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新浪微博红遍国内,聚集了很多的明星及草根,也正是由于粉丝效应,微博受到了网友的追捧,顿时国内涌起了如腾讯、搜狐等开始做微博,但是最终活下去的只有新浪。后来经历了微信的强力杀入,微博有下滑的趋势,还出现颓废之势。但是现在正值春节,似乎看到了微博还在慢慢觉醒。 让我们先看一份最新数据:据新浪微博数据显示,除夕当天微博日活跃用户达1.54亿,刷新峰值,全站视频播放量超过33亿次。除夕当晚,#春晚#话题的新增阅读量达到50亿,网友讨论春晚的微博达到5991万条,互动量1.99亿次。共1.2亿网友参与#让红包飞#活动,并送出了总价值近10亿的红包。春晚直播期间,网友互动量达1.99亿。除夕当天,微博上与春晚相关的视频播放量更是高达5.67亿次。 微博与微信,一个主打陌生人社交,一个主打熟人社交,在不同的路线上占据着市场份额,但是最近几年微博还是走下滑趋势。这其中最重要因素就是来自微信的冲击。现在给我们大家的印象就是微博用的越来越少了,打开率也越来越少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伙都好像渐渐地转移阵地到了微信、朋友圈。刷微博的日子好像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了。而我只是偶尔点进专门转发段子的微博。身边的朋友好像开始不怎么发微博了,自己发的微博收到回复开始少了。微博可以关注自己喜爱的名人的动态,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的新鲜分享,可以关注自己朋友的的动态……可名人的微博渐渐看腻了,喜欢的分享也开始出现重复失去新鲜感了。 对互联网来说,微博的传播方式其实是一种反动。它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平等交流,信息始终单向流动,大部分信息枢纽节点为大V所把持,普通人的声音如果不经大V转发,很难传播开来。在这种模式运转之下,用户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创制内容几乎得不到有效反馈,缺少激励,还不如关注通过大V转发出的资讯。所以后来微博推出了自媒体计划,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改革。 而微信走的,明显是另外一条路。微信核心是私人化,这是由腾讯的社交基因所决定的。举一个形象一点的例子,微博是公共集会,微信则是朋友party。在前者的场合,你的声音淹没在集会群众的喧嚣声中,但如果足够幸运,你被大V请到讲台上,拿起话筒,就可以迅速得到大量关注;在后者的场合,你很容易就能引起别人关注或分享,但也只限在Party内。 但是即使这样,微博也不会被维信取代,因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社交基因。两者会在media和social两个领域继续称霸。当微信继续进化到social+service后,SS生态圈形成以后,微博的沉默用户恐怕会继续增加,持续失血。到时候微博是否会退化成一个新闻频道,就不好说了。 欢迎关注我的UC订阅号:科技之窗 微信公众号:techwindow |
|