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中岛国』岛名考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周定国

 

   “万岛之国”印尼

   几乎在所有介绍印度尼西亚的文章中,你会发现都冠以“千岛之国”的雅称。或许是因该国有几千个有人居住的岛屿而这样称呼;或许是国人概念中千岛是众多岛屿的模糊量而获此雅号。然而,从当今观点看来,给印度尼西亚冠以“千岛之国”的雅号甚为不恰当。首先,印度尼西亚是个包括7000多个无人居住的无名岛在内共有13667个岛屿的国家,这其中约有6000多个岛屿有人居住,这几个数字本身表明它是个实实在在的万岛之国。1995年印度尼西亚官方又宣布:“经最近一次地理普查又发现了40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是自上次地理普查后逐渐露出海面的。预计1998年前才能完成4000多个岛屿的编目和命名工作。”为此,将该国前后岛屿相加,印度尼西亚岛屿总数达17508个。2003年2月又从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渔业部获悉,印尼利用卫星照片进行调查,发现又有约1100个新岛屿成为印度尼西亚的领土。包括新确认的岛屿在内,据最新信息印尼的岛屿总数已达到18108个,其中约6000个岛屿有人居住,其余都是无人居住的岛屿。在数量上,它仅次于拥有5万多个岛屿的挪威,居第二;但它的面积超过190万平方公里,系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从另一方面看,全世界拥有千岛以上的国家并非凤毛麟角,如印尼近邻菲律宾领土系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其数量在全球排名老四或老五;南亚的马尔代夫则是由2000多珊瑚礁组成的花环之国;在越南长达25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有数千岛屿;西印度群岛的古巴则是由1600多个岛礁组成;而位于该群岛最北部的巴哈马联邦是由2700多个岛礁组成;东洋岛国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我国有6500多个岛屿;据估计加拿大起码有几千个甚至更多数量的岛屿。耐人寻味的是,以上真正的千岛之国倒没有一个获得这一雅称,而拥有1.8万多个岛屿的印尼则阴错阳差又名不副实地冠以“千岛之国”。有鉴于此,时至今日雅称也该正名,对于印尼应是淘汰“千岛之国”而改用“万岛之国”的时候了。

   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地理上通常分为四个大组,即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也称小巽他群岛)、马鲁古群岛和伊里安查亚。这四大组群岛又以大巽他群岛为最重要,它包括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

 

  “谷物之岛”爪哇

   爪哇岛位于大巽他群岛的南部,向来是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岛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6.5%,但却容纳了全国1.9亿多人口的70%,平均每平方公里多达7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该岛名称源于梵文Javadvipa,由java(谷物)和dvipa(岛屿)组成,全名意为“谷物之岛”。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罗摩衍那》中已有记述。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将其写作Iabadiounesos,希腊语也是“谷物之岛”之意。该岛山地和丘陵上覆盖有火山灰形成的肥沃土壤,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自古以来它就是马来群岛生产谷物最多的岛屿。我国古籍中称它为“诃陵”。位于中爪哇岛的婆罗浮屠佛塔(Borobudur),是亚洲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建筑之一,与中国的长城、印尼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寺、埃及的金字塔并列为东方五大古迹之一。也是当今印尼重要的游览胜地。它不仅是印度尼西亚人民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人类古文明灿烂的瑰宝。爪哇岛在印尼语中拼写为Java,英语习惯拼作Jawa。

 

  “光辉绮丽”的苏门答腊

   印度尼西亚最西面的大岛为苏门答腊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面积为43.4万平方公里,占万方数据全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为印尼第二大岛,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是一座青翠欲滴的绿岛,各类热带植物覆盖全境,到处生机盎然。交叠错列的山脉被原始森林淹没,明镜如洗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树簇拥,无论是城市、乡村、田野、道路都浸润在绿色的海洋中。而绿色的海洋和蔚蓝的天空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风情画卷,成为苏门答腊亘古不变的亮丽景观,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 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在梵文中意为“海之岛”;另说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warnab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这个名字的同义词即苏门答腊布米

(Sumutrabhumi),苏门答腊即从苏门答腊布米演变而来。苏门答腊岛古称安达拉斯,此名源于阿拉伯语。数百年前,该岛广为种植橡胶树,人们便把它别称为“帕齐亚”,印尼语意即“橡胶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该岛又赢得“希望之岛”的美称。苏门答腊岛印尼语写作Sumatera,英语习惯拼作Sumatra。关于苏门答腊这一名称我国古籍很早便有记载,以《元史·世祖纪》著录最早。其中记述了公元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我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外国列传》中则译作速木都刺。嗣后它的名字屡屡见于我国的正史和其他多种典籍中,只是译名不甚统一而已,到了清代改译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就沿袭这一译名至今。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屡屡从苏门答腊海岸经过。当年,明成祖令郑和赠送给亚齐国王一座大钟,现仍陈列在亚齐博物馆里。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现象的存在,致使苏门答腊、爪哇两个主岛,几乎无天然良港。

 

  “大河之岛”加里曼丹

   在爪哇岛的北面有个面积达73.6万平方公里的大岛,印尼语称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它为印尼第一大岛,世界第三大岛。该岛分属三个国家,有两个不同的称谓。该岛的北部属马来西亚和文莱,马来语称作婆罗洲(Borneo),这是由岛北部文莱的名称Brunei转译而来。1521年麦哲伦在菲律宾被杀后,西班牙探险队远航抵达该岛北部,误将当地Brunei之名作为全岛的名称,荷兰人又承袭了这个称呼,写作Broneo。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婆罗”等。20世纪50年代印尼独立后,将岛名改称为加里曼丹,由印尼语Kali(河)和maantan(巨大的)组成。为此,加里曼丹意为“大河之岛”。因该岛西部有长达1143千米印尼最长的卡普阿斯河,故名。值得注意的是,英文版地图集、百科辞书至今仍采纳Borneo这一名称作为此岛的名称。加里曼丹岛的东南方有一个K字形的大岛,名叫苏拉威西岛(Sulawesi),面积为17.9万平方公里,为印尼第三大岛,在当地语中意为“铁”,因该岛山地中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岛民使用铁的历史较早而得名。在荷兰殖民时代,曾把它称为西里伯斯岛(Celebes)。西里伯斯本是该岛马来人使用的铁匕首名,早期的荷兰殖民者误以为是岛名并流传开来。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后,把这个讹传的岛名拼写修正过来,称作苏拉威西岛。

 

  “诸王之岛”马鲁古

   打开印尼地图,在苏拉威西岛以东即苏拉威西岛和伊里安岛之间有一个举世闻名的“香料群岛”,叫马鲁古群岛(Makuku,Kepulauen),旧称摩鹿加群岛(Moluccas)。它是由哈马黑拉岛、斯兰岛、欧比岛和布鲁岛等岛屿组成,面积7.5万平方公里。历史上以上各岛均有土王统治,因此史籍中写作Jazirat al Muluk,在马来—阿拉伯语意为“诸王之岛”。中国古籍《岛夷志略》称文老古,《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称美洛居。16世纪以来,葡、荷等西方殖民者发现该群岛上盛产丁香、肉豆蔻、肉桂和胡椒等香料,他们来到岛上肆意掠夺并将其运往欧洲牟取暴利,故西方人又称其为“香料群岛”。

   在印尼最东端有个仅次于格陵兰的世界第二大岛,这是个人迹罕见,原始森林密布的土地,其面积为78.5万平方公里。该岛的版图以东经141°为界分成两半,以西属印度尼西亚,以东属巴布亚新几内亚。由于该岛分属两个不同国家管辖,很自然地出现两个不同的称谓。巴布亚新几内亚称它为新几内亚岛(NewGuinea Island),这一名称也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称呼。其名称来源则须追溯到16世纪中叶,1545年葡萄牙航海家奥尔蒂斯·德雷特斯乘船驶进该岛的北岸,见到当地土人肤色和头发酷似西非几内亚湾沿岸的黑人,甚至发现两地的自然景色和气候条件也有相似之处,于是便将其命名为“新几内亚岛”。而印尼则称其为伊里安岛(Irian)。关于Irian名称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说来源于当地语iri(土地)+an(炎热),意为“炎热之地”,指该地处于赤道南侧,气候炎热;二说来源于当地语,含意为“人民”或“高地”;三说Irian是由Iri(栋梁)+an(人民、民族)组成,为此该词转意为“国土或故土”,是当地土著部落对故土的称谓。由于这个世界第二大岛有两个不同的称谓,其中新几内亚岛是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称呼,而伊里安岛则是印尼的叫法。遵照国际惯例,在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对该岛均采以新几内亚岛作为正名称,而将伊里安岛作为副名。世界地图上注记为: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印度尼西亚政府在该岛西半部设置伊里安查亚省。前两年,该省民族分离势力抬头,企图脱离印尼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一度将伊里安查亚省更名为“巴布亚省”,但未获得印尼中央政府的同意和批准。

 

  “流连忘返”巴厘岛

   谈到印度尼西亚这一旅游资源丰富的“万岛之国”,最后,要提及的是位于爪哇岛以东的巴厘岛。如果将印度尼西亚比作烟波浩淼的印度洋中的一串精美项链的话,那么巴厘岛就是这串项链当中一颗最为光芒四射、璀璨夺目的宝石。如同在我国旅游界流传着“外国人知道有座黄山但不一定知道有个安徽省”的说法一样,印尼也流传有“欧美澳人知道有个巴厘岛但不一定知道有印尼国家”的说法。巴厘岛的知名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巴厘岛在当地方言意为“去了再回来”,也可以诠释为“流连忘返”。巴厘岛优美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人文景观,使它成为印度尼西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不可多得的度假天堂和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人们在赞美该岛有太多值得驻足的景点时,还送给它一连串美好而贴切的别称,而令人回味无穷。

   由于巴厘岛风景如画,它拥有碧绿如茵的田园景观,丰姿绰约的椰林、视野优美的海景、巍峨的悬崖峭壁、无与伦比的白色沙滩、清澈见底的海水。为此,椰林、花草、沙滩、峭壁处处表现出诗情画意,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因而有“诗之岛”的美誉。

   众所周知,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巴厘岛300多万居民的绝大多数却信奉印度教及佛教。4000座神庙和数以万计的神龛散布在岛上,雕刻精美、神态各异的神像随处可见,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屹立于海中巨岩之上的海神庙,巴厘岛因而又称为“万庙之岛”和“众神之岛”。

   巴厘岛上的传统舞蹈非常优美、有迎宾舞、勒贡舞、勇士舞、面具舞、巴龙舞、喀差舞……可谓千姿百态。巴厘岛的皮影戏和罗摩衍那舞剧也十分著名。巴厘岛上人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一双灵巧的手擅长雕刻、蜡染、编织、绘画,该岛居民中拥有众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故人们又将巴厘岛冠以“艺术之岛”的美称。

   巴厘岛居民信奉印度教及佛教,人们以慈悲为本,在宗教精神的熏陶下,与人友善相处,邻里和睦,很少出现欺诈行为,故巴厘岛又被称为“人间的极乐世界”。巴厘岛在梵文中读作“瓦里”,意为“祭品”,故又称为“祭品之岛”。巴厘岛的少女体态丰盈,面容姣好,能歌善舞,再配上美丽得体的纱笼,更显得妩媚动人,真是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名言,是巴厘岛的钟灵毓秀哺育了巴厘美人,故巴厘岛又有“靓女之岛”的称谓。此外,人们还赋予风情万种、风光绮丽的巴厘岛以“神明之岛”“罗曼斯岛”“东方的雅典”“世界之展”“天堂之岛”等种种别称。难怪东南亚旅游界至今仍流行“没到过巴厘岛等于没有到过印尼”的这句名言。

『水中岛国』岛名考
『水中岛国』岛名考
『水中岛国』岛名考

 网上找的几张印度尼西亚地图

 

文章发表于《中国测绘》2006年第4期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ch200406009.aspx

 

PS:文章是在万方数据下载的,转换格式出现乱码,打印后对照进行了修改。为阅读方便文章稍作删改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