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定国
吉隆坡位于马来西亚的中西部,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和全国最大的城市。吉隆坡地处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热带植物生长。整个城市花木繁盛,郁郁葱葱,处处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迷人。近二三十年,吉隆坡城市发展很快,一幢幢刺破青天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如今,它拥有世界第二的摩天大厦国油双峰塔和世界第四高的吉隆坡电视塔。同时,它又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城市,建城和作为行政中心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1880年,雪兰莪州首府从巴生镇迁至吉隆坡,从此才开始奠定了吉隆坡作为行政中心的地位。1896年,英国殖民当局将马来半岛上几个最富庶的州组成马来联邦,以吉隆坡为联邦首府。1957年和1963年,吉隆坡又先后被宣布为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和马来西亚的首都。
“泥泞的河口”
马来西亚是世界产锡大国,吉隆坡有世界“锡都”之美誉。吉隆坡的诞生和锡矿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九世纪中叶前,这一带一片荒芜,莽莽丛林、蚊蝇孽生、瘴痨蔓延、野兽出没。1857年,广东省惠阳籍华侨叶亚来等87名华侨驾驶小船,从马来半岛西海岸溯巴生河而上寻找“锡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水土不服,使得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就有初来乍到69人病死他乡或被野兽戕害。幸存的华侨仍然矢志不移继续找矿,并又从老家招来150名华侨协同勘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859年找到了锡矿,并于同年投入开采,很快运出了第一批锡矿石。与此同时,叶亚来等人在巴生河畔选择比较干燥而又便于小船停泊的位置,建起了两排以棕榈叶铺顶的茅屋和三间简易的“锡米”货栈,这便是吉隆坡的雏形。这里正是巴生河接纳其支流鹅麦河的地方,从锡矿上冲下来的尾砂淤积于河床中,在年降雨量高达2000至3000毫米的当地,遇上雨季,暴雨经常引起河水泛滥,以致泥泞不堪。当地土著人称此为“瓜拉隆坡”,由马来语“河口”和“泥泞的”组成,意为“泥泞的河口”。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原貌。这就是吉隆坡名称的由来。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吉隆坡城市兴建和发展,它谱写了一曲我国华侨叶亚来等人飘洋过海、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为何译为“吉隆坡”?
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华侨惯用译名与原文拼写对不上号的情况常有发生。如印尼的Surabaya,华侨惯用名为“泗水”;Medjun,华侨惯用名为“茉莉芬”;柬埔寨首都Phnom
Benh,华侨惯用名为“金边”;Kep,华侨惯用名为“白马”。上述译法显然是当地华侨避开原文另起炉灶的译名,多了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而吉隆坡则属于另类,因为对照马来文,Kuala
Lumpur应译为“瓜拉隆坡”才接近原文读音,从音译角度审视,地名后半段“隆坡”读音很接近,问题是前半段Kuala为何会译为“吉”音呢,实在是匪夷所思!为此,马来西亚首都Kuala
Lumpur为何会那么离谱地译为吉隆坡成为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然而当你赴马来西亚旅游时,吉隆坡导游小姐会给你“吉”字由来的满意回答。原来在广东惠阳等地方言中,“瓜拉”是“完蛋、死了”的意思。来自惠阳的开拓者们对此当然十分忌讳,他们希望在这片沃土上今后能大吉大利,于是开拓者们干脆将瓜拉隆坡改成了“吉隆坡”。如今,当地人很少称它为Kuala
Lumpur,而习惯以它开头两个字母简称为K.L.。为此,在阅读和使用马来西亚版吉隆坡图时,你会经常看到K.L.车站、K.L.电视塔等注记。
国油双峰塔和吉隆坡塔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沧桑变迁,昔日的“泥泞的河口”成为了当今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观光都市。提起吉隆坡,首先要介绍的是世界第二高楼国油双峰塔和世界第四高电视塔吉隆坡塔。
双峰塔是吉隆坡最具魅力的明星。这座当年世界最高建筑物坐落于吉隆坡市中心区的西北角。国油双峰塔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经过国际设计竞赛,最后采用世界级建筑师西萨·佩里的设计方案。建筑的造型采用传统回教建筑常见的几何形。
双峰塔建筑造型呈中文“甘”字形,两座对称的452米高的摩天塔楼直耸云霄,一座为日本人所建,一座为韩国人所造。半空中有一座长达58米的空中天桥在41楼的高度(离地170米)连接双塔,据说代表“吉隆坡通往现代化的通道”含义。全部建筑面积共达34万平方米。大楼中有一所可容纳850个座位的国际会议中心,一个原油勘探情报中心,一座有关石油、石化业和相关产业的图书馆。此外还有一所艺术展廊,使得这座世界知名建筑在科技的味道中增加了不少艺术气息。这座雄伟壮观、高入云霄的双塔如今成为了代表吉隆坡的标志性建筑。而紧挨国油双峰塔的是“吉隆坡塔”,是目前全世界第四高的电视塔。高度为421米,和国油双峰塔遥遥相对坐落于吉隆坡市中心。吉隆坡塔主要用于电讯、电台和电视的转播。它的地面首层建筑,是9家商店以及快餐店、迷你电影院、露天剧场等设施;塔顶半空中的观景台是用伊斯兰纹样装饰的玻璃透明体。从地面搭乘高速电梯仅需要1分钟即可到达276米高的观景台和旋转餐厅,在此可尽揽吉隆坡的怡人景致,也是吉隆坡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建筑物。
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吉隆坡已成为一座拥有多元文化的旅游大都市,它有许多享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和传统的旅游景点。如现任最高元首居住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国家皇宫;从昔日传统市场发展成为今天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中央艺术坊;建于1837年,为马来西亚最大、最华贵的印度庙;吉隆坡最古老的,具有印度特色的佳密清真寺;位于兴夏穆迪苏丹路上以现代建筑艺术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K.L.火车站;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拥有折叠屋顶及73米高尖塔的国家回教堂;具有神圣历史意义的独立广场以及坐落于独立广场正对面的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巨木参天,常年鲜花盛开,处处草木葱茏的湖滨公园及其附近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天文馆、国家艺术馆、国会大厦;位于市中心富有现代时尚氛围的千禧星光大道;位于北郊13公里处的著名黑风洞旅游景点。
以华人命名的街道名称
早在公园前2世纪,就有中国人飘洋过海到达马来半岛。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华侨一批又一批来到马来半岛,来到吉隆坡,对当地开发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些人物在吉隆坡不同发展时期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地政府和市民为了纪念和表彰这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就以他们姓名命名吉隆坡街道,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0多条之多。
在马来西亚,广东惠阳籍华侨叶亚来(1837~1885)被当地公认为吉隆坡的奠基者,在吉隆坡城市兴建上可谓功垂千古。正如J.M格利克在《早期吉隆坡历史》一书中所介绍的:在1855~1885这一时期,吉隆坡的历史与其最伟大的中国甲必丹叶亚来的名字是不可分割的。1885年,叶去世后,全市一片悲恸,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功勋彪炳的名人,将闹市区最早形成一条街命名为叶亚来路(Jalan
Yap Ah
Loy),并建有叶公纪念碑和叶氏宗祠。著名侨领叶观盛,他出身贫苦,后因经营矿业致富,1881年捐巨款给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当地政府为纪念他在慈善和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将吉隆坡一条主要商业街命名为叶观盛路(Jalan
Yap Kwan
Seng),著名的国油双峰塔就矗立在叶观盛路的十字路口。以华人姓名命名的还有:以著名侨领叶亚石命名的叶亚石路(Jalan Yap Ah
Shak);以矿业大王陈秀连、朱晴溪命名的陈秀连路(Jalan Chan Sow Lin)、朱晴溪路 (Jalan Choo
Cheng Key);以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陆佑命名的市西南一条最长的干道陆佑路(Jalan Loke
Yew);以建筑承包商洪成、辛炳命名的洪成路、辛炳路。在吉隆坡地图上以其他著名华人命名的街道还有:
张郁才路(Lorong Cheong Yoke Choy);
邱德懿路(Jalan Khoo Teik Ee);
敦陈祯禄路(Jalan Tun Tan Cheng Lock);
程洛路(Jalan Cheng Lock);
韩来吉路(Jalan Hang Leir)等。
综览全球,在全世界各国首都乃至大城市中,以数量如此之多的华人姓名命名街道名称,吉隆坡应该是独一份的,这也是吉隆坡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吧。
文章发表于《中国测绘》2007年第1期
PS:资料来源,中国测绘新闻网http://www./magazine/2007/0803/article_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