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十大农书

 gudian386 2017-01-30

提到我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我们一般会说到“四大农书”,即《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但其实我国传统农学文献非常丰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古代农书研究》报告(点击链接下载pdf全文)中,就对我国的“十大农书”做了详细的介绍。该报告不仅研究纯农学的内容,也研究同农学关系极为密切的传统农业哲学。在重要农书中,如《夏小正》、《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都有农业哲学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农业哲学是农书中的灵魂,古代的农学家是用传统农业哲学,统帅传统农学的。三才论、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元气、阴阳、五行、圜道、尚中等传统农业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无所不在。因此《中国古代农书研究》报告中的“十大农书”中,包括了纯农学和传统农业哲学方面的内容。

我国古代十大农书

一、《夏小正》

夏小正

《夏小正》的经文载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它用夏历的月份,分别记载着十二个月的天文、气象、候和农事。因此,人们认为它是融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于一炉的混和历。《夏小正》撰者无考。《中国天文学简史》中说:“这本书虽然为后人所作,但其中的天象和某些物候的记载可能反映了夏代的实际情况。”农史学家夏纬瑛在《〈夏小正〉经文校释》中也说:“我们可以把《夏小正》的产生时代推到夏王朝末年。”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您可以在《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读到经过夏纬瑛校正的《夏小正》经文全文,报告中也包含了《夏小正》语译,并探讨了其中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

二、《吕氏春秋》与《月令》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吕氏的门客有3000多人,他们来自名门各派。因此,吕不韦命令他们著其所闻,集成二十万字的巨著。这部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其中的《十二纪》是将春、夏、秋、冬四季按孟、仲、季再分为十二个月来命名的。其各纪的“纪首”就是该月的“月令”。后来有人将分散在“十二纪”纪首的月令集中起来纳入《礼记》之中称为《礼记·月令》 。

《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所说的《月令》既包括《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纪首的月令,又包括《礼记·月令》。这两者虽然也有文字上少量差异,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月令》类农书的特点是:它继承了《夏小正》中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的精髓、发扬了传统的生态农学,并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月令》不仅将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迁、物候的演变、农事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将阴阳五行引进《月令》体系,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的结构更加合理。阴阳处于事物的深层,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据,能够解释系统纵向演进的规律,而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便于说明事物复杂的横向交错的关系。阴阳五行的配合,大大提高了从理论上揭示事物系统特征的能力。

推荐书籍
■《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等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kindle版本)。
■《吕氏春秋》在线阅读:http://www.gushiwen.org/guwen/lvshi.aspx

三、《吕氏春秋·上农四篇》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

《吕氏春秋》的《上农篇》、《任地篇》、《辩土篇》、《审时篇》等四篇是专门论述传统农学的。这四篇农业论文,大体上都是采自战国早期的《后稷农书》的。人们可以从《任地篇》一开头的“后稷曰”中得出这个结论。

后稷是尧舜时代的一位“农师”或“农官”,他在陕西关中地区指导农业生产取得很大成就,这是战国时代的学者托名后稷编写的一部重要农书。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中有一句名言,这就是:“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句名言,道出了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的精髓。它是《夏小正》中首倡的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这种系统思维的继承和发展。“夫稼”(物),“为之者人”(人),“生之者地”(地),“养之者天”(天)。这就为中国传统农业奠定了生态农学的基础。

《上农篇》所阐述的是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只有人们在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的激励之下,去专心致志地去搞好农业生产,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和国家富强;而《审时篇》则总结了重视天时和农时的重要;《任地篇》和《辩土篇》所总结的是合理利用土地,采用合适的耕作栽培技术的经验。它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的精神。《上农四篇》所渗透的就是传统的生态农学思想。

推荐书籍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译》,夏纬瑛校译,农业出版社1956年出版,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197489.html
四、《氾胜之书》
氾胜之,西汉后期杰出的农学家,大约是山东曹县人,生卒的准确时间不详,他在汉成帝时(前32~7)做议郎,曾经在今陕西关中地区指导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在《汉书》中没有他的传,他之所以能闻名后世,主要是因为他的农书曾经流传于世。

《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汉书·艺文志》农家类称作《氾胜之十八篇》 。这部书早在汉代就有崇高的声誉。例如,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周礼·地官·草人》作注时,就曾说过:“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胜之术也。”唐·贾公彦在为《周礼》作疏时说:“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

《氾胜之书》大约在宋代就失传了,幸而宋代以前古书多有引用此书者,才保存了这部书的部分内容。据万国鼎先生统计,把各种古书中散见的《氾胜之书》的内容辑集起来,总共有3696个字。从现存的内容来看,这部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作物栽培学。其中,既包括作物栽培通论的内容(如耕田、收种、溲种、区田等),又有作物栽培各论的内容(如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麻、瓜、瓠、芋、桑等作物的栽培等)。

推荐书籍
■《氾胜之书》全文下载(无译注):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083956.html
■《氾胜之书今释》,石声汉译注,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在线下载:http://doc./download/?34374998

五、《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北魏时人。他的详细经历,由于文献记载很少,已经无从查考。只知道他大概是现在山东益都或其附近的人。出生于公元五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曾担任过北魏青州高阳(今山东临淄县西北)太守。他的足迹曾到过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考察过农业生产情况,后来他又从事过农业、畜牧生产实践。大约在北魏末或东魏初,即六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

齐民要术

“齐民”就是平民,“要术”就是谋生的主要方法。总起来说,《齐民要术》就是人民群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主要技术。这部书所涉及的农业生产地域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齐民要术》全书的内容,由序、杂税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里面又夹有双行小字附注。全书十卷,九十二篇,约十一万字,其中正文约七万字,夹注小字约四万字。从内容来看,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正像贾思勰在《序》中所说的:“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就是从耕种操作开始,到造醋做酱为止,凡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技术,几乎都写进去了。《齐民要术》第一卷和第二卷记载农作物的耕种和食作物、木本植物、果树、林木和染料作物的种植方法;第六卷是讲畜牧和养鱼的技术;第七八九卷是关于食品的加工制造和保存的方法,以及家庭手工业;第十卷是关于北朝统治区以外出产的农作物。

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的态度十分认真和严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也就是参考了前人的文献资料。据统计,贾思勰在写《齐民要术》时,一共引用了一百五十多种文献资料;引用歌谣三十多条;访问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还通过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进行试验研究。所以他的这部农学巨著成为中国一千四百多年前最完整、最系统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

推荐书籍
■《齐民要术译注》,缪启愉、缪桂龙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

六、《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的体系,是以六经、诸子百家、释老黄帝神农之学,尤其是《易经》等中国儒道释医农各家学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与技术体系的重要农书。

陈旉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真子”。他是北宋和南宋之间江浙地区的一位隐士。陈旉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他的一生正处在北宋溃亡、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期。在当时社会动荡的环境中,尤其是为逃避金兵南侵的祸乱,他常常不得不辗转逃亡于长江南北一带。他到处留心观察农业生产的经验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逐渐积累了江浙地区农业生产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知识。后来他又长期隐居在扬州西北一带,经营自家的田庄,到了晚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农业经营家和农业技术专家。他在七十四岁高龄时,写成了一部反映长江下游农业经营和生产技术的农书。《陈旉农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共十四篇,以水稻栽培为中心;中卷二篇,以养牛和医治牛病为主;下卷五卷以栽桑养蚕为主要内容。

推荐书籍
■《陈旉农书集注》,万国鼎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出版。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7850956.html

七、《王祯农书》

\

王祯,不仅是元代杰出的农学家、而且是卓越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印刷技术革新家,还是很有名气的诗人。

王祯在旌德县任内(1295~1300)着手编撰《农书》,在永丰县任内完成《农书》的编撰, 大约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农书之一,王祯继承了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总结了元代及其以前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阐发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创了南北比较农业的新篇章,增辟了《农器图谱》的新园地,所有这些都是王祯《农书》对中国传统农学做出的新贡献。

推荐书籍
■《农书译注》,王祯著,缪启愉、缪桂龙注释,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书社2009年出版。
■《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7331606.html

八、《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公元 1502 年),终于明崇祯六年(公元 1633 年),终年七十二岁。虽然徐光启在晚年时升任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但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其政治抱负终未能得以施展。作为一个科学家,徐光启勤奋好学,在农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农政全书》共60卷,内容宏富,计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全书既大量考证收录前代有关农业的文献,又有徐氏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译述,堪称为当时祖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徐氏编撰《农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所以他把《农事》三卷放在全书之前。其中《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为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则引诸子百家言证明古来以农为重;此外兼收冯应京《国朝重农考》,其意皆在“重农”。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不但符合泱泱农业大国既往之历史,而且未必无补于今时。当前,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出发,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仍有合理因素可取用于现时。

推荐书籍
■《农政全书》,石声汉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

九、《马一龙农说》

马一龙,字“负图”,号孟河,江苏溧阳人,嘉靖七年(1528)考中顺天解元,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及第,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古士,后选授国子监司业。由于其母年事已高,且患病在身,他曾五次上疏,请求归田养母。回家以后,马一龙开始经营农业,当时有“荒蔓一区”,“至统、顺以来至今不耕”,他买来十头耕牛,与佣耕者相约,“各取田收之半”,于是“一岁尽垦而大有收获焉” 。由于经营农业而政富,为其富裕的生活奠定了基础。马一龙著有《游艺集》文集,共二十六卷,著作颇丰,而《农说》就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农说》是以《内经》和《周易》中所阐述的哲理解释农学原理的著作。

全书一卷,约6000余字,由正文和小注两部分构成,正文约600余字,每段正文之下的小注约5000多字。《农说》开篇也如一般农书一样,强调以农为本,要求司农之官教民务农。接着进述农时与人力、土壤与施肥的关系,并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原理。其间用阴阳学说字作理论阐述,即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环境因素,分为阴和阳两个互相对立,又可互相转化的方面,指出“日为阳,雨为阴;和畅为阳,沍结为阴;展伸为阳,敛诎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浅为阳,深为阴;昼为阳,夜为阴。”阴和阳的关系是“阳主发生,阴主敛息”。“阳以阴化”,“阴以阳变”,“察阴阳之故,参变记之机”,乃可以“知生物之功乎”。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时代,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温、日照、水分、湿度、通气等条件的变化,用阴阳对立、互相转化的观点加以解释,难免有其局限性,但也有一定合理成分。在中国农书中,《农说》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传统农学理论的著作。

推荐书籍
■马一龙《农说》全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fc0a80100owzz.html

十、《知本提纲》

杨屾字双山,陕西兴平人(1687-1784年)。他无意于功名利禄,留心于经世济民的学问,他学识渊博,对天文、音律、医学和农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当时,陕西士大夫都尊崇他为陕中一代大儒。他认为:“经世大务,总不外教、养两端。而养先于教,尤以农桑为首务。”他说的“教”,就是教育青年,向他们灌输儒家思想;他说的“养”,就是发展经济,给人民以温饱的生活。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士大夫处世立身的根本要领。他为了给学生讲修、齐、治、平的大道理,编写了一部讲义,称作《知本提纲》,这部讲义共有十四章。其中《修业章》就是专讲农业的。他在农业上主张“耕桑树畜”四农必全的理论。

《修业·农则》包括前论、耕稼、桑蚕、树艺、畜牧及后论。前论和后论讲述农业的社会地位、功能等传统重农思想。其余部分应用“阴阳五行说”,论述生产原理和技术,阐明农道。他认为以“天、地、水、火、气为生人造物之材”,其基本原理是“天、火”属阳,“地、水”属阴,“气”联贯四者之中,使之达到和谐状态;这种运动施之于物则滋长茂盛,行之于事即臻完善程度;强调“损其(指五行)有余,益其不足”,以达到所谓“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其中耕稼篇为《农则》的主要部分,着重记述了集约利用土地、“一岁数收”的经验、“浅-深-浅”的土壤耕作方式和积肥方法、施肥“三宜”等。该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字生动明畅,操作技术也多切实可行。1957年王毓瑚辑《秦晋农言》中收录了《农则》全文。

值得注意的是,杨屾在讲农学理论时,大体上都是用传统农业哲学理论来解释的。《知本提纲》顾名思义,只是大纲,其详且细目,全在注解之中,其注解是在杨屾的指导下,由他的学生郑世铎来完成的。

\

当然,我国古代农书成百上千,其内容并不是十大农书所能概括的。但以上十部著作可以成为我们领略祖先智慧的一个窗口。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生活的“根”。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