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春节的红包文化与电子红包

 RK588 2017-01-30
2017-01-28 CultureShake

今天是大年初一,Culture Shake全体成员给大家拜年啦!

 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便是收压岁钱了吧。双手接过长辈递来的一个红纸包,上面印着金光灿灿的书法字祝福语,“新年快乐”、“福如东海”、“心想事成”...... 用双手给长辈鞠躬拜年,祝福的话语溢满了暖融融的屋子,随之是满堂欢笑。多少代中国人的春节记忆,有这一由红包为主角的桥段?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春节的红包文化,以及近年来全民参与的电子红包引发的争论~

中国红包文化的来源

  史料记载这样一则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叫“祟”的小妖,每年除夕夜出来,用手触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得病变成傻子。人们怕“祟”来祸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有一户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除夕夜,他们怕“祟”来害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到孩子的枕头边。半夜里,“祟”来摸孩子的头时,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尖叫着逃走了。夫妇俩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此风逐渐兴起,后来演变成压岁钱,这是红包文化的原初形态。

  慢慢地,红包的内涵又发生了发散变化,除了在春节时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表达关爱祝福,晚辈也可以给长辈发红包以示孝敬,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之外,它还有了平日里婚嫁喜庆的贺仪、亲友相聚互馈祝愿、感戴他人之情的酬谢等用场。


红包是一种文化。它是以物质的外在形态传递着精神层面丰富的内在含蕴。小小红包,凝结着浓酽的无价亲情、寻常百姓和谐朴素的友情,阐释着中国人尊老爱幼、孝悌感恩、帮衬互助的伦理道德。它在维系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的家庭充满人情味、和谐安宁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国发红包的传统习俗正在进入“数字时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通信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利用即时通信软件派发电子红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论称,中国传统的红包习俗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

  在2017年春节的6天假期里,预测将会有5亿多中国人发送和接收320亿个电子红包,数目要比去年春节增长10倍。与此同时,专家预期在全球范围内将有1000亿个电子红包被发出和接收。


  针对这一全民参与的盛大“抢红包”行动,有支持声也有反对声。针对这些声音,笔者主要归为以下几点:

1. 便捷的电子支付时代。电子红包的用户可以将银行账户与手机绑定,收到钱后就可以用手机的支付网上银行来进行各种消费,比如:打的、购物、到餐馆用餐以及支付各种帐单等。


2. 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地理的隔阂不在成为春节红包派放的隔阂因素,亲人们能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在佳节之际拉近心的距离。


3. 新奇有趣。用户可以通过玩游戏、猜谜、接龙等各种方式获得现金红包或购物网站的优惠券。微信则可以将红包发给一群朋友,让应用程序随机决定谁拿多少钱。


1. 增大消费支出。电子货币的交换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多的消费,进而为网络商家赚取更多的利益。


2. 破坏节日气氛。人们在新春佳节,齐家团聚之时盯着手机屏幕“抢红包”,亲人间的感情沟通疏远了。然而这一切都是电子商家为了扩大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从更多的广告中赚取利润发明的营销手段。


3. 背离传统习俗。红包本是长辈对晚辈在新春之际美好的祝福,作为中国春节传统习俗的一部分被长久传承与沿袭至今。然而电子红包的“电子化”与抢红包时浮躁的心态,使得红包传递亲情友情的功用大打折扣。


 英国广播公司将电子红包的走红归因于现代社会转型,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在中国,以往过年挨家挨户拜年是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如今象征着传统的春节也经历了巨变。”Culture Shake认为,电子红包的流行程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退,只会愈演愈烈。然而,它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红包。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就像是讨论“电子书籍究竟会不会取代纸质书”一样。无论前者能带来多少便利、优惠,两者的意义与价值终究不一样。纸质书能带给人们电子书所没有的安宁感、专注度等,这些都是传统阅读方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同样,传统红包作为一个重要的春节传统习俗,具有电子红包无法替代的民俗意义。纸质红包作为一件亲人间亲手转交的实体,唤醒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民俗情怀,是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使命感与自豪感。电子红包固然有方便、娱乐性质强、增进社交媒体层面沟通等的优点,却终究只是一些表层的意义。



外来文化 + 本地文化

=


敬请期待


我们的答案



识别二维码

打开新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