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儒家 却处处给儒家拆台

 茂林之家 2017-01-29

在儒家思想史上,有一个人被认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孔门八大传人之一,他叫荀卿(孙卿),后人叫他荀子。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了八大派别,其中荀子的学派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荀子与儒家给人们“老夫子”的印象不同,他更像是站在儒家学堂的角落,做儒家的旁观者,时不常还会奚落两句儒家。孔子说“不重则不威”。荀子虽然看起来“不重”,也“不威”,但却显出了一些可爱。

他是儒家 却处处给儒家拆台

性善论是儒家道德哲学的起点

荀子:人之初,性本善?别逗了!

《荀子》中与有一篇文章叫《性恶》中说“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这句话和被后人喻为孔门正宗的孟子学说直接相悖。荀子所说的“其善者伪也”中的“伪”,不是虚伪的意思,认识“人为”的意思。荀子的意思说,人的善,是装出来的,“人为”的。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就是说人性如果没有人为的因素,它怎么也不可能“自美”。

荀子甚至指名道姓地反驳孟子。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的意思是性“可以为善”,所以主张“性善”。荀子这时候就表现出了可爱的一面,他问孟子“‘可以为善’与‘性本善’,是一回事吗?”他在《性恶》中说:

“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

荀子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一句话,“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与“小人就是君子”是一回事吗?别逗了!

他是儒家 却处处给儒家拆台

荀子认为,礼的作用在于定纷止争

荀子:礼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在孔孟那里,“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刚毅木讷近仁”。刚毅木讷都是真情流露,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真性情的流露。孔子还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行事风格都是出于个人的“欲”(即个人的想法),礼纯粹是呵护人性的必须之物。

但是荀子说,啥人性,太虚!我告诉你们“礼”是做什么用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又说了一大堆话,归结起来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想法,但是欲望又得不到满足,因此就要相互纷争,社会就乱了。圣人们为了防止天下大乱,所以制定出了“礼”,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细想起来,其实荀子对“礼”的认知折射出他对在“礼之先”人类“群狼关系”的认知,似乎有点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味道。

他是儒家 却处处给儒家拆台

尧舜禹是儒家的精神楷模

荀子:不能像不靠谱的人学习!

儒家学统十分崇尚古圣先贤,言必称尧舜,学习古圣先贤的道德行为,是儒家修身的不二法门。但是,荀子说:“学习古代先王,行!但是得学点靠谱的!”他在《非相》中说:

“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五帝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虽然有流传到后世的政治措施,但不及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治措施,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历史越远的传下来就越简略,离现在越近的就越详细,简略的只能知道大概,详尽的才能知道。

荀子认为“欲知上世,则审周道”就可以了。五帝时代离得太远,学五帝没有“审周道”靠谱,学习先王,也不是越“先”越好。

他是儒家 却处处给儒家拆台

荀子认为,祭祀就是忽悠人的

荀子:天道就是忽悠人的!

荀子之前的“儒”实际上是“胥”,是周礼祭祀中的司礼乐官,素有“敬天保民”的传统。儒家追求的“圣者”,实际上就是能够听到上天声音的人,人与天的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天道、祭祀这些现象,在荀子看来并没有那么神秘。他在《天论》中说: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雩”是一种祭祀求雨的方式。荀子说,他明明知道求雨和不求雨,效果都一样,敲锣打鼓也救不了日月食,卜筮也不能断决大事。太阳月亮是人们信仰的对象,突然被吃了,农田无缘无故干旱,百姓不可能没有想法,没有恐惧。因此,就要“以文之也”,搞一种祭祀仪式,以顺应天道。然而,荀子却说“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意思是上流社会搞祭祀,他们十分清楚祭祀就是一种仪式,而百姓却以为是为了祈求上天。所以,荀子是想说,祭祀求雨这些回应天道的这些仪式,都是忽悠老百姓的,实际上是为缓解百姓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

这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儒”的正当性,“儒”也是忽悠人的。

苏东坡说:“(荀子)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在苏东坡眼里,荀子实在是儒家的“异端”。的确,荀子虽然也在说“先王”“礼”“仁”之类的事情,但是其内涵已经和孔孟之道南辕北辙,他教出韩非子、李斯这样的学生也绝非偶然。所以,荀子还能算“儒家”吗?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