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甸:国名背后的故事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刘伉

   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东南亚国家接壤。在这三个国家中,以缅甸和中国的共同边界最长。从地理位置上说,缅甸是东南亚最偏西又最靠北的国家,但国土向南伸得很远,进入了中南半岛的延长部分——马来半岛范围。而说到缅甸的国名,其来历和含义,则虽谈不上“聚讼纷纭”,倒也真还不易下个定论——这主要指名字中的第二个字“甸”字而言。

   由于地属里,我们和这个国家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对它的称呼早就迭有出现,如朱波、掸、骠等。到了宋代,开始用“缅”一个字称呼它。自宋徂元,沿而仍之。从明代起,有了“缅甸”这个名称。

   过去有个传统的说法,北宋末年,这个国家的使节随大理国使臣一道入觐,宋廷鉴于此国远在西南边陲之外,山川遥阻,道途悬隔,因而以“缅”字称之,既喻其边远——汉语中许多含“缅”字的词都有这层意思,如缅隔、缅绝、缅远、缅邈等,又寓“眷怀”(缅怀) 之意;附一“甸”字,则是因中缅边境多山间谷地,杂以小片草坪,当地称为“甸” 遂推而用之于缅国。也有人认为,“甸”字,按古有“郭外曰郊,郊外曰甸”之语和“郊甸”、“畿甸”等词,因此用在这里其实还是“边远”的意思,和“缅”字搭配,不过加重其词义而已,等等。

   对于这些有关“甸”字来历和含义的说法,尤其是它的延伸使用,我们便遽下断语,究竟是否确当,或者仅属臆测,只能辑而录之。但“缅”字用在这里,纯粹是取缅人自称的音译,这有着实实在在的语言一语音根据,是完全可以断言的,和这个字的字面意义没有任何关系。若是从音译使用汉字的固有字面含义,去探索另一种语言的地名义蕴,这个路数可谓南辕北辙。

   缅人自古的自称,用现代缅甸联邦规定的罗马字母转写词形为Myanmar。这个称呼更远的语源是梵文,按梵文为Myammar。据笔者估计,这仅是两种文字转写规则的细微差异,读起来没有什么区别。据域外学者考证,它是从一个普通的mranmabama缩略、演化而来,原义“勇敢”、“坚强”。此一称呼最初传人中国,大约是在北宋时,因为只是到了这个时期,它的中译名“缅”方才问世,即它的节译,全译应为“缅马”或“缅玛”。须知,我国从事别国、别族语言地名翻译的先行者们,早就创造出节译(节略一部分又失其真)的方法了,译Myanmar为“缅”,即据此而来。但这连带着也发生一个问题:按汉语的发音和称说习惯,一个字的地名说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一般最少都得两个字。因此后来附上个“甸”字,不论来历如何,称说倒方便了,否则恐怕也得补上个别的什么字——比如“国”字,以利称说。

   看到这里,您可能又会提出一个疑问:西方人是把缅甸叫作“Burma”的,这是怎么回事?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吗!这其中又另有渊源。前面说过,缅甸国名Myanmar是由梵mranmabama一词缩略演变而来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缅甸人既以这个梵语词前半部分作为国名,同时又据它的后半部分自称,所以有时也作Bamma,只有在正式场合或需特别强调时,方称为Myanmar。然而西方人不仅把Bamma念走了样,成了Burma,并且还“喧宾夺主”,弄得这个变了形的称呼反而成了正名,以致外人很难甚至不知它另外还有真名字。我们也因此跟着莫名其妙了好多好多年:一方面称“缅甸”,一方面作Burma,看着听着都别扭,活像“上错花轿嫁错郎”的一对冤家。

   多亏不正常的局面终归有个尽头。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缅甸对外正式恢复本国的固有称呼,国名全称为Pyi Daung Su Myanmar,英语名从过去的The Union of Burma更改为The Uion of Myanmar,中译“缅甸联邦”。简称就是Myanmar。从此,旧名Burma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可惜有人著书写文章,至今还在引用这个已经被“罢黜”的旧名,没有及时更新。

 

文章发表于《地图》2008年第6期

PS:文章是在维普资讯下载的,转换格式时出现乱码,打印后对照进行了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