各殖民地反对殖民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当时许多地方的起义者都不约而同的以哥伦布为自由的象征,英雄的楷模。1775年,在一首北美诗歌《美洲自由歌》中,首次用哥伦布象征正在出现的新国家。随后美国独立战争中哥伦布进一步被抗英军民推崇为英雄,成为弱小军队战胜强敌的精神力量。独立后的美国,许多地方相继改名为哥伦布(Columbus)或哥伦比亚(Columbia,是Columbus的阴性词),以示反英爱国。南美西北部当时有一个范围包括现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的西班牙殖民地新格拉纳达,1863年独立时,为纪念哥伦布而命名自己的新国家为“哥伦比亚”,尽管哥伦布从未到达过这里。

   相反,麦哲伦则没有哥伦布这样的幸运。所以,我对两者在地名命名上的反差虽然也感到不公,但尚能理解。过去只是感到这种反差委实太大了些。

 

                                东半球的哥伦布

   哥伦布的姓氏及其衍生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地名,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地名涉及的种类上到国名下到小村镇名,各种层次都有。它还被用于众多自然地貌的冠名,已知的有高原山地、山脉山峰、江河湖泊、盐沼湿地、平原盆地、海角岛礁、海盆海岭、深海平原,甚至人类建设的地名,如水库、军事基地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重复使用的数量正如《麦文》所说的“多得不可胜计”。

   在南北美洲所有国家中,用哥伦布命名地名最多的还要数美国。在美国51个一级行政区中最特殊的就是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在50个州里,以哥伦布命名的县,包括哥伦比亚县(Columbus County)、哥伦比亚纳县(Columbiana County)和哥伦布县(Columbus County)就有十个。居民点被重复使用的就更多了。以我手头有限的资料可以查阅到的居民点叫做哥伦布或哥伦比亚的就有61个。

   值得一提的是,以哥伦布命名的地名在东半球虽然极少,但也并非《麦文》所说的“一个没有”。麦哲伦不幸遇难的地方菲律宾就有个“哥伦比亚礁”(Columbia Reef — N13°13’, E124° 04’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1984年出版的《世界地名录》)。虽然哥伦布没有到过菲律宾,但联想到美国对菲律宾四十多年的殖民统治就不难理解这种现象了。有趣的是,从这个哥伦比亚礁到《麦文》中提到的那个麦哲伦镇,其直线距离仅45千米之遥。

 

麦哲伦拾遗

   以麦哲伦命名的地名虽然很少,但亦非《麦文》所提及的那么两个半。以我能力所及,推荐以下几处与大家共享:

 

1.麦哲伦浅滩(Magallanes Bank— N22°01’  W76° 01’,见于中国地图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西加勒比海诸岛国和巴哈马》)。其地处巴哈马联邦版图的最南端。无独有偶的是,在麦哲伦浅滩以东大约45千米处还有一个浅滩,它的名字竟然叫“哥伦布浅滩”!东西两个半球的两个地方,隔着相同的间距,两位已故的伟大航海探险家,以这种近邻而居的方式友好相处,长远相伴,这岂不是一段天成佳话。 (图1)绿色色圈示的就是位于N22°01’  W76° 01’的麦哲伦浅滩;而位于在麦哲伦浅滩以东大约45千米处,就是哥伦布浅滩(红色圈示)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

(图1)

2.麦哲伦山(Espigao do Magallhaes 葡萄牙文——S18° 40’  W46° 29’,见《世界地名录》)。该山地处巴西现首都巴西利亚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之间的山区。麦哲伦率领环球船队曾于1519年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麦哲伦是葡萄牙人,早年为葡萄牙出征印度、马六甲,因受伤而终身跛脚。由于得不到葡国王室的公正对待,转而投奔西班牙。当年葡国王公贵族们指责他为西班牙效劳,但全体葡萄牙人始终认为麦哲伦属于葡萄牙。巴西曾是葡萄牙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直到现在巴西人中一半以上是葡萄牙人的后裔及其混血后裔。当你用尺在地图上精确丈量时就会发现,这个麦哲伦山正处于连接巴西新、旧首都一条直线的中间点。当巴西人打算迁都而寻找新的建都地点时,冥冥之中遵循着麦哲伦的指引,在巴西利亚找到了他们希望中的新首都。

 

3.麦哲伦1521年为西班牙王室发现了一片当时欧洲未知的海岛,西班牙1543年就将侵略之手伸向这片海岛。当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块新殖民地,菲律宾之名遂沿用至今。那么在菲律宾以麦哲伦命名的地名只有一个吗?答曰非也。《麦文》提到的那个“麦哲伦”在菲律宾的中部,地处吕宋岛南端的比科尔半岛,扼守索索贡湾口,行政上属于索索贡省。菲律宾群岛中面积仅次于吕宋岛的第二大岛是棉兰老岛。在棉兰老岛的北岸也有一个名为“麦哲伦”的居民点。这个“麦哲伦”地处武端湾西岸,是棉兰老岛北部重镇武端市的外港,行政上属于北阿古桑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武端”条中就提到过这个麦哲伦。说起来这两个麦哲伦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他们都是沿海港口;其二都附属于附近的某省会重镇,武端是北阿古桑省省会,索索贡则是索索贡省省会;其三作为居民点他们的人口规模都很小。正因其小,所以在一般小比例尺的地图上都未加标注。但在我国出版的的较大比例尺的地图中还是有标注的。如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集》和2002年出版的《世界分国地图菲律宾》中都标示出以上两处麦哲伦。正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留下了大量以其命名的地名一样,麦哲伦发现了菲律宾,使得该地沦为西班牙殖民地长达330多年之久,以这样“功臣”的姓氏命名几个地名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吧。何况与哥伦布多次向国王邀功讨赏不同,当西班牙攫取菲律宾时,麦哲伦早已成为了“烈士”了。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

(图2)

(图2)中黄色圈示就是《麦文》中提到的,位于菲律宾中部的麦哲伦,地处吕宋岛南端的比科尔半岛,扼守索索贡湾口,行政上属于索索贡省。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

(图3)

(图3)则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武端”条中就提到过这个麦哲伦,这个“麦哲伦”地处武端湾西岸,是棉兰老岛北部重镇武端市的外港,行政上属于北阿古桑省。

4.麦哲伦海山(Magellan Seamounts,见《世界地名录》)。位于太平洋。太平洋之名还是当年麦哲伦船队经过这里时起的,叫El Mar Pacific,意为和平之海,汉译为太平洋。

 

以上4条线索,至少可以将世界地名录中“麦哲伦”的名字扩展到7个。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典型移民国家的美国,在地名的命名上历来以多样性著称。对此,刘伉老师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地名百衲衣”。且不说欧洲各国的地名,连非洲亚洲的地名都经常被移植。比如中国的地名在美国的就有北京(Pekin,分别在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纽约州和北达科他州四处)、上海(Shanghai,西弗吉尼亚州)等多处。那么在“美国这件奇异的地名服装”(刘伉语)上,就真的没有叫麦哲伦的“补丁”吗?我经过仔细查找,作为居民点和自然地貌的地名,的确难觅踪迹。但是,在一些城市中用麦哲伦命名街、道、路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不是个别现象。这种现象大多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例如在加州的奥克兰(Magellan Dr.)、圣克拉拉(Magellan Av.)、圣何塞(Magellan Av.)、洛杉矶(Magellan Dr.)、圣迭戈(Magellan St.),在佛州的有迈阿密(Magellan Cir.)、劳德代尔堡(Magellan St.)、杰克逊维尔(Magellan Rd.)、奥兰多(Magellan Cir.)等等。在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就有2个(Magellan Dr.和Magellan St.)。以此推测,在全美国以麦哲伦命名的城市道路总有几十个之多。

 

在美国就真的没有居民点是以“麦哲伦”命名的吗?在西班牙裔美国人比较集中的加州,我发现了一个叫“马加利亚(Magalia)”的小镇,其人口950人。行政上属于比尤特县(Butte Co.)。小镇附近还有一个小水库也叫“马加利亚”。我认为这个马加利亚很可疑,因为麦哲伦在葡萄牙的原名就叫“马加利扬斯”,这个马加利亚是不是马加利扬斯的变体呢?希望熟悉葡萄牙文的朋友替我解开这个谜。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

(图4)

(图4)红色圈示就是加州比尤特县(Butte Co.)名为“马加利亚”的小镇,小镇附近还有一个小水库也叫“马加利亚”(黄色圈示,MAGALIA Res)。

 

平民与贵族

   最后再说一句有关“不公”的话题。

   罗列了上述这些有关“麦哲伦”的地名,我们不难发现,用麦哲伦命名的地名除麦哲伦海峡大名鼎鼎之外,其余都小的可怜。难怪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麦哲伦的英名。麦哲伦浅滩与哥伦布浅滩相邻,但前者只有后者不到十分之一那么大;菲律宾的两个正式以麦哲伦冠名的居民点可谓硕果仅存,却都不过是省会城市附近的小镇,和美国俄亥俄州的州府哥伦布(110万人)相比,它们就显得太卑微了;在美国的那些街道也都是些不起眼的居民区的短小街道,小到不凭借索引查找,是绝对不会注意到的,密尔沃基有两个“麦哲伦”,却同时还有四个“哥伦布”。当我们翻开地图,看到的似乎一个是声名显赫的贵族哥伦布,一个是平凡安静的平民麦哲伦。其实这正是历史的幽默。哥伦布出生于寄居热那亚的西班牙犹太织布工家庭,14岁就下海干起了海盗的勾当。麦哲伦则出身于波尔图货真价实的葡萄牙贵族家庭,初上战场就是华衣锦服的军官。

   其实历史还是公平的,无论出身贫富贵贱,惟有英雄留其名。

 

   以下内容为刘伉老师的《地图上的“麦哲伦”》摘要:

    麦哲伦是世界著名的探险家, 在西方近代(15世纪末以来)的地理发现史中, 他的地位或者说“ 知名度” 应该仅次于哥伦布。按照西方人行事的惯例, 应该会有一批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地名。但就笔者日常所知, 除了麦哲伦海峡, 唯有智利前些年调整行政区划, 将全国划分为个大区,把最南部的大区命名为“ 麦哲伦一智利南极区” ,而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 麦哲伦地名, 更何况是属于行政区域名, 这类地名的稳定性相对说来是比较低的。除此之外, 再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其他以麦哲伦为名的地名了。这同西半球东半球没有自南而北、自东而西有多得不可胜计的以哥伦布及其各种语言变体命名的地名, 形成极大的反差。其“ 待遇” 之“不公” , 令人感到十分奇怪。

 

PS:文章是今晚无意在网上搜索找到的,玉聿先生不认得。博客置顶处得知先生于去年三月仙逝,特此悼念。

本人只是地名业余爱好者,把先生的文章转到此处只是为了学习查阅方便。对先生本人再次感谢。

文章链接: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acdc90100cfvy.html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acdc90100cfw0.html

《也谈地图上的“麦哲伦”(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acdc90100cggj.html

 

刘伉先生的《地图上的“麦哲伦”》也转载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0fbe780100zh7v.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