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备受推崇甚至能与唐太宗并列,他到底有哪些过人的功绩?(帝国的脸谱的回答,37赞)

 濮山才子 2017-01-29

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大过人功绩,并不逊色于其他功高帝王

文/晏建怀

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赵匡胤指使他人谎报军情,称辽与北汉双双出兵,联合入侵后周。于是,朝廷派遣赵匡胤率殿前、侍卫二司精兵北上抗击。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北上,当晚到达离京40里、黄河边上陈桥驿站(今河南封丘南,当时的黄河南岸,如今已经变成黄河北岸)。这时,慕容延钊所率的先锋部队已经渡过黄河北上,对兵变不会构成阻力。当天,军中议论纷纷,有的说,看到天上两个太阳搏斗;有的说,当今皇上年幼无知,我们冒死出征,即使死了,天子也不知道我们的功劳,还不如先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不迟。将士们情绪一度非常激动,然后纷纷到驿站门前聚集,要拥戴赵匡胤做皇帝。当晚,赵匡胤的二弟赵光义与赵普、李处耘等人商定,大军次日返回京城,夺取政权。同时,禁止军士在兵变过程中抢劫,以稳定民心。

取得将领们的一致承诺后,赵普与赵光义一起,向赵匡胤汇报了进展情况,并与赵匡胤商定,立即进行下一步的相关部署。他们连夜派人潜回京城,通知石守信、王审琦做好内应。

初四清晨,将士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然后一齐跪拜在地,山呼万岁。赵匡胤稍作推辞,便把黄袍穿上,重申不得抢劫,更不能凌辱后周太后、少皇帝和公卿大臣,然后率军返京。在石守信的接应下,部队顺利入城。

对于范质等一班德高望重的大臣,赵匡胤决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尽量不兵戎相见。为此,他先安排潘美去找范质通报兵变情况,然后,他回到殿前司公署,脱下黄袍,让人把范质等大臣请来商议国事。范质来后,当面质问赵匡胤,说先帝待你如子,今尸骨未寒,为何如此?赵匡胤装出委屈的样子,痛苦流涕地说,我受世宗厚恩,今为六军所迫,实属无奈。这时,他身边的大将们举刀威胁,范质如若不从,可能遭到不测,范质无奈,只得依从。但范质作为顾命大臣,当年对临死的柴荣是有承诺的,要照顾好柴氏孤儿寡母。所以,他向赵匡胤提出,如果要大臣们服从,必须遵循三个条件:一是要赵匡胤行禅让之礼,接受少帝禅让;二是事太后如母,即柴荣的妻子,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柴荣的妻子;三是要照顾好柴宗训。赵匡胤都一一答应了。于是,范质、王溥跪拜新主。随后,在崇元殿举行禅让典礼,赵匡胤正式登基,国号宋,是为宋太祖,改后周显德七年为宋建隆元年,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二、刻立誓碑,确定与文人共治天下的国策。

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建隆三年(962),赵匡胤秘密安排人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帝王的祖庙)寝殿的夹室里,取名“誓碑”。他规定,每次新皇帝登基,均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引领新皇帝进去,焚香,跪拜,默读“誓碑”,然后离开,直到下一代皇帝再来例行手续。

碑文如下: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有违背此誓的,天打雷劈。这一近乎毒誓的“誓碑”,就是赵匡胤的底线,这一底线伴随着他处理兵变、即位前后的所有善后事宜,伴随他处理所有的内政外交,甚至他还以他的最大能耐,用这一底线影响着后来的继位者,成为了宋朝贯彻持久的家规、国策。

三、杯酒释兵权,实现国家稳定。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条记载,一天,赵匡胤召来赵普问道:“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意思是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八姓十二个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倘要息兵养民,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办法呢?

赵普回答说:“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无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这些祸乱,原因无他,只因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而已。如今要长治久安,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管齐下,天下自然安定。赵普话未说完,宋太祖连连称善。于是,立即实行这三项措施。通过这三项措施的施行,宋太祖最终消除了节度使以兵权篡夺政权的危险,达到了集权于中央的目的。从此,节度使实际上只是礼遇很高的州(府) 级行政长官,与刺史、知州(府)在职权上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每有节度使空缺出来,太祖就叫文官去接替,后来的节度使,基本都是文官而非武将了,因此,节度使不再是独霸一方的藩镇,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四、太祖雪夜访赵普,确定统一规划,最后实现了基本统一。

宋太祖巩固了帝位后,将全国统一的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那时,宋的周围,南有荆南、武平、南汉,西有后蜀,东南有吴越、南唐,北有北汉,依然是群雄并峙的局面。加上北边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夏国,虎视眈眈。面对小国林立、群雄割据,统一工作千头万绪。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制定一个统一的长远计划,是实现统一目标的坚强基础。这便有了“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

据《宋史·赵普传》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之夜,赵普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开门一看,大吃一惊,宋太祖站在门外。宋太祖说已经约好了皇弟赵光义。不久,光义到了。君臣三人围炉而坐,烤肉喝酒。宋太祖切入正题,与赵普商量统一大事,他意思是先北后南,先取北汉,再挥师南下,问赵普意见如何。赵普回答说,北汉与辽接壤,是宋与辽的天然屏障,若先灭北汉,辽兵一旦南下,则只有宋独挡。不如先平南方,再挥师北上,那北汉弹丸之地,便插翅难逃了。”宋太祖大笑说:“正合我意,先前的话,不过是试探你罢了。”这样,君臣定下了先北后南的统一策略。接着,宋太祖调兵遣将,着手将这一计划一一付诸实施:

1、乾德元年(963),命慕容延钊平荆南,接着灭湖南。

2、乾德三年(965),命王全斌收后蜀。

3、开宝四年(971),命潘美克南汉。

4、开宝八年(975),命曹彬灭南唐。

至他去世前,除泉漳、吴越、北汉等地外,其他大部分被收复,国家实现基本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