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更改影响经济运作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刘伉

    印度独立以后,社会很多方面的有识之士就开始酝酿并逐渐着手进行一件大事——“去英国化”。明显、触目的活动之一,是地名的更改。说“更改”,这话很不准确,“循名核实”应该说是“复原”、“还原”或“回归”。更具体地说,就是“抹去殖民时代痕迹,恢复地名原貌”。

  素有“印度硅谷”之称的印度南方大城市班加罗尔(Bangalore),从2006年起,接踵印度其他大城市之后,加入了“去英国化”的行列,把令人“感到羞辱”的名称废弃,复名为“本加卢鲁”(Bengaluru)。这个充满印度风格、韵味的名字,是当地通行的坎纳达(Karmada)语(又名卡纳里斯语(Kanarese)语)对班加罗尔的传统称呼。这种变化,是由以其为首府的印度南部省份卡纳塔克邦政府,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宣布的,具有官方的权威性质。而且该邦其他7个城市的名字也被一并更换,显现出这个邦从地名上“去英国化”的决心与气魄。“我们的首府和几个主要城市的名字都太英国化了,所有卡纳塔克人都为此感到羞耻和屈辱,因此名字是非改不可的。”卡纳塔克邦一位官员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意义,它传达出全邦上下的共同心声。

  本加卢鲁,在坎纳达语里是“煮豆子的地方”的意思。这个名称来自14世纪末的一则传说:某位国王在森林里打猎迷了路,饥肠辘辘中闯进一位老妇人的小屋,老妇人以煮熟的豆子招待他,他进食了这顿“美餐”,事后念念不忘。为了向这位老妇人的热情款待表示谢意并铭记永远,于是把当地的名字改成这个样子。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传说缺乏足够的历史根据,缘以班加罗尔西南部曾经出土一块公元9世纪的石碑,碑文里就有“本加卢鲁”的字样,比上述传说的年代早了500年。关于城市名称的来历,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根植于本土,根植于当地,与这里的居民有不容割舍的历史情结与精神联系。

  不过在城市更名的进程中,冒出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居然有人抵触。印度电脑工程师们,教育背景与西方接近,英语娴熟,听写自如。跨国IT公司也正是看中这一点,纷纷落脚班加罗尔。这正是班加罗尔发展为所谓“世界办公室”的主要原因。“班加罗尔”作为印度IT行业的一个品牌,已经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现在陡然换掉,这些公司就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新一轮的公关活动,让人们了解“本加卢鲁”就是“班加罗尔”,同时,许多公司和店铺都需修改名称,这无形中增加了经营成本。对他们而言,地名更改影响了经济运作和发展。政治家和知识界认为关乎国家尊严、民族荣辱的大事,在整天盘算赢利的企业CEO们眼里却是“小事”一宗,完全不值得为之耗费时间(更不要说因此花费国帑了)。当然,事情到底是无可挽回了,不管当地的IT业界以及相关行业反应如何,“班加罗尔”换称“本加卢鲁”是板上钉钉,不会回头了。

  末了赘言:本加卢鲁(班加罗尔)是印度第五大城市,现有人口约540万,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在印度各大城市中位居榜首。观乎印度政府的南部发展规划尤其对本加卢鲁刻意擘画的深远意图,其人口规模与金奈(旧名马德拉斯,人口约600万,金奈港是印度南部最大的港口)并驾齐驱甚至超而过之,似乎为期不远甚或指日可待了。

 

PS:文章发表于《地图》2011年第2期

    资料来源龙源期刊网

     http://ifc./rewriter/LONGYUAN/http/gdkha9uho9phj-m9bnl/article.aspx?titleid=ditu201102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