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维克(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刘伉

说“......维克(—vik/ví <wbr>k)”

   “维克”的前世今生

   “维克”是北欧的一个地名通名“vik(vík)”的音译。冰岛首都原名Reykjavík,就以之结尾,中译名通作雷克雅未克,而没有译为“……维克”。这是因为它是早已成型、不更动的“惯用名(惯用中译名)”,一般均应据标准的译表译为“维克”。鉴于这是北欧西部各国地名中很有代表

的地名通名之一,以之构成的地名数量多、分布广,所以特用它为题,略予探讨。

   有趣的是,在北欧各国各种语言的辞典里,竟找不到“vik(vík)”这个词。无须奇怪,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古词语,已不再作为活的普通语词使用,为遵通例,现代的辞典一般不予录入。然而它也和世界各种语言中的某些古词语一样,存在甚至长存于大批地名中。作为单独的词,它从人们的活语言里消失;作为地名的一部分,人们却仍有频繁“说”它的必要和机会:地图中仍得标它,出版物中仍得印它。它通过以之结尾的大批地名,屡屡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因而冰岛、挪威、瑞典“……维克”型地名分布图(选列)值得我们专文予以介绍。

   “维克”的原文“vik(vík)”,有本、申两义。最初本指小型海湾,后来进入分化了的各种语言中,自身含义逐渐引申。有的海湾虽然不那么狭窄,只要凹入陆地,也可以这样称呼;词形相应有所变化,如丹麦语(指早期或中世纪丹麦语而言,下同)作“vig”,德语作“wiek”。在挪威语、瑞典语和冰岛语中,倒仍保持古老词形“vik”。至于适用的对象,即指称的地理实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来是水域(海域)通名,却在人们使用过程中逐而渐之地“登陆”,被拿来指称濒临海湾的城镇;而真正以此为名的海湾,反而越来越少,慢慢由其他具同类或同样含义的通名取而代之时至今日,在北欧各国数以千百计的大小海湾中,附以这个通名的名字,几乎寥若晨星;而打开地图,以此结尾的城镇名,倒灿若繁星。这么一来,“vik”的实际含义又为之一变:既然移用为海湾之畔的城镇通名,就隐然具有“港市(海湾岸边的港口城市)”之义。不仅如此,有的城镇居河流下游某岸,接近却不紧临海湾,也可以取这样结尾的名字了。

 

   北欧“维克”知多少

   以“维克”结尾,或者说“……维克”型地名,就当前的地理分布态势而论,基本上限于挪威、瑞典和冰岛三国沿海以及某些岛屿上,又以挪威为多,瑞典次之。它们合伙组成不大不小的“……维克”型地名家族或群体,彼此各据一方又海天相望地散处于北欧轮廓奇特的漫长海岸上以及多种类型的岛屿上。其地域分布之广,为北欧各种语言中表示城镇居民点的任何地名通名所不及。

   以此结尾的地名,代表的城镇大小不等,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其次是挪威的纳尔维克(Narvik)以及其他等等。本文不可能为它们个个“立传”,节约篇幅,在此仅将北欧各国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维克”型地名,按国别选列若干,在地图中表示出来。

   这里有必要联系史实指出一点:我们学习北欧乃至西的历史时,对所谓的“北欧海盗”怀有深刻的印象。“北海盗”是这帮人总名的意译,音译为“维金人”,原文Viking。它的前半部(词根),就是本文反复议论的这个“Vik”,再由它附以后缀-ing构成,按字面意为“小海湾里的(流浪)人”。可见他们原本出没于这些“vik”中,然后之为老巢和据点,纵横海上,千里远袭,抢劫过往商船,发海盗贸易;甚而攻城略地,建邦立国,在欧洲弄出个长达250多年的“北欧海盗时代”(8世纪末至11世纪中),英语接把它称为“Viking Age”。不明原委的人,对于其中的“Viking”的来历感到茫然,而对其何以为“海盗”之意,更是摸不清头脑——也许经这样一联系,即可“恍然大悟”了。

说“......维克(—vik/ví <wbr>k)”
冰岛、挪威、瑞典“......维克”型地名分布图

(截图不清楚没办法,本来也不清楚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

   放眼“……维克”型地名,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指出:由于北欧人实际比哥伦布早几百年踏上美洲——具体说是格陵兰的土地,因此他们很早就与因纽特人(Inuit),即过去通常所说的爱斯基摩人,有过长期的接触。后者从前者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影响,包括语言词汇,借用北欧人语言中的这个“vik”放在自己的地名中,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正是有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维克”型地名竟然像御风飞扬的花粉,不远万里飞渡宽泛的北大西洋,稳稳当当地“落脚”在北美加拿大因纽特人居住的土地上,甚至向西伸展,直到靠近美国阿拉斯加的边境。请看,加拿大第一长河马更些河那广阔的河口三角洲内,就有两个这样的地名:一个位于干流的东侧,叫伊努维克(Inuvik);一个坐落在干流的西侧,名阿克拉维克(Aklavik)。业已查明,它们都是因纽特人用自己的语言命名的,惟有尾部的“维克”(vik),是从北欧语言借来的。

   无独有偶,从这里向东南大约3000千米开外,有两个镇市——也许比镇市更小:北面的一个,叫伊武吉维克(Ivujivik);南面的一个,叫阿库利维克(Akulivik)。它们“兄弟俩”像哨兵一样,“守卫”在哈得孙湾湾口,昂加瓦半岛的西北岸。在这片人烟稀疏、居民点寥寥无几的冰天雪地里,它们的存在格外引人注意。而它们的名字,从语音结构看,显然也是“维克”型地名。笔者看到的,是比例尺极小的加拿大地图。须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承载”地名的多寡,相差颇为悬殊。假若利用更大更详细的地图,对这类地名,准会有更多的发现。至于格陵兰岛,是北欧人很早发现并驻足之地,当然少不了也有“……维克”型地名——光是西岸,便有好几个。自北而南数,有萨维格希维克(Savigsivik)、乌佩尔纳维克(Upernavik)、南乌佩尔纳维克(Sndre Upernavik)等。有意思的是,格陵兰迄今仍奉丹麦为“母国”(虽已经取得完全内部自治地位)。在“母国”,现在几乎找不到一个这类地名了,而在万里以外的领地上,却可以连番见到。这反映格陵兰通过地名表现出来的古北欧“遗风”,比丹麦要多。

说“......维克(—vik/ví <wbr>k)”
加拿大北极地区及格陵兰“......维克”型代表性地名实例分布图

(也不清楚)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谈到“……维克”型地名,仅一个字母之差的两处地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段“战争轶事”,绝不可遗漏,因为事情太戏剧化了。而涉及的这两个地名,恰恰就是“……维克”型地名群中的成员:纳尔维克(Narvik)和拉尔维克(Larvik)。

   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波兰被纳粹德国入侵后的6个月,偏处北欧的挪威和丹麦遭到希特勒的闪电袭击。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军在挪威沿海一系列地点强行登陆。对于纳粹德国无视英国在当地的海军优势,竟敢采取如此大胆甚至冒险的军事行动,同盟国事前丝毫没有料到,临头又不知所措。当天下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院报告时称,德军不惟在挪威南岸登陆,也在西岸的卑尔根和特隆赫姆登陆。他跟着补充了一句:“有些情报说,德军还在纳尔维克登陆,但我十分怀疑这些报告是否属实。”因为在英国当局看来,希特勒胆敢在不远千里的北方登陆,简直难以置信,尤其是德军明明知道英国在那一带部署有力量强大和优势明显的海军舰群。因此,英军对希特勒的行动格外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所谓在挪威北方沿海的纳尔维克登陆,一定是在挪威南方沿海的拉尔维克登陆之误。

   事实是,在这天结束之前,张伯伦的话音未落,情况就搞得很清楚了:德军已经闪电般地占领了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和所有主要港口,靠近奥斯陆的拉尔维克固然不在话下,同时也包括了远在北方的纳尔维克。弄错地名的,并不是什么年轻的译电员,而是英国最高当局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们。由于他们对这两个彼此“酷似”的地名自作聪明的错觉,使判断出现了差错,当然要贻误军机——待到张伯伦们弄明究竟时,一切皆晚。

   不过,把这笔贻误军机的账完全记在英国当时最高决策机构的首脑们头上,也真委屈了他们。追溯起来,仿佛应该埋怨当初给这两个地方取名的人。这两个地方分居挪威南北,海上距离将近2 000千米,而它们的名字却偏偏只有“N”与“L”一个字母之差。想不到这两个极其相似的地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竟然给英国运转战争机器的头儿们,开了这么一个出其不意的大玩笑!

   然而,这种特殊类型的失误,倒是给人们一个极为难得的启示:地名,绝对含糊不得!说来也巧,同类的地名笑话,我国过去也曾出现过。比如民国时期,南北军阀在河南省混战,偏偏这儿有两个县,彼此相距甚远,县名却只有一笔之差:一个叫沁阳,一个叫泌阳。由于作战参谋的笔误结果一方硬是因此吃了败仗。这与上面所谈挪威的两个地名仅因一个字母之差,使同盟国在战场上尝了一次大苦头,可称东西辉映,异曲同工。让人看了不禁悄然掩卷,为之莞尔。

 

PS:文章发表于《地图》2005年第5期

   文章是在中国知网下载的,转换格式时出现了乱码,打印后对照进行了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