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镂胜工艺之溯源

 RK588 2017-01-30
2016-12-17 锤光錾影 皇家金银细工

镂胜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镂”即镂空、雕刻,“胜”即用金银箔或丝帛、树叶、纸等镂刻而成的艺术作品。“胜”在这里有三种含义:一是在古代指工艺美术所用的工具载体;二是古代的饰物;三是非常美好、美妙、绝妙、超过、优于、雅致、积极向上的,总之是一切美好的向往。现代镂胜技艺扩展为在适宜的载体上用各类刀具镂空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宣纸镂胜技艺即用刀在宣纸上进行的镂空雕刻。


镂胜的起源

世界上没有人类时并无美。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日常的生产活动中远古人对美的追求就没有间断过。远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已会制作镂空雕刻用于佩戴的装饰品了。考古证明: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镂空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如果从出土文物方面加以考证,现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镂空雕刻艺术文化的源流科学地上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原始人跨入了新人阶段,石制工具已经定型化、小型化,还能打出锋利的石片石刀。人类在树叶上画出简单的图案,再用石刀石斧等锐器划空树叶,贴在额头上作为装饰,从而产生了原始美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最早的镂空美术作品。镂胜技艺的原始艺术形态形成。

镂胜的发展

原始人类物质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这种镂空美的艺术形态可以说是推崇备至,部落的首领或者有身份的长者穿着贴有镂空图案的华服以显示自身的地位与权力。

随着历史的推移,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这种镂空形式找到了更多的载体,尤其是宫廷和一些官宦人家为了显示自身无比的权力与地位,用金箔、银箔或上等丝帛绘出精美的图案后,镂空贴在衣服上,它标志着在纸产生之前,在非纸材料上,镂空、刻花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了。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柄端有用雕玉或松绿石等各种加工办法做成的,过去称为“巴文”图案装饰的汉画像石中的镂雕技术。可以认定,此时期还没有正式纸张,但早就以甲骨、竹、木、简、金银箔、绢帛等当做纸用了。尽管当时还没有纸的出现,但在皮革、绢帛、金银箔上镂刻的图案可称之为剪纸的前身。


太阳神鸟金饰

考古证明:现在发现最早的剪纸艺术前身要算在河南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公元前十六世纪的镂花夔凤金箔薄片和“太阳神鸟”金饰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镂空作品,属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作品,整个图案酷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20058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结合考古和史料可以证明:在中国几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中,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纸张与剪子两种载体并存时代的镂空刻花形式的艺术作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文化现象而言,这类艺术品还不能称其为剪纸,经过多年对史料的分析,这类艺术品应称其为“镂胜艺术”。

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

考古佐证:


1963年至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


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艺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上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

历史文献典籍及诗词中关于“镂胜”的记载:

《孝经·援神契》曰:金胜者,象人所镂胜而金色,四夷来即出。《孝经援神契》来自于《孝经纬》《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

   汉代焦延寿所著易学书籍《焦氏易林》中,履之第十  巽下乾上——“14. 大有 鍼鏤勝服,錦繡不成。鷹逐雉兔,爪折不得。”的记载。 焦延寿,字赣,西汉梁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著名易学家,《焦氏易林》源于《易经》,然与之有迥异独特之处。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在《石湖词》朝中措中写到:“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镂胜,更将长命题旛。”

   赵湘,字叔灵,宋初三行(今浙江行州)诗人。赵湘有《南阳集》传世。清代馆臣在《四库全书(南阳集)提要》中强调:“北宋遗集,传者日稀,是(指《南阳集》)亦难靓之秘本也。”《南阳集》是研究宋初文学的珍稀文本之一。赵湘在太皇太后合春帖子中写有以下诗句:“金花镂胜随春燕,彩仗萦丝逐土牛。迎得韶华入中禁,和风次第遍神州。”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清)国朝宫史:三卷十三·宫殿三 内廷下记载:御制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膳诗(己巳) 开纪亚新禧,承欢敢后时。青阳临左个,王母降西池。许案还增感,莱衣勉自持。画屏层镂胜,宝树叠分枝。花艳先春发,灯光入夜披。更期三五月,轮满泛瑶卮。

清·檗子《聊斋志异侠女篇弹词》引子:“物态描摩疑鼎铸,人情刻镂胜犀燃。”

民俗中关于“镂胜”的记载:

古代,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为六畜(鸡、狗、猪、羊、牛、马)和人的节日。初七即“人日”。“胜里金花巧耐寒”。――杜甫《人日》中有所记载。这天人们要喝用七种菜做成的肉汤,用五色绸子(即“彩”)刻成七个人形,覆于发前,作为额饰,名叫“人胜”。胜,形若“工”字,原本为织布用的绕线工具。今北方乡间这种工具仍称“胜”,或“胜子”。汉代新妇戴“胜”形首饰,故“胜”衍变成一种首饰的同义词。也有的将人胜贴于屏风上,以迎新年!人胜,有以彩绸刻成,也有以金箔刻成的。

   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曰》诗有句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记晋风。”镂胜为荆俗,荆俗,即楚人风俗。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最早兴起於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於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剪彩乃晋风,晋,为山西简称。晋风,即山西风俗。这句唐诗是充分概括证明:中国唐朝之前“镂胜”艺术这门古老技艺就已经在工艺美术文化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佐证了是现代剪纸前身的这一问题。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镂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镂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镂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已将镂空图案应用于其它诸多工艺方面。

文物中有关“镂胜”的记载: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刻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明代文物“根雕云峰镂胜山子”对“镂胜”艺术又是一个好的佐证。作品是高浮雕技法。山体嶙峋,山形险峻。两侧刻山路陡峭,沿山构置山寺亭阁,老松茂树,仕人携僮子,拾级而上,探寻山中美景。树根残洞恰成山子的通天窗孔,使山子逾显美轮美奂。刀法精湛,纹饰深峻生动。背面有长山刘氏题“云峰镂胜”四字及书家倪云璐行书长题。




    广州有陈家祠,亦称陈氏书院,门高厅阔,木、砖、石雕,灰陶塑,铜铁铸,彩绘谓之七绝。雕梁画栋,尽其精巧。陈家祠写有“百年陈家祠,雕镂胜天工。绝好读书处,此心已慕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