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津加“开”字的地名,恐怕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南开”。因为南开的著名学府,使这个地名成为津门“老四开”中最为人熟知的。 1904年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在天津共同创办了“私立中学堂”,三年后学校迁址于此后更名为“私立南开学校”,就是今天南开中学的所在地。1919年学校建立了大学部,即为现在的南开大学。百年南开历经坎坷,栉风沐雨培养出包括周总理在内的许多栋梁之材。 学校因地而名,地名也因学校的声誉而闻名中外,并且沿用至今。南开作为天津的一个市区名称延存于今天的天津地图上。最初的“南开”范围可没有现在这么广,是指旧城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 “开”字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外的开阔地带。明朝时,这一带一片水泊,芦苇丛生,明代天津八景之一的“南原樵影”就指此地。1901年城垣拆除后,居民逐渐南移,此地才逐渐开拓为城区,但仍然习称为“南开”。 像这样的开阔地不止在旧城南,因此地名中带“开”字的还有北开、西开和东开,只是这几“开”没有如“南开”般的盛名。“北开”最初是指天津城北门外的开阔地带,现在指北运河西边,红桥区的东南一带;老西开的位置并不是在旧城西,而是指当时法租界西边的一片开洼地,也就是现在和平区西部,西开教堂所处的地方。曾有人认为天津东面海河,没有开洼旷野,所以没有“东开”,其实不然。“东开”也是天津的老地名,位于旧城以东,河北区东南部,指现在王串场一带的广大地区。因清末乃至解放之前,“东开”地处僻野,人迹罕至,发展远不及“南开”、“西开”,“东开”之名便渐渐隐没无闻了。 除了这津门的“老四开”,还有个“西广开”。在清朝时它是城南的旷野墓地,1901年随着 “南开”的形成,南开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这一带逐渐繁荣起来,故名“西广开”。后来又由“西广开”派生出“广开大街”、“广开新街”、“广开后街”等地名。我们在民国时期的《天津街巷全图》里还可以找到以“开”做为地区划分界限的地图。 “开”字地名产生于天津人形象生动的话语中,流传在人们的生活里,给古老的天津城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独特。 责编:李菁 来源:CCTV.com PS:文章曾发表与《地图》2007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