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数据链?什么是意识流?

 黑马_御风 2017-01-30

数据链是指互通数据的链路,而在军事上所说的数据链就是一张数据网,就像互联网一样,只要你有一个数据终端就可以从这个数据链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如同你用电脑上网一样,同样你也可以使用终端往这个数据链路网里添加东西。

只不过广义上来说话,军事数据链最完美的就是所有单位贡献数据信息,打个比方就是比如一架无人机发现某个地点有部队,首先他可以通过数据链来识别该地区是不是有自己的部队,进而识别该部队是敌人还是友军,而当识别为敌人之后就可以通过数据链发布消息。这样不管是地面上的陆军坦克还是空军战机,还是后方指挥部都会获得这一消息。

而这个网络功能可以无限细化,比如组建一个专门的救护系统,战场上有人受伤,可以立刻把伤员的位置、受伤部位、伤员信息等都发布上去,而专门救护部门只要不停的检测有没有出现新的伤病信息就可以,只要出现伤员信息,根据报告的伤员的相关信息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装备,然后联合敌我双发的分布数据来选择一条安全的通道奔赴伤员所处位置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护。而且甚至可以让已经出发在空中的救援直升机接顺路接受新的伤员,这样对以提高救护效率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反省心理学继承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的“意识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完整的四大意识流学说,对意识流做出了详细的定义和分类,意识流指“来自外界或内部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的过程”。根据意识流内容的不同,把意识流分为信息意识流、情绪意识流、欲望(意志)意识流;根据意识流的来源和形式的不同,把意识流分为内吸流、内闯流、外吸流、外闯流四大意识流。人脑(心理)“做梦”和思维的过程(包括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思维过程)就是意识流的流动过程,如,灵感思维和梦的过程都为:外闯流(内闯流)——内吸流——灵感(梦)。又如,人脑联想的过程就是“内吸流”流动的过程;人脑观察的时候就是“外吸流”流动的过程;人脑思想开小差的过程以及强迫思维、幻听 、幻视、幻嗅、思维插入等心理疾病之症状的过程就是“内闯流”流动的过程;外界的声音、视像等信息意外地进入意识的过程就是“外闯流”流动的过程。强迫症中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也是由内闯流所引起的,其过程为:内闯流——强迫观念——强迫动作,人脑灵感、直觉、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四个意识流之间的切换过程。所以,掌握了意识流知识就可以用来分析梦,分析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分析和判断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状(如幻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等),分析和调控智力活动、情绪活动;分析人脑的逻辑、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从而提高自己捕捉灵感的能力、想像的能力以及直觉思维能力等,同时也是人工智能中用计算机模拟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思维的基础;分析意识流和心理疾病的关系,掌握用意识流治疗幻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等心理疾病的方法!总之,掌握意识流方面的知识无论对心理调控、心理潜能开发或是心理保健、心理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像“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发。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实际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唯一诱因。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人对自我重新定位后被开掘出的—片文学新领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又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力比多)。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威廉·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尚存争议


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它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创作方法的问题,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实际上,它难以算作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一方面因为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之间在创作上没有沟通,没有发表宣言阐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体的组织;另一方面,意识流文学发展的时间较长,早在19世纪末,这种方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运用,而整个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仍有意识流文学作品出现。这种情况是“文学流派”的概念难以涵盖的。

尽管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普鲁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忆”,向往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从潜意识中唤起从前的光明画面,留住幸福和快乐;乔伊斯则热衷于表现人的罪恶和兽性,描绘意识活动中充满黑暗和盲目的混乱画面;福克纳的意识流作品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存状况息息相关;而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则具有浓郁的精神幻想和倾向。但意识流作家们在创作中仍表现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