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景观是一种非物质的语言景观,它们有时写在地图上、书上,有时写在路标上,有的甚至只是印在人们的头脑中,虽然它们不一定具有可视的物质形态,但是它们满足景观的空间特征,即指示着地表特定的空间。地名景观的时代性、空间性决定了它们可以反映出其所分布地区的文化空间过程,可以推断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扩散过程。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地名由来的探讨,揭示了江苏省城市地名由来所遵循的主要依据原则及命名时所反映的一定文化内涵,对江苏省城市地名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江苏 地名景观 依据原则 文化内涵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1.1反映地点相对位置的地名景观。我国古代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说法。与此有关的地名有淮阴(淮水之南)、沐阳(沐河之北)、江阴(长江南岸)、泗阳(泗水北岸)等。 1.2以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的地名景观。如灌南县,因地处灌河流域,位于灌云南部而得名。 1.3表示相邻位置关系的地名景观。如扬中,因地处扬子江中得名。再如滨海 ,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1.4与地形有关的地名景观。如铜山区,因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类似的还有连云港(因境内连岛和云台山而得名)、灌云(因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六合(因境内六合山得名)等。 1.5与水体有关的地名景观。如涟水,隋朝时,因此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再如洪泽,因此地的洪泽湖而得名。类似的地名景观还有响水、秦淮、玄武、溧水、新沂、泗洪、吴江等。 2、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2.1有关农业的地名景观。如大丰,便因为著名的“大丰垦区”而得名,反映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盛况。再如常熟,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2.2有关资源的地名景观。如无锡,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3、反映历史方面 3.1因古国名、古地名而得名的地名景观。如彭城,即现在的徐州,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因而得名彭城。 3.2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地名景观。如丹徒,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始皇东巡时到丹徒县,“初,秦以为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三千人破长陇,故名丹徒。”类似的还有江都(因项羽凭江而都得名)、宿迁(春秋时宿国人迁此地而得名)等。 4、反映社会意识 4.1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的地名。这样的地名景观有很多,如泰州(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兴化(取“昌兴教化”之意)、泰兴(取安泰兴盛之意)、海安(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阜宁(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睢宁(求睢水不再为患,生活安宁)等等。 4.2因宣扬武功而得名的地名景观。如武进,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因此,为了宣扬武功,而改称为武进。 由以上对江苏省城市地名的分析探究可知:城市地名景观的由来都有着一定的原则,并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许多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有关的宝贵资料,对各种相关学术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阎崇年.中国市县大辞典[M].1991 [2]牛汝辰.中国地名由来辞典[M].1999 [3]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2006 [4]李文田,周申立.四川省城市地名由来探源[M].2004 PS:文章发表于《大观周刊》 2011年第45期可惜只是精确到县级,一些局部规律性的地名没有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